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2:47:11 AM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發展瞭巨變,曾經稱霸歐洲的各列強都失去瞭往日的輝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已經失去瞭全世界發言人的地位,黯然退下神壇,美國自持在二戰中的軍功坐上瞭西方世界的頭把交椅。
迴顧二戰,各國普遍得齣的共識便是秩序的失衡,意識到這點後,各國認為隻有建立有序、規範的世界秩序纔會給全人類帶來和平,如何建立未來世界的秩序被提上瞭日程,而最早考慮這個問題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
1943年,在同盟國尚未取得勝利的時候,羅斯福就提齣瞭著名的四國理論,事實證明,這個具有劃時代的理論,為當今的世界格局奠定瞭基石,中美英蘇,正是這四個國傢,依然在當今全球維係著全世界的秩序。
一、謀求霸主地位的美國
羅斯福提齣的戰後四國秩序理論,其根本目的依然是為美國謀求領導世界的機會。
美國依靠被號稱為“世界工廠”的生産能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瞭不菲的利益,盡管
日本偷襲珍珠港
讓美國人不得不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爭奪來,也正是因為美國的參戰,讓全世界各國都看到瞭美國的強大。
特彆是太平洋和歐洲兩大戰場同時作戰,更加彰顯瞭當時美國強大的軍事能力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已經超過英國的美國,更是希望能早日成為世界的霸主,於是在這個背景下,羅斯福提齣瞭著名的世界新秩序的概念。
從地緣政治上來看,美國有東西兩個海岸綫,在軍事上可以利用海軍同時控製太平洋和大西洋,這就意味著依靠美國一己之力,就可以直接影響西歐以及亞太的局勢,恰好二戰時期美軍的兩綫作戰也是這個思路。
在經濟上,美國有著強大的現代化工業,這一點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有具體的錶現,日本突然宣戰後,美國立即開始戰爭準備,在這台強大的戰爭機器趨勢下,造船廠製造的艦艇幾乎可以達到天天下海的驚人速度。
如此迅猛的生産速度,讓日本妄圖通過偷襲珍珠港來消耗美國海軍有生力量的願望化為瞭泡影,相比之下,愛裝備如命“窮酸帝國主義”的日本就顯得貧寒的多瞭。
在生産力的推動下,美國成功奪取瞭歐洲戰爭和太平洋戰場的勝利,由於傳統資本主義國傢的衰弱,特彆是法國的落寞,使得美國在經濟上迅速奪得世界第一的桂冠。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優勢,決定瞭在美國將會在二戰後的維護世界秩序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昔日的海洋霸主英國
作為日不落帝國,來自英倫三島的聯閤王國也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發言權。在二戰期間,英國人為瞭能將興起的德國徹底打趴,不惜派遣眾多部隊前往法國前綫,抵禦希特勒的強勢進攻。
雖然驕傲的英國人為輕敵付齣瞭慘痛的代價,如果不是在
敦刻爾剋撤退
成功,很可能英國現在的地方早已不保,但在
丘吉爾
的帶領下,英國人一直在遙遠的海島上堅持抗德鬥爭。
整個二戰德國人除瞭派遣飛機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之外,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包括英國的生命補給綫“大西洋運輸綫”都未曾被切斷,加上英國對於非洲戰場的投入,也著實付齣瞭功績。
從地理位置上看,英國雖然遠離歐洲大陸,但是尚為強大的海軍實力足以讓他控製大西洋區域,特彆是遏製英吉利海峽更有利於監視整個歐洲大陸,從軍事戰略意義上來說,英國即可防守又可進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二戰之後英國和美國加緊瞭聯係,在各方麵都建立瞭親密夥伴一般的同盟關係,對於美國而言,英美同盟的作用比起其他深入內陸的歐洲國傢更為實在,天然上英國相比其他歐洲國傢更具有利用價值。
因此,在維護歐洲關係上,英國比起其他已經日漸衰敗的老牌歐洲大國,更具有控製力和影響力,自然也會得到羅斯福的青睞。
在經濟上,英國依然還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由於英國具有遍布各大洲的殖民地,這使得它依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本來源,日不落帝國的在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依舊非同尋常。
三、西伯利亞的蘇聯
自拿破侖在俄羅斯吃瞭敗仗以後,曆任歐洲的霸主若是希望徵服那片西伯利亞的凍土,就會魔咒般的遇上失敗。希特勒的實施
巴巴羅薩計劃
後,萬萬沒想到可怕的蘇聯人將他的部隊打迴瞭原形,蘇軍在付齣瞭巨大的代價後把德軍攆迴瞭德國境內,這讓希特勒顔麵掃地。
在歐洲戰場上,盟軍雖然在
諾曼底登陸
後迅速推進,但由於輕敵和戰術的失誤,進展一直不盡人意,德軍的反撲差點讓盟軍前功盡棄,如果不是斯大林在東綫對德軍的施壓,那可能當年突齣部戰役中還很難說會鹿死誰手。
尤其是蘇聯揮師攻破柏林的時刻,就注定瞭蘇聯在二戰時期顯耀的軍功章。
翻看地圖可以發現,蘇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國,已經牢牢的控製住瞭整個歐亞大陸的交通綫。
這一頭來自北方的北極熊時刻都橫臥在北半球的上方,注視著整個太平洋和歐洲大陸的動靜,甚至他隻要伸手就可以摸到美國的傢門口。
在維護區域安全穩定上,蘇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羅斯福一直認為,蘇聯在當年的世界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彆是經濟體量和軍事能力足以和美國進行抗衡,對於這樣的強大的力量,隻有納入共同體,成為其中一個管理者纔能更好控製力量,如此纔能形成平衡的世界格局。
此外,在經濟上,蘇聯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傢,其工業水平和製造力也處於當時的世界前列,蘇聯的濟模式影響瞭戰後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傢的發展,從這點上來說,蘇聯的經濟影響力還是相當之大的。
四、復蘇的中國
日本的入侵,一直未能戰勝中國,反而因為國共軍隊的奮力抵抗,日軍的後勤補給綫暴露齣瞭它緻命問題,隨著日軍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其也無力在太平洋戰場發揮更多的軍事力量。
在太平洋戰場後期,大本營因為資金短缺,一直猶豫不決要投入中國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中國軍隊在本土的英勇作戰,成功的拖住瞭日軍的精力,為瞭支援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中國在軍力不足,作戰睏難的情況下,依然派遣遠徵軍入緬作戰,與英美聯手,重創日軍。
為瞭紀念此次入緬聯閤作戰,美軍第75遊騎兵團在徽章上綉有與國民革命軍新一軍入緬作戰的紀念標誌。中國人在抗擊日本入侵上,遠比其他戰勝國的世界要更早,在中國戰場上犧牲的軍民數量也同樣令世人震驚。
在地緣政治上,在遠東地區,影響力最大依舊是中國,羅斯福認為,二戰後中國會取代奔潰的日本,而中國將會是遠東地區的真正大國。曆史上,遠東地區的穩定,關鍵在於中國的穩定,為瞭構建遠東乃至是亞洲的秩序就必須依靠中國的力量來維持。
日本,作為一個新起的帝國主義,在亞洲內掀起的波浪已經嚴重損害到亞洲各國以及亞洲殖民地背後其他大國的利益,維護亞洲地區安全,則必須對日本嚴加看管,對此,中國顯然是一個不二之選。
從文化認同上而言,遠東文化體係大部分都源自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越南等國,有著和中國一緻的哲學思想體係,
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的警察國傢必須有中國來擔任,作為文化發源地,中國對於文化解釋和傳統解釋,則會更有權威。
五、閤力協作的四國警察體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瞭世界的格局,同時也衝擊瞭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體係,屬於殖民地時代即將會過去,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建立一套新的世界秩序顯得尤為重要。
羅斯福在構建這一套四國警察理念時認為,在每一個地區放置一個國傢負責管理,劃分責任區有助於保持該地區的安定與和諧。
從他的理念上來看,美國負責的是全球秩序維護以及兼西半球地區的維護,英國負責西歐地區的維護,蘇聯則負責東歐以及東北亞地區的維護,中國需要負責的是亞洲地區的維護,特彆是在遠東地區發揮重要作用。
這一套理論,也是日後聯閤國雛形,與之前的國聯不同的是,四國理念更多的是發揮警察價值,而非利益均分,更多的是義務而非權利,國聯在二戰爆發前的碌碌無為也覺得瞭之前構建的全球秩序的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羅斯福所構建的體係中強調的是閤作,在力量上首先要達到平衡和牽製,通過四國齊心協力的閤作,纔能共同共建穩定、和平的世界秩序。
盡管作為美國人,羅斯福希望能通過這一套新的秩序進一步確立美國霸主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羅斯福本人對於戰爭的理解更為深入,或許是這場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傷害過於悲痛,他所提倡的這一套新的世界秩序的宗旨皆在於和平,皆在於人類的共同繁榮。
放眼當前世界,這一套理論的四國已經是聯閤國常任理事國,誠然“五常”各國之間依然存在著分析,但羅斯福提齣的這一個世界秩序至今還在維護世界秩序上發揮著它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