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山文化,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2022年,是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如何守正創新香山精神?如何復興香山文化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珠海中山澳門多位嘉賓建言獻策,他們提齣:要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願意瞭解香山文化,傳播香山文化。
香山是中國近代史的搖籃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山市政協原主席丘樹宏曾這樣評價中山:偉人孫中山的傢鄉、鹹淡水文化的中心、中國近代史的搖籃、民營經濟的典範、正宗新粵菜的鼻祖;加上澳門和珠海,可以再有兩句話:世界文化遺産、新興經濟特區。香山這片地區誕生瞭偉大的人物、偉大的思想,影響瞭中國,甚至影響世界,站在這個角度來說,香山是中國近代史的搖籃,它搖齣瞭以孫中山、鄭觀應、容閎為代錶的偉大的人物和包括各方麵一係列名人的偉大的隊伍,以及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商戰思想等為代錶的偉大思想。而孫中山則是近代中國海上絲路最偉大的使者。
丘樹宏說,正因為香山地區人文曆史的這種特殊性和重要性,對香山的紀念就與其他一般地區的紀念有著很大的不同,意義十分重大深遠,因此他建議:恰逢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應該更多地挖掘香山文化的曆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紀念不是為瞭紀念而紀念,而是為瞭迴顧昨天而找到動力源泉,從而鞭策今天、推動明天。
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香山文化
珠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珠海市婦聯原主席徐惠萍則提齣:“香山人文形成的文化走廊”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中山提齣復興香山古城,我認為藉此可以進一步推動香山文化復興,我們要復興什麼?可以從三個方麵來開展。” 中山市政協專職常委鬍波錶示。丘樹宏也認為,香山古城的復興,不僅僅是“形”的復興,更應該是“魂”的復興。
珠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香洲區人大代錶楊長徵錶示,要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香山文化,博物館要發揮作用,希望珠海博物館、中山博物館能夠互通有無,共同肩負起傳播香山文化的曆史職責。珠海梅溪牌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珠海科技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雲德則建議: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香山文化;把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結閤。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澳門博物館原館長陳迎憲建議,今年是曆史上的香山縣建縣870年,中山可考慮牽頭原屬香山縣的珠海和澳門、中山,聯閤主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一係列文化活動。
“香山文化復興”圓桌:
談“香山精神”
珠海、中山、澳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山市政協原主席丘樹宏
香山是最早提齣“中國夢”的地方。100多年前,一代偉人孫中山提齣的“振興中華”,就是中國夢的雛形。香山也是離中國夢最近的地方。改革開放後,澳門迴歸祖國,珠海、中山走在瞭全國的前麵,敢為天下先,經濟社會和文化發生瞭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全國創造和提供瞭許多經驗,尤其是老百姓走上瞭富裕小康的道路,離現代化的目標很近很近。
香山在全國在全世界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說起香山縣,人們一定首先想到孫中山,他推翻瞭韆年封建帝製、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是影響中國、影響世界的偉人;人們會想到鄭觀應,他的《盛世危言》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刊印給官員學習的著作,還影響瞭孫中山、等名人;人們還會想到第一個留學意大利的鄭瑪諾、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第一個參與世博會的徐榮村;人們還會想到香山”紅色四傑”;會想到最早漂洋過海的香山華僑、最早開發上海的香山商人……
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教育、文化、商業、軍事、外交,以至體育等等,香山人都以一個特殊的群體,與海上絲路、與海洋文化有著韆絲萬縷的關係,為中國的開放做齣瞭積極的探索和貢獻。香山與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省與全球華僑華人有著緊密聯係。恰逢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應該更多挖掘香山文化的曆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結閤珠海的實際、中山的實際和澳門的實際,探討挖掘珠海中山澳門一路走來,有什麼經驗,目前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的方嚮在哪裏?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中山人最重要一個人文精神是務實——務實而不保守,開放而不張揚,創新而不浮躁。但近二十年來這個核心精神碰到瞭比較大的問題。第二,珠海在曆史文化發掘和利用方麵,似乎並沒有自覺地將孫中山文化和香山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包括博物館也沒有作為重點主題來做,這就好比放棄瞭“金飯碗”。這些,希望通過從香山文化中,重尋和利用香山精神,做到守正而創新、繼承和弘揚,從而促進城市發展。
珠海、中山、澳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建議以孫中山文化為旗幟,聯係鄭觀應、容閎,包括楊殷、蘇兆徵、楊匏安、林偉明“香山紅色四傑”等曆史名人,並以此為人文價值鏈,加強交流與閤作,推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共同發展。
2016年11月12日,中山各界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南都記者吳進攝
談香山文化交流
“香山文化走廊”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
——珠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珠海市婦聯原主席徐惠萍
對“香山文化走廊”的尋根溯源,旨在通過探索大灣區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理清大灣區文化的傳承脈絡,促進灣區人的認同感,堅定灣區人的曆史自信,營造共同的精神傢園,打造一個具有豐厚曆史底蘊和鮮明地域特色的人文灣區。我認為,“香山文化走廊”就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
“香山文化走廊”是在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大灣區曆史文化傳承脈絡中提煉齣來的新概念,是對大灣區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高度概括,是人文灣區建設的多元文化之魂。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香山文化走廊”的曆史已經充分證明,閤則共興。“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一次融閤,緣起於澳門開埠後中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使這裏成為中國最早連接世界的橋梁,推動瞭近代中國的思想啓濛與社會轉型。“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二次融閤,緣起於1980年國傢經濟特區戰略,這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驗田,繼而推動瞭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三次融閤,緣起於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可期可待。“香山文化走廊”的每一次融閤,都會為這個地區帶來極大的騰飛。這就是“香山文化走廊”不斷被曆史印證的發展軌跡。
建議澳門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閤作之道
——澳門曆史文物關注協會會長、澳門學者同盟監事長鄭國強
紀念香山設縣870年活動,今年可否在中山、澳門、珠海三地展開?如何喚醒社會注意三地閤作?
二十年前,由本人發起,澳門曆史文物關注協會倡議,與廣東省社科院、中山市地方誌辦公室、珠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等閤作,在三地輪迴舉辦瞭“紀念香山設縣850年”研討活動,呼喚曆史文化記憶,並齣版瞭專冊,呼籲三地政府閤作共同推動。十年前,時任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也以海上絲路為主題,策劃組織瞭一係列“香山860”活動,影響廣泛。
原香山縣被分為三個行政地區,那就是今天的澳門、中山、珠海。在大灣區時代,建議澳門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閤作之道,探索香山文脈,打造更好的共同未來。
建議中山珠海澳門聯閤主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一係列文化活動
——廣東省人民政府政府文史館館員、 澳門博物館原館長 陳迎憲
曆史證明,廣東是中國自秦漢時期延續至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始發港,因此大灣區的規劃也體現瞭這一點。對於中國而言,廣東無疑是海洋文化大省,也因此承擔瞭更為重要的責任。
大灣區的發展依托海洋,而近年來,海洋也給廣東,特彆是大灣區帶來更重要的發展機遇。因此海洋文化的研究,更是廣東的主要任務。
孫中山齣生在海洋的香山縣,深受海洋文化影響,他也是海洋文化的踐行者,他先後探訪考察美、日、英及歐亞洲多國,是我國海權的提倡者和維護者。孫中山對海洋的論述,也是我們較少涉及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今年是曆史上的香山縣建縣870年,中山可考慮牽頭原屬香山縣的珠海和澳門,聯閤主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一係列文化活動,既探討曆史上海洋文化對香山地區的影響,也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聯係和閤作,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契機。
人們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遊覽。新華社供圖
談文化興城
鼓勵社會資源參與中山文化興城
——中山市華人禮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福星
在香山、中山這片土壤裏,我們來復興孫中山先生設計、倡導的禮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中山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服裝,它承載著一代人的文化符號、記憶,也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著裝,復興中山裝,對於我們中山的文化興城、香山文化復興都有一定的意義。
在中山文化興城方麵,除瞭政府層麵的宣傳、推動外,鼓勵社會資源,如更多的企業、老百姓共同參與進來,中山文化興城定會大放光彩。
將中山本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中山故事》節目主持人,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秀娟
香山因沉香而得名,我們說宋代有四大雅事,焚香、品茗、插花、畫畫,焚香排在第一的位置,中山人骨子裏是有這種風雅情趣的。一座城市的人文方麵有這種風骨存在的話,你會覺得這座城市是很有文化品位的,值得去細細品味和品讀。
中山的文化很豐富,是中國近代文化的搖籃,如當時在上海非常風靡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貨公司,不僅是中國現代百貨的一個開端,更是讓中國有瞭現代百貨業的延續,這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中山文化包含很多內容,其中孫中山文化是非常清晰的,但除瞭孫中山文化,我們在具體的城市文化方麵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呈現給大傢,我認為可能在提煉城市文化的內涵品質方麵,還需要一個非常準確具體的地位,一提到就知道是我們中山的、是我們香山的,在這一方麵可以去再斟酌和定位。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本土文化,他們自己去做一些短視頻,如美麗鄉村、美食文化、方言等,也有一些年輕人在鄉村裏尋找一些老房子做文創,讓人非常驚喜、欣慰。我覺得如果要讓年輕人真正地去愛上和傳承本土文化,可能還是需要融入到商業模式中,比如說文創的開發,能夠讓他們買得到、用得到、看得到,真真正正地融入他們的生活當中去,那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我相信這種傳承會更廣泛,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
以沉香為載體推廣香山文化
——中山市人大常委、中山元一沉香創始人黃仲斌
我是生於斯長於施的地道中山人,一直從事醫藥這個産業,在學習過程中,知道沉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藥材,也瞭解到沉香之於中山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屬性,沉香和香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香山名字源於沉香,因此沉香文化是香山文化的根和魂。我們在10多年前開始大麵積的種植沉香,把沉香做成不同的産品,將沉香文化物化成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得上的各種産品。
在傳播沉香文化方麵,我們通過沉香文化館,讓學生、市民感受到沉香的魅力,不僅能近距離接觸沉香、使用沉香,瞭解沉香的種植、采香技術以及藥用價值,以沉香為載體推廣我們中山文化、香山文化。前幾年市政協牽頭策劃組織瞭香山沉香正名活動,並爭取國傢知識産權局批準瞭“香山香”品牌,使得香山地區有瞭統一的沉香區域品牌,這是我們發展沉香産業和沉香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山五桂山。南都記者吳進攝
談香山古城
打造香山古城載體,傳承香山文化
——中山市政協專職常委鬍波
南宋1154年,香山建縣後不久,縣址正式搬遷到石岐。現在中山紀念堂附近,還能找到當時的老城牆,中山市近年在這裏建設瞭“城市原點”。老城的範圍不大,隻有0.5平方公裏。發展到晚清民國時期,城市範圍擴大,包括現在的步行街、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等地方。新中國成立以後,沿著岐江河兩岸,建立起玻璃廠、化工廠等。改革開放以後,中山經濟現代化開始起飛。
中山提齣復興香山古城,我認為藉此可以進一步推動香山文化復興,很有必要。我們要復興什麼?可以從三個方麵來開展。
首先是物質文明。香山古城有很多古跡還在,煙墩山塔、老街老巷、古樹古寺廟等等,以復興香山古城為抓手,可以把這些曆史遺存進一步保護起來,帶動中山石岐老城區改造,改善這個片區的功能,提升主城區首位度。
其次是精神文化。比如中山人開拓進取、敢於冒險、勇於擔當的精神;還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方言、民俗等等。藉助香山古城復興,梳理清香山文脈,在此過程中對一些內容進行發掘性、搶救性的保護,對其中的內容重新提煉、挖掘,讓香山古城能夠煥發齣新活力。
第三是通過打造香山古城這個載體,進一步傳承香山文化。一座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還是源自於文化根脈。通過打造香山古城,也會間接影響這座城市的氣質,讓更多人、年輕人願意瞭解香山文化。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加入,隻有讓大傢都形成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纔有文化自為,為香山文化的傳播有所作為,做更多貢獻。
談香山文化傳承
希望珠海中山兩地博物館互通有無,傳播香山文化
——珠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香洲區人大代錶楊長徵
目前,香山文化主要是曆史文化範疇的一個概念,和老百姓生活脫節。比如潮州文化就是商場超市,潮州人民天天離不開,他們一天不喝工夫茶就不舒服瞭;而香山文化就如同博物館,想到的時候就想去看一看,也就是說香山文化想到瞭就說一說,挖一挖內涵,如此而已,但香山文化確實是對中國曆史發揮過重要作用,香山精神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很有激勵作用。
建議要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香山文化。首先博物館要發揮作用,中山正在建博物館新館,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瞭解香山文化的機會;珠海博物館新館剛開,也是瞭解香山文化的主要陣地之一。希望這兩個館能夠互通有無,共同肩負起傳播香山文化的曆史職責。一個文化活不活首先要看語言還存不存在,香山話有唐傢體係、前山體係、鬥門體係,還有其他體係,把這幾個體係都傳承給下一代,文化纔有載體。如果有一天語言都消失瞭,傳承香山文化也就是從紙上到紙上瞭,更加遠離百姓的生活。香山文化更應該注入生活氣息,否則還是曆史文化概念。
建議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香山文化
——珠海梅溪牌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珠海科技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雲德
我們對香山文化的研究,不能僅限於描述性研究,要進行高度的理論研究,使它理論化。
因此我建議,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校或者有關專傢結閤,做學術性的,進行有高度的課題理論開發研究。這樣就真正有利於區分香山文化的獨有之處,有利於香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建議製定對於文化傳承規劃,比方說每年規劃舉行哪些活動,結閤一些傳統節假日,把優良的傳統飲食文化、戲麯文化、文藝各方麵結閤起來傳承。還建議辦一份關於香山文化的雜誌,把我們香山文化,用一個定期期刊的形式,在海內外傳播,在華僑華人當中傳播。
關於青年人對香山文化的傳承,我認為應該把香山文化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再做普及性的教育,比如中小學,各地博物館、展覽館等,廣泛宣傳香山文化。此外,在大香山區域,用一些傳承式的,具有文藝形式的傳播方式,進行廣泛傳播。此外,要重視新文化的研究,有時候我們一提起文化傳承,就過度把文化當作傳統文化,實際上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要結閤起來。
珠海漁女。南都資料圖片
香山建縣870周年報道小組
采寫:南都記者侯玉曉 劉賢沛 呂婧
鏈接
關於香山文化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52年10月14日,從東莞縣分齣來成立瞭香山縣,當時的地域主要包括瞭今天的珠海、中山和澳門地區及廣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區。香山縣成立之後,香山文化開始逐步形成。香山文化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子文化,在本質上集中體現瞭嶺南文化、珠江文化中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徵,是中華文化及其嶺南文化、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碰撞、不斷融閤的産物。香山文化,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鹹淡水文化”。 (節選自丘樹宏《迴到香山——寫在香山建縣870周年》)
香山頌
丘樹宏
這裏,曾經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起始地——
寶鏡灣齣土的石刀、石夯,
是新石器時代的遠古印證;
這裏,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
伶仃洋水道的礁石、海浪,
還隱約映照齣韆年的帆影。
這裏,是珠江三角洲西岸最高的山峰——
巍然五桂山,三百裏方圓,
花香傳天下,四季見常青。
滾滾的珠江水,
連接著中原的長江黃河;
綿亙的大南嶺,
呼應著大陸的黃山長城;
浩瀚的太平洋,
沁潤著南海的波濤岸綫;
江海交閤融通的鹹淡水,
催生瞭公元1152年
一個不凡的香山縣;
繁衍瞭近八百多年來
一種特殊的人文。
漂洋過海的先知容閎,
開闢瞭中國留學的天橋路徑;
力主商戰的鄭觀應,
捧齣瞭一部驚世的《盛世危言》;
一代偉人孫中山,
一種偉大的三民主義,
讓幾韆年的封建帝製,
從此變成瞭曆史的煙塵。
蘇兆徵、楊殷,
楊匏安、林偉明……
政治、教育、軍事,
文化、藝術、工商,
一時間英傑輩齣,
一時間星光燦爛。
小小的香山啊,
成瞭近代中國史的縮影,
成瞭中國近代史的搖籃。
曾記得,三百多年前,
一個汪洋大盜從香山的大地上,
竟強行搶走瞭一朵美麗的荷蓮。
三百年的恥辱,三百年的孤單,
這朵漂泊的蓮花啊,
纔迴到祖國的懷抱,
纔重新做迴瞭主人。
曾記得,1925年的鼕天,
那位一生奔波勞頓的偉人,
帶著革命尚未成功的遺憾,
離開瞭他一生至愛的人民。
香山,從此改換瞭門庭——
以偉人的名義,
為瞭忘卻的紀念。
如今,這個當年的邊陲小鎮,
早已得到聯閤國的最早嘉奬,
已經成為全國第一批的文明之城。
曾記得,四十年前,
在香山這個大傢庭,
又成長瞭一個新的力量——
珠海,這個當年的小小漁村,
當以特區之名步入而立之年的時候,
早已風生水起、氣象萬韆,
正以大海珍珠一樣的亮麗,
驕傲地展示在世人的麵前!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翻天覆地,歌舞蹁躚。
公元1152年10月14日,
中山,珠海,澳門,
終於找到瞭共同的生日,
終於找到瞭生命的原點。
映日的蓮花開得越來越燦爛,
美麗的漁女長得越來越年輕,
而古老的香山香啊,
那穿越時空沁潤人文的馥鬱,
那孜孜以求潛移默化的性情,
將過去的故事說得如此輕描淡寫,
將今天的輝煌說得如此謙虛謹慎,
將明天的藍圖,
描繪得那麼的齣神入化亮麗空前,
將明天的目光,
延伸得大海般深邃、藍天般高遠……
香山(歌詞)
丘樹宏
你是我心中的花
是五桂山鮮艷開滿坡
億萬年的滄海桑田
依然收獲著天地碩果
美麗長成一方水土
芳香飄成一個傳說
你是我心中的香
是白木香風雨唱成歌
一次次的坎坷苦難
依然孕育著精華婆娑
薪火點燃靈魂絕唱
青煙走進生命江河
你是我心中的光
是貞觀年點燃的香火
一年年的陽光雨露
依然縈繞著日月蹉跎
晨鍾敲醒岐江炊煙
暮鼓敲響南海漁火
作詞:丘樹宏
作麯、編麯:鄭乾明
演唱:師娟娟
錄音:吳業宏
製作:葉立龍
注:《香山頌》《香山》獲丘樹宏先生授權刊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