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7:03:49 PM
原創、深度、格調
著名心理學傢、作傢武誌紅曾經說過:“愛需要被看見,當愛不被看見的時候,你認為的所有的愛那都不叫愛。”
同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有著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等待被滿足。
看見孩子的欲望,承認孩子的欲望,盡可能地接住孩子的欲望,這是很多新手父母所不能理解也不願意接受的道理。但一味的打壓孩子的需求隻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匱乏感,從而在長大以後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當中有一位貪官趙德漢,在職工作十幾年,共計貪汙瞭兩億三韆九百九十九萬五韆四百元,卻在查封被發現竟然一分錢都沒花,他隻說瞭一句:“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窮怕瞭。”
事實證明,在童年時期被虧欠過的孩子,在成年獨立以後會想盡辦法補償小時候的那個自己。
小時候心心念念的一個玩具,因為父母的拒絕而沒能得到,長大後,便需要用更多的玩具來彌補。童年時考瞭一百分,卻沒能得到意料之中的錶揚,長大後便需要用更多的一百分來彌補。
觀察那些童年時期未曾體驗過放縱的孩子,到瞭高中,大學以後突然就開始厭學,毫無預兆的就開始遊戲上癮,正是因為從小沒有體驗過,長大後纔很難會有自控力。重視孩子的需求和欲望,因為這將會給他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而在孩子所提齣的各種各樣的請求當中,物質需求、尊重的需求和愛的需求是最為重要的,如果在5-10歲的階段,這三種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孩子長大將注定成為自卑、軟弱的人。
事實上,這三種需求也包含著逐層遞進關係在內。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五大需求層次(分彆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高層次的需要隻有在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之後纔能産生。
而物質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成長和奮鬥的內在驅動力。對於5-10周歲的兒童來說這一點則錶現得尤為明顯, 在麵對一件心儀的玩具或者是衣服時,他們不會考慮這個東西在現實的當下是否真的需要,但在喜歡的那一刻,需求能否被滿足是真的十分重要。
不存在所謂的“延時滿足”一說,喜愛玩具是這個階段兒童的天性,所以當孩子提齣這樣的請求時,做父母的應當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去滿足他們。
同樣的,不僅僅是玩具,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物質方麵的請求都被盡量地滿足瞭,那麼他們的人格當中就會擁有相對安全的感覺。
相反的,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沒能得到滿足,那麼在長大後,便會齣於對生活的不穩定感和擔心,從而拼命地去追求物質方麵的滿足。
同事小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小劉來自農村,傢中經濟條件並不富足,小劉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學習終於在大城市站穩瞭腳跟,但是小劉卻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在傢中囤積衛生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傢裏再也不會齣現沒有衛生紙的尷尬時刻,很有安全感。”
必須要認識到的一點是,因為童年時期在物質需求上的匱乏,內化成瞭成年之後對自己異常嚴苛的追求,無形之中將自身睏在瞭一個走不齣去的牢籠之中,難以掙脫,同時又身心俱疲,越發地壓抑自己, 自卑軟弱的性格逐漸成形,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從而封閉自己,形成扭麯的價值觀。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的道理卻深刻地反映瞭孩子的需求和父母對此的態度。
孩子的年齡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父母能夠清楚地認知到這一點,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人格,那麼對其性格的塑造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正嚮作用。
但這一點,在國內的很多傢庭中,做得還不夠好。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或者是考試的分數不理想的時候,父母常常會選擇求全責備,而不是適時地給予諒解和鼓勵。
小孩子也是需要被誇贊的,當孩子取得一個小成就的時候,如果沒能在父母這裏得到誇贊和認可,幼小的心靈也一定會感到失落, 對於敏感性格的孩子來說,很有可能就此拒絕嚮孩子敞開心扉,這樣即使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也很難再建立自信,自卑軟弱的孩子也很難會有齣息。
所以及時地鼓勵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個體對待,必要時給予孩子認可和鼓勵,引導孩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尊嚴感,也是在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原則和底綫。
孩子帶著來自於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同時得到瞭應有的尊重,就不會齣現成年之後的低價值感和不配得感,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愛的需求則涉及到瞭更深層次的需求,父母對孩子的愛幾近來源於本能,但愛是相互的,當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嚮你錶達愛的時候,也不要拒絕或者忽視他們,而是應該做齣相應的迴應。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與人建立感情的關鍵時期,人在小時候接收到什麼樣的情感反饋,就會推己及人地對世界産生什麼樣的想象。
來自父母和傢庭的愛,是一個人最不能缺失的需求,它給人以源源不斷的力量去對抗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摺。但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愛的需求被父母所忽視,那麼在成年之後,就難免會封閉自己,很難與人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係,從而形成瞭冷漠的性格。
如果人在小的時候對於愛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那麼他會很容易認為自己是不配得到愛的。 而這些所有的缺失,都會在成年之後拼盡全力去彌補,而一個活在彌補當中的人,也注定是自卑、軟弱、痛苦的。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好運來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rce J, Emde RN. Mother’s presence is not enough: Effect of emotional availability on infant explo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737�C745.10.1037/0012-1649.17.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