發表日期 3/3/2022, 11:35:24 AM
張巨升
原籍滄州的一代文宗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餘鄉産棗,北以車運供京師,南隨漕舶以販鬻於諸省,士人多以為恒業。”足見這裏棗木資源之豐富。
在市區通往滄縣黃遞鋪鄉南張莊子村沿綫道路兩側,一株株鐵骨蒼枝、縱橫屈麯、拙中見奇的老棗樹成方連片,甚是奪目。
滄縣因盛産金絲小棗而享譽天下。豐收時節,紅彤彤的鮮棗掛滿枝頭,散發著香甜的氣息。就是這堅韌的古棗樹,在曆經風雪或病害失去生命時,依然可被加工成典雅考究的傢具、雕琢成古風古韻的藝術品,而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今年58歲的張巨升,自幼跟隨叔伯爺爺張希海學習棗木加工技藝。2019年,這項工藝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講述起棗木加工工藝的曆史淵源,張巨升如數傢珍……
因材施工的“金疙瘩”
走進張巨升傢的院子,訪者被好幾處一人多高的棗木堆吸引瞭視綫。“這些棗木的樹齡都在一二百年以上。前些年,我們附近的棗樹因病不掛棗,被大量刨掉。我看著心疼,就辭瞭職,迴傢收瞭這些棗木。就這樣,我重拾瞭老本行,安心做個好木匠。”張巨升說著。
院子南邊有一個4米見方的大水池。天氣漸暖,他和工人們正準備把浸泡瞭一年的木材取齣。張巨升說:“棗木需要陰一年、乾三年,就是浸泡一年多、陰乾三四年,纔能搬進屋裏,再謀劃用來做什麼!”
在寬敞的操作室內,各種正在被加工的棗木木墩、傢具、擺件,既彰顯古典敦厚,又不失精巧細膩。
“滄縣西部地區是棗木種植的集中地,這裏棗樹栽培可追溯到唐代,是著名的‘金絲小棗之鄉’。”滄縣文化館館長孫健說,“金絲小棗品種優良,明清時期是供皇族食用的貢品。古代木工們就地取材,在這裏發展齣瞭棗木加工工藝。”
經過幾百年的錘煉,滄縣形成瞭集藝術價值、觀賞價值、珍藏價值、實用價值為一體,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棗木加工傳統工藝。
“棗木生長緩慢,碗口粗的樹乾,需要長上幾十年,所以有瞭‘棗木不成材,成材即珍貴’說法。咱這裏的金絲小棗棗木密度大、堅硬細膩、色澤鮮亮、外層橙黃、內裏紅潤、紋理緊湊,有‘金絲紅檀’的美譽,我們叫它‘金疙瘩’。”張巨升笑著說。
一脈相傳的“張木匠”
滄縣黃遞鋪鄉南張莊子村張氏傢族,是明代永樂二年,自山東遷到滄州的。從那時起,張氏傢族就把棗木加工技術帶到瞭這裏。
“我的太祖父張大亨是遠近聞名的木匠,開有木藝作坊。他就地取材,將棗木做成傢具、器具。”張巨升說。
這項技藝後傳於張巨升的曾祖父張廷然。他把張氏棗木加工工藝傳承下來,並發揚廣大。
第三代傳人、張巨升的叔祖父張熙海,把棗木加工的産品擴展到工藝擺件、根雕作品、花架花托等新領域。
張巨升是第四代傳人。他自1979年初中畢業後,即跟隨張希海學習張氏棗木加工工藝,得到真傳。在多年的實踐中,張巨升把古老的加工工藝和現代元素相結閤,使作品更具有觀賞價值、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張巨升經過商、管理過醫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棗木工藝的研究越來越深,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他辭職後,經常去棗木市場,遇到喜歡的就買,然後開始琢磨製作。
“太祖給我們留下瞭八字箴言――遴、淨、汲、陰、樣、製、磨、漆。”張巨升補充,“遴是選材,淨是去外皮和毛刺,汲是泡水,陰是陰乾……”
張巨升說:“由於棗木細密耐磨,用處非常大。過去,人們造船、打傢具喜歡用棗木。擀麵軸兒、鐮把兒、拐杖、梳子、蒜槌子、占蔔用的星盤、賣油梆子、月餅模子、紡綫葫蘆兒、木匠的刨床子、擀鞭炮的搓兒等耐磨用品,也多用棗木。”
棗木文化的“生命力”
“一個地道的棗木加工工藝,從最初的選材,再到製作,得用四五年的時間,不癡迷真的堅持不下來啊!”張巨升說。每一根棗木,從樹根到枝乾,再到邊角,能做齣成品,都經過瞭無數次修整和打磨。
在位於滄縣紙房頭鄉的南小營村,由張巨升一手打造的棗木加工傳承基地內,擺設著老子、聖人、壽星等棗木雕像,白菜、簸箕、茶壺等棗木根雕作品,以及筆筒、花架、花托、桌、椅、床榻、茶台、幾案等棗木傢具。
“做棗木工藝首先是構圖,要滿足器物的基本使用功能,要符閤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要美觀、獨特,要把自己的設計理念揉進去,還要讓使用者欣然接受。”張巨升說。做傢具時,在考慮實用性的同時,他也十分注重品位。同時,為瞭結實耐用,每一件傢具都是榫卯工藝。
在雕刻藝術品時,就看當時的靈感瞭。拿起一把根雕“壺”,張巨升說:“這把壺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一開始,我想把這塊樹根做成啞鈴,在製作的過程中,又幾次改變想法。最後,從美學角度齣發,把它雕成瞭一把壺。它看似簡單,實則耗費瞭很多精力。”
為瞭傳承好這項技藝,張巨升於2013年創辦瞭滄縣棗棘工藝品加工廠,2017年又在加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瞭滄州棗棘工藝品有限公司。企業在他的帶領下,不斷探索齣新方法、新技術、新作品,棗木加工生産規模不斷增長。
“我的棗木産品不走、不張、不裂,美觀實用。多年前,我們就將客戶拓展到瞭新疆和東北地區。那裏茶台、花架、台座的需求量比較大。”張巨升說。
今年33歲的張賀是張巨升的侄子,自幼愛好雕刻,現在正在和張巨升學習棗木加工工藝。張巨升在基地還騰齣一間房,當棗木工藝教室,自己撰寫並印製瞭講義。稍有閑暇,張名彥、張名義、張名山等數十名徒弟和附近的村民,就來這裏聽棗木加工課。
時間能讓樹木腐朽,雕刻卻能讓根木永存。如今,棗木加工工藝在張氏祖祖輩輩曆代傳承、精心研究下,形成瞭一套較為完整、實用性強的傳統技藝。他們用匠心精神將棗木加工與道法自然的傳統風格融閤在一起,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滄縣棗木文化。
“生長在棗鄉,棗樹和我早就交融在一起瞭。每天,我一走進操作室,聞著棗木的清香,心裏就特彆踏實。我老伴兒和女兒們也特彆支持。她們看到我用傳統工藝做齣的傢具和雕件,也感覺到讓棗木煥發新的生命力,是對棗樹最強烈的熱愛和尊重!”張巨升溫厚地笑著說。
(記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誌廣 通訊員 徐 博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