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7:01:28 AM
如果被問到關於谘詢行業的前途,站在“臀(PI)部(GU)決定腦袋”的立場,當然會持肯定答案。
但現實殘酷,“點子值不值錢”的背後,拋開無法控製邊界的揣測之外:客觀機製、市場標準、成果界定和轉化、專項費用列支等方麵,谘詢業的錢途並不清晰。
特彆是在城市更新領域, 谘詢和城市更新谘詢就像“中國足球和足球”一樣,是兩迴事,所以需要一事一議。
一、房地産的谘詢瓶頸,全因標準化
今天,在房地産領域,關於谘詢的瓶頸處境,其實算是對腦力勞動的集體默哀:因為標準化大行其道,所以策劃、創意、廣告甚至營銷也已經屬於流水綫工作,處於形同虛設的尷尬!
一方麵是因為政策,一綫和部分強二綫城市執行限價銷售,所以隻要一二手倒掛存在,那麼“買到就是賺到”就成立,那麼項目訊息公開之後,購房者不管作為自住還是“食利者”的兼有身份,都會趨之若鶩地尋上門去。
除非齣現客觀不支持:比如位置實在太偏導緻生活太不便利,比如同等時區的局域供應量太大導緻客戶召集有難度,畢竟如今的新房政策之一是“認籌等同於占用購房資格”所以購房者隻能一心一意。
所以,周遭不斷聽到“開盤日光但營銷隊伍拿不到傭金”的負麵,雖然內裏各有原因,但在限價背景之下,“日光盤”的含金量的確和當初不可同日而語,“拿不到傭金”背後的不被重視和尊重,也可以找齣客觀解脫。
所以,在如此市場環境之下,對房企而言:
1、拿到(和周邊二手房)倒掛的價格是重要的;
2、按照房企預計的時間段拿到預售證是重要的;
3、本項目獲批之外,沒有和競品狹“時”相逢,也是重要的。
至於導客需要的廣告、物料、媒體、樣闆房甚至售樓處都已經變成似有似無,反正價格是房地局定的、反正一房一價錶是公示的、反正搖號是看運氣的,所以 之前挖空心思的案名、Slogen、現場包裝、銷售說辭、抗性問答、巡展外拓、媒體得(Mai)奬、數據分析、戰略調整,基本都不重要,那麼包括策劃、創意和設計在內的谘詢,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就像今天對新房日光的無感一樣,大傢對“樓書不做&廣告不投”也習以為常,所以為什麼房企敢於“放肆裁員”、敢於“招應屆生”、敢於“趕走老資格”?
因為房地産營銷成瞭一個流程考核的標準化,人的作用特彆是“智慧差”已經被完全填平甚至忽略掉瞭。
你有多久沒看到大部頭報告瞭,就證明谘詢已被冷落多久瞭。
二、“點子如何計費”在倒逼谘詢模式升級
即使在房地産還未被糟踐成今天這個樣子,關於策劃和銷售孰輕孰重的爭論就像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雖然各有爭執卻從未統一。
但是,即使站在策劃齣身人士的立場上,也不得不承認:策劃方案是需要通過銷售(業績)來驗證其效果:如今房子不愁賣,連銷售也變成“簽閤同的”,策劃就更加後勤流程屬性瞭。
“點子不值錢”這句話雖然刻薄,但也有實在的客觀閤理性:
1、點子不落地,點子就沒有價值;
2、齣點子的策劃人員自己不執行,需要另外人員來轉化,後者功勞更大;
3、在落地執行過程中,電子或多或少麵臨“臨時應變”,麵目全非歸罪誰?
4、(就算尊重知識並為智力成果埋單),那麼請問點子怎麼計費?!
說到底,創意也好谘詢也罷,值錢的是觀點,但觀點若不能變成産品或成果,觀點永遠隻能換取一個客套的微笑點頭。
在今天看來,點子隻有“延長一公裏”纔有可能得到迴報:
比如把點子變成産品,然後讓銷售額來決定點子的市場價值和價格;
比如把點子變成成果,然後讓權威部分來界定點子的權威江湖地位。
但停留在口口相傳的點子,“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且“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在市場中檢驗、定義並最終定價呢?
那些憤憤然地“最早是我想齣來的”最多就算――謊言重復一百遍會變成真理,但點子重復一百遍隻會變成“因為佚名所以共享”。
所以,谘詢行業的前途不能要求社會公平,而是需要自己改變售賣模式,把點子落地轉化為“可量化”,唯此纔能因為可量化所以可定性,於是可銷售。
三、城市更新領域,精準設計就是谘詢角力
以谘詢工種為竪嚮指標,城市更新比房地産更需要“謀在前麵”:
一方麵, 是城市更新的特殊性決定“難有標準化可言”:
1、項目的現有條件包括地形、年限、産權、配套、管轄權更為復雜;
2、基本沒有絕對可以復製的標準化産品,就算可臨摹也要“局部做微調”;
3、和房地産“地段地段還是地段”不同,城市更新的“網紅一陣子”難搞;
4、因為業主不是專業人士,在溝通和推進上的坪效的確會相對緩慢;
5、非一個專業隊伍可以完成,但又要“多個團隊操作方嚮基本一緻”,城市更新中以“開發商統籌”的模式尚不熟稔。
但是,城市更新從設計、施工、招商、運營甚至文化的集成産業鏈:要麼需要一個“拍闆的”,要麼需要一個“徵求各方意見進行拍闆的”,如果沒有能力排眾議的強勢總控,或者“藝(Dao)術(Jiang)性(Hu)”的老娘舅,那麼各說各的紛紛擾擾一鍋粥就可以想見不可避免。
另一方麵,是城市更新相對房地産的資訊盲區導緻的:
1、在市場端,房地産數據庫名目繁多,而城市更新在市場數據方麵尚屬空白;
2、在産品端,因為基數不夠多所以産品還沒有做標準化的設計條件;
3、在營銷端,因為沒有各種政策限製,所以相對房地産“更貼近市場化競爭”。
這個時候,或許是谘詢充分利用諸侯混戰的機會介入其中的最好機會:
1、因為不存在城市更新項目的人為調整節奏, 不排除短時間&近距離有大量競爭産品同時入市,碰到“巷戰”的概率是存在的 ,且在城市更新的熱火朝天區域,這種混戰不得不防;
2、大量的方嚮性工作亟待谘詢以手工方式進行,否則無法實現産品定製 ,也就無法推導以市場競爭的方式溯源一個産品經理,項目的市場前景隻能以碰運氣的方式齣現。
3、按照流水綫排序,設計施工招商運維的看似閉環中,最基礎的市場依據 目前往往是“聽招商的意見,因為他為結果埋單”,要麼是“聽設計的想法,因為他是業主最先確定的頭道工藝” ,但他們其實都是――難免以現象代替數據,畢竟術業有專攻。
因為谘詢是獨立聲音、是來自於市場動態,是最有可能接近尚方寶劍的齣處,當然對價是其成果需要麵對途中N棒的追問甚至質問。
(尾聲)
谘詢行業看起來是一個獨立工種,但因為被標準化架空,導緻成為計費上的“老無可依”,實在不是文明城市和社會的商務體麵。
但谘詢行業每一個甲乙丙丁也應該首先自省,那些做法粗糙且呈現拙劣“抄襲&拼接”,也是自己在透支自己本不寬鬆的職業道路。
怨天尤人和谘詢一樣――於事無補,不如想想谘詢的兩個齣路:
要麼是如何成果轉化,以實現獨立的可計費可銷售被認可被尊重;
要麼是如何協同作包,讓谘詢被成果轉化並和市場效果分享收益。
【谘詢之路在何方】,答案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