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全世界颳起瞭一陣“不婚”的浪潮, 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對另一半的選擇標準更加嚴苛,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不婚族” 。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 早在民國時期,中國就誕生瞭一位纔女,活成瞭“不婚族”最好的樣子。
她叫 呂碧城 ,是中國女權運動倡導者之一,也是女子教育的先驅。
從被族人搶盡傢産到被未婚夫悔婚,從身無分文到成為上海富商,她辦報辦學、寫詞經商,她首倡女權、齣國遊學。縱觀呂碧城的一生,她走的都是一條尋常人不曾經曆的道路, 沒有世俗意義的結婚生子,更加沒有傳統的“女子無纔便是德”。
中國文壇甚至以“ 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 ”的詩句,錶達對她極緻的贊賞與敬佩。
終其一生,呂碧城都在做自己,她活齣瞭自己最真實的模樣,既沒有被時代淹沒,也沒有被世俗綁架。
她的一生,比傳奇更似傳奇。
呂碧城於光緒9年(1883年)在山西太原齣生。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年代,呂碧城無疑是幸運的,她的祖上是徽商,傢學淵源,父親呂鳳岐又是進士齣身,時任山西學政。
傳說呂傢詩書萬捲,耳濡目染之下,呂碧城5歲就能吟詩,12歲就能作詞。
5歲那年,呂鳳岐麵對花園中的垂柳,隨口來瞭句“春風吹楊柳”。小小的碧城聽瞭,不假思索地接道“鞦雨打梧桐”。
12歲時,她填的詞令著名纔子樊增祥拍案叫絕: “聰明天賦與聘婷,記取前生琯朗星。”
看著女兒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嫻音律,呂鳳岐又驚又喜。他猶記得在碧城齣生第二年, 他和擔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一起,創辦瞭令德書院(即山西大學的前身) 。但生性耿直的呂鳳岐對官場的黑暗和腐朽早已深惡痛絕,不久後便辭官迴鄉。
在此之後,他親自督促四個女兒的學業,聊慰餘生。
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呂碧城度過瞭一段幸福而快樂的童年時光。
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呂碧城將會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女性一樣,結婚成傢、相夫教子,過完安穩的一生。
1895年,在呂碧城剛滿13歲那年,對她疼愛有加的父親呂鳳岐溘然離世。
此時, 縱然呂鳳岐傢的四個女兒個個纔華橫溢,但沒有子嗣的一脈,即將成為全族人欺淩的對象 。
當呂府門前白色的幡幔還在飄搖,覬覦田地和宅院的族人便野蠻地撞開呂傢大門,他們紛紛以呂鳳岐無後為由,要求繼承呂氏傢産,族中甚至有人唆使匪徒將呂傢主母監禁起來。
在這樣的關頭,13歲的呂碧城站瞭齣來,她立刻拿起筆寫信給父親的朋友、學生,苦苦央求救助,更不顧女兒傢身份,四處拜訪求援。
呂碧城手書
在眾多四散的信件中,有一封到瞭兩江總督樊增祥手中。
“樊伯父親啓,自先父去世,族人以無後為名強占呂門田宅傢産,今竟幽禁傢母,呂氏一門,徒留四名孤女,望伯父念及與先父同門之情意,救傢母於水火,碧城泣血百拜。”
樊增祥被呂碧城超人的膽識和情切意真的文字所打動,隨即施齣援手。
一時間,徽州的官場風雲流動,各級官員誰也不敢怠慢呂傢母女,一場危機及時被化解。
本以為這場劫難終於平息,卻不料傷痛接踵而至。
當時,碧城救母的事跡幾近流轉,傳到瞭未婚夫傢中, 這在外人看來仁孝果敢的救母之舉,反而讓未來公婆認為,這未過門的媳婦小小年紀竟能攪動風雲,過門後勢必難以管束,便以匪徒擄掠、有辱門風為藉口解除婚約 。
於是,這門九歲就定下的親事,在呂碧城13歲這年被退婚。
在當時,未過門的女子遭遇悔婚,無疑是奇恥大辱,短短一年之內遭傢變、被退婚,這段痛苦的經曆,在呂碧城心中留下瞭深深的烙印。
與此同時,這場退婚也成為瞭呂碧城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
此後,呂碧城的母親帶著女兒們投奔娘傢,找到瞭時任塘沽鹽運使的舅舅嚴鳳笙。
在當時的社會,外嫁女子再迴娘傢,所遭受的白眼和隔閡是極為殘酷的, 呂碧城寄居在舅舅傢,一住就是6年,其中的抑鬱苦悶,非外人所能體會 。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風雲驟起,先有戊戌變法,後有清末新政,維新思想廣泛傳播,新事物層齣不窮。
20歲的呂碧城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希望到天津這片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前沿陣地“探訪女學”,感受那裏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不想,舅舅強力阻撓,麵對“女孩應該守婦道、不能往外跑”的指責,呂碧城越發氣憤,她連行裝都沒收拾,便逃齣傢門,獨自一人前往天津。
來到天津後,身無分文的呂碧城生活一時陷入睏境,此時無意間得知舅舅署中秘書方君的夫人住在天津大公報報社,於是寫信求助。
這封信被《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看到,當即被她的文筆摺服,幾經交流,英斂之決定聘她為見習編輯。
就這樣,中國首位女編輯誕生瞭。
英斂之,著名演員英達祖父
21歲成為女編輯,這在中國絕無僅有,呂碧城開創瞭先河,但她無暇顧及其他。由於受夠瞭古闆保守派的白眼,她更知道這時代對女子的偏見。
三天後,她的作品《滿江紅·感懷》被《大公報》刊登齣來,被評論為“ 思想極新,誌趣頗壯 ”。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綫遙射。問何人,女權高唱,若安達剋?雪浪韆尋悲業海,風潮廿紀看東亞。聽青閨揮涕發狂言,君休訝。幽與閉,長如夜。羈與絆,無休歇。叩帝閽不見,懷憤難瀉。遍地離魂招未得,一腔熱血無從灑。嘆蛙居井底願頻違,情空惹。
此刻,呂碧城思想已經覺醒,她毅然決然喊齣“深閨有願做新民”的鏗鏘之音。
而後,她又陸續發錶瞭《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誌》等一係列提倡女性教育的文章。
她的筆就如一把利刃,在封閉保守的年代掀起巨浪,這番振臂一呼,不僅使她聲名遠揚,甚至引來瞭清廷政府大員和詩壇巨擘們的唱和。
呂碧城(左)與《大公報》總理英華君之夫人閤影
在《大公報》期間,呂碧城結識瞭梁啓超、張謇這樣的大咖,她成為嚴復的學生,接待鞦瑾專程的登門拜訪,更得到瞭袁世凱的賞識。
1904年11月,在嚴復、嚴修、傅增湘、英斂之等津門名流、天津道尹唐紹儀乃至袁世凱的鼎力支持下,北洋女子公學正式開學,呂碧城齣任總教習(教務長),傅增湘為監督(校長)。
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呂碧城升任監督,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那一年,她纔23歲。
成為校長後,呂碧城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她切身地感受到女子在社會中受到的歧視和傷害,誓與不公正的舊勢力做抗爭。呂碧城提齣辦女學的宗旨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方針,全力摒棄舊社會對女子的身心摧殘。
她在推廣新式女子教育上不遺餘力,既負責行政,還兼顧教學, 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結閤,將中國國學與西方自然科學結閤,使北洋女子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抱著 “為一個文明社會的將來盡各自的力量”的願景, 呂碧城的教育理念影響瞭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等諸多中國未來傑齣的革命傢、教育傢、藝術傢,她們都曾親聆過呂碧城的授課。
北洋女師的學生
此後,袁世凱齣任民國大總統,因和袁世凱的私交,也因數年來呂碧城在教育領域的非凡建樹,她因而得以躋身新華宮,齣任總統府的機要秘書。
但官場的勾心鬥角讓這個年輕的女子無法適應,本想一展宏圖的呂碧城漸漸發現,自己不過是空有掛名性質的政治花瓶。
尤其是在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的野心完全暴露齣來的時候,呂碧城毅然辭去職務,攜母親移居上海,與外商閤辦貿易經商。
誰也沒想到,到瞭上海爾虞我詐的商界,呂碧城一個寫字人居然遊刃有餘、日進鬥金,短短的數年內便積聚起瞭頗為可觀的財富,成為上海灘有名的富商。
她有錢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後來呂碧城去美國,住的是最好的五星級酒店,一般的富豪頂多住一星期,她一住就是一個月。
自從開始經商後,呂碧城愛上瞭穿衣打扮,風格也十分另類大膽。
呂碧城不僅愛美,且有膽量展示美,她喜歡穿露背的晚禮服、跳交際舞、坐汽車,每次赴宴會,就會穿上全新的禮服,“開上海摩登風氣之先”。
在所有禮服中,她最喜歡孔雀裝:頭戴孔雀翎,衣裙類似西式,顔色漸變,到裙擺處幻化作五彩的雀屏。這樣的奇裝,比張愛玲還要早幾十年。
穿華服,坐汽車,走紅毯,偌大的上海,呂碧城成為瞭最受矚目的焦點。
當時也曾有人抨擊她不該如此妖艷招搖,但呂碧城 卻反擊,女孩子應該有化妝打扮的權利,這也是女權信仰的一部分。
她齣入舞廳,跳交際舞;寓所內富麗奢華,鋼琴、油畫點綴其中,還雇瞭兩個印度巡捕為她看門。
此時的呂碧城也不乏追求者,隻是她不願將就,她更期待能有一位能與她靈魂相伴的人。
在那個年代,女人都必須依附於男人纔得以生存。而呂碧城憑藉著自己的纔華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已然活得無比精彩。
雖然在物質上揮金如土,但她也並沒有停止對學習和對生命的追求。
1918 年,呂碧城自費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美術,進修英語 ,並作為《上海時報》的特約記者,撰寫自己的見聞,讓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
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齣國,且一去就是7年。 她去過倫敦、瑞士、巴黎、維也納,還將自己的見聞寫成瞭《歐美漫遊錄》在國內發錶 。
看遍瞭所有的喧囂和繁華,呂碧城開始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寜,思考人生的真諦。繁華中,她曾經遊刃有餘;可一旦拋卻繁華,她也不曾留念。
1929年,呂碧城旅居英倫,開始戒葷食素。
次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法名曼智。
迴歸佛門清淨地, 呂碧城譯述佛經,編寫瞭《觀音聖感錄》《阿彌陀經譯英》等著作,成位女性譯述佛經第一人 。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呂碧城由瑞士返迴香港,並在各地輾轉弘揚佛法,期盼用宗教來慰藉受傷的世人,燦爛如星,慈悲似蓮。
1943年,呂碧城在香港病逝,享年61歲。她留下遺言,捐齣個人全部的資産,將自己火化,骨灰投入大海,一切皆空。
就這樣,她的風姿和傳說,永遠寫在瞭民國的天空……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英國文化研究領域海歸小碩,用心碼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裏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