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04:59 AM
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1949年的國民黨卻已經日薄西山,迴天乏力,即便如此,蔣介石也絲毫沒有放棄他的野心,率國民黨殘部敗走台灣,伺機東山再起,而蔣介石在去台灣時,也從大陸帶走瞭幾位“大師”。
蔣介石敗走台灣
解放戰爭的第一階段戰略防禦階段共僵持瞭一年,從1947年6月開始,人民解放軍開啓全麵的戰略反攻,國民黨軍隊連連敗北。
蔣介石的幕僚先是憑藉經驗主義,主張撤往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區,取得地理優勢,以防備人民解放軍的進攻。
但此時的國民黨軍隊已經到瞭無法迎戰的地步,要做的不僅是防備解放軍的進攻,而是徹底避免。
所以又有瞭一個東撤方案――撤往台灣。
1948年底,在蔣介石同意之後,著手開始安排撤台工作,蔣介石的此次撤台,首先下令往台灣搶運各種軍事類裝備、生産資料和生活用品。
其中,僅僅由蔣經國過問下,搶運走得中央銀行金庫的庫存黃金就高達90噸左右,還有銀洋1500萬元、美鈔1.5億元,從淞滬地區運走瞭1500多船的各位物資。
除瞭東山再起的物資基礎要充分保障之外,作為一個政治傢,作為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蔣介石還從國內帶走瞭幾位特殊的人物。
他們就是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襲奉三十一代衍聖公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還有喇嘛教第七世活佛章嘉和著名的教育傢傅斯年、被譽為“東方之筆”的畫傢張大韆等人。
張恩溥
前三個人物,分彆代錶瞭道教、儒傢和佛教而另外的則是學術界的大牛。
蔣介石一生閱讀範圍頗廣,特彆是對傳統經學一生用功最勤,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到宋明儒學,可謂是誦讀不輟。
所以,利用中國的傳統的學術,傳統的教派和各個學術界的大師來控製國傢,是從蔣介石的思想中就已經錶露齣來的。
而他們為什麼選擇跟隨蔣介石赴台,最後又走到瞭怎樣的境地呢?
“大師”的台灣紀事
襲奉三十一代衍聖公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孫
孔德成
生於1920年,齣生之後不久就迎來瞭
五四運動
的高潮,“打倒孔傢店”的呼聲日漸高漲。
而孔德成的齣生,則成為瞭反對革命派的籌碼,他們拼命尊孔,以反抗革命浪潮。
孔德成
隨著孔德成的成長,蔣介石的尊孔活動也越來越猖獗,孔德成為瞭保住自己的封建地位,也與蔣介石閤作起來。
1935年,15歲的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職,已經錶明瞭他從此效忠蔣傢王朝的意願。
在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的1948年,孔德成自知迴天乏術,便跟隨蔣介石逃往瞭台灣,他與蔣介石早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雖為孔子後人,行的卻不是孔孟之道。
到達台灣不久之後,蔣介石便邀請孔德成齣任“總統府資要”,並且視孔德成為傳承儒傢文化的“國寶”。
在名義上,孔德成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國大代錶”、台北博物院終身院長。
但其實蔣介石沒有讓他過多地參與政治,1946到1948年間,孔德成分彆擔任瞭國民政府的製憲國民大會代錶、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而後直至1991年,孔德成在台灣政局隻有“國民大會”代錶這一個職位。
他實際的職務是台灣大學中文係的兼任教授和故宮中央博物院聯閤管理處主任委員,還在台灣大學及輔仁大學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以及“殷周青銅彝器研究”。
到1966年11月,孔德成聯閤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等一韆五百多人,聯名發起瞭要求設立“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並且得到瞭蔣介石的首肯。
後來孔德成又應蔣介石的要求齣任瞭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的常務委員和孔孟學會理事長,全麵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與政壇越行越遠。
1988年時,孔德成曾經齣任第七任考試院的院長,但他逐漸發現自己對政界之事仍已經力不從心,但國民黨當局需要孔德成,這是從蔣介石時代便埋下的綫。
孔德成在台灣的幾十年,因為其身份,他沒有受到國民黨的迫害,反之,二者一直都是相互倚靠,相互利用的一種關係。
直到2008年10月孔德成逝世時,台灣當局的領導人還曾親臨追悼會,發錶追思感言,並且身披所謂的“國旗”下葬,可以說是得以善終瞭。
另一位被蔣介石帶往台灣的是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
。
俗話說,北有孔府,南有天師府,張天師名號自東漢時期傳下來,龍虎山一直籠罩在他們的不斷壓榨與搜颳當中。
張恩溥齣生於1904年,從小便學習道教經典和符��等技藝,並於二十歲時執掌天師道之玉印和法劍。
可是張恩溥一直執著於復興道統,所以年輕的張恩溥與野心傢蔣介石一拍即閤,開始瞭與國民黨的密切閤作。
張恩溥依靠國民黨的政治影響力擴張道教,而蔣介石則是利用道教信徒控製政局。
他曾依靠上海民政局局長
張曉鬆
在政治上的幫助,1947年在上海成立瞭以
李理山
為會長的上海市道教會。
到瞭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還曾授予他第二十軍副軍長的職位,因為這層緊密的關係,張恩溥後來隨蔣介石逃往瞭台灣。
到達台灣之後,張恩溥與1951年4月組織“台灣省道教會”,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還在不久後成立瞭“嗣漢天師府駐台辦公處”,作為天師張恩溥處理公務的地方。
張恩溥無疑是有野心的,大陸沒有天師道的容身之處,所以想在台灣乾齣一番事業。
但當時台灣也有不少本土的道教教派,據調查,當時就有靈寶派、老君派、瑜伽派等五大派。
所以張天師入台之後,雖然其成立的道教會於本土道士來說沒有太切身的聯係,但他們還是不願認可其宗教地位和成立的“台灣省道教會”。
所以對於張恩溥來說,在台灣實現自己的事業夢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他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來到台灣是得到瞭那時的台灣實際掌權人蔣介石的認可的。
換句話來說,他於蔣介石來說大有用處,所以隨後張恩溥依然較為順利地在台灣展開瞭道教活動。
張恩溥曾經蟬聯三屆台灣省道教會的理事長,在任內時,除瞭受聘在台灣各地主持醮典,對台灣各地道士舉行傳度儀式之外,還曾多次齣國。
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傢,都是張恩溥前往宣傳教義、奏授法旨、受度道士的目的地。
但盡管有蔣介石政府的鼎力支持,張恩溥還是沒有如願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蔣介石廣招信徒。
由於台灣省道教會的成效不佳,1957年台灣地方政府訓令以立法委員
趙傢焯
接任瞭理事長,整理道教會的會務,張恩溥被排除到瞭權力圈之外。
隨後張恩溥緊接著便成立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來維持自己作為天師的權力和地位。
隨著影響力的消退,張恩溥在台灣過得也不是那麼順心瞭,相比孔德成得到國民政府的全力支持,張恩溥的在台生活更多的是自力更生。
就這樣勉力維持瞭近十年之後,張恩溥與1969年12月25日在台灣逝世。
他死後,還引齣瞭一場“天師之位”的紛爭,最後由台灣省道教會理事長趙傢焯為代錶,和張恩溥在台族人以及江西籍的民意代錶,主張由和張恩溥具有血緣關係的堂侄
張源先
繼任第六十四代天師之職位。
第三位被蔣介石帶到台灣的大師則是藏傳佛教的代錶,
第七世章嘉
。
第七世章嘉
七世章嘉名為羅桑班第達丹畢蓉梅,1890年齣生於青海省的一個藏族傢庭。
八歲時被
光緒帝
封為第七世章嘉呼圖剋圖,1912年七世章嘉從五台山迴來之後,便與國民政府越走越近。
同年10月,民國大總統加封七世章嘉為“宏濟光明大國師”,加給年俸銀一萬元。
希望他能夠對維護濛古的穩定産生作用,對西藏和外濛古也産生影響,這也是後來蔣介石將其帶到台灣的原因,作為宗教的精神領袖,蔣介石深知把握瞭七世章嘉,對他控製內濛、西藏大有益處。
章嘉亦希望藉助國民政府的力量,穩固、發展他在內濛古地區喇嘛教領袖地位。
章嘉入駐台灣之後,使得台灣社會原有的宗教生態開始發生瞭改變,首批的藏傳佛教信徒齣現,但是,自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之後,雖有章嘉等僧人進入,但相較於台灣的民間信仰和道教等,佛教的社會影響依然不大。
但是章嘉依然為藏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作齣瞭巨大的努力,在他任職國民大會代錶期間,提齣瞭修正《監督寺廟條例》與谘請政府將前日人住持之寺廟會堂財産法物交還各宗教團體依寺廟條例處理案。
為台灣佛教爭取到瞭極大的權益,還曾主持召開瞭第二次中國佛教會代錶大會,195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的第二屆理事長。
這年九月,章嘉還曾率領台灣的佛教代錶團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會,並且在會議期間,與日本政府多次交涉,錶明瞭請迴
玄奘大師
頂骨的決心。
玄奘大師
最終如願將玄奘大師的頂骨請迴台灣,在
日月潭
建立佛塔虔誠供奉,這也是七世章嘉所做的一件曆來為人稱道的佛教大事。
但他雖為佛教事業鞠躬盡瘁,卻始終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與國民政府同流閤汙,極力地維護國民黨的統治利益。
但七世章嘉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實現他的宏圖霸業,1957年3月便在台灣逝世瞭。
另外一位教育界的大師
傅斯年
曾經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就讀於陳獨秀、辜鴻銘等大師的門下。
1948年時,他曾經當選瞭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有這層關係在,他跟隨蔣介石赴台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到瞭台灣之後,除瞭隨遷而來的曆史語言研究所之外,傅斯年還在台灣大學任教,並且擔任校長。
曾有學者指齣,在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時期,傅斯年和尹仲容可以說是台灣學術界和財經界的兩個精神支柱。
傅斯年
傅斯年在接任台灣大學校長的大會上曾經鄭重錶示:
“本人結賬台大,當盡綿力,以期成為第一流大學。”
當時的台灣大學前身是成立於日據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日本人成立這個大學並不是要讓他承擔起台灣高等教育的責任,而是用來控製台灣人。
所以傅斯年說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讓台大成為台灣人的大學,擔負起高等教育應當擔負的責任。
為此,當時的傅斯年就如剛被聘用為北大校長的
蔡元培
一樣,殫精竭慮。
蔡元培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廣泛搜羅優秀師資
,進行“搶救大陸學人來台計劃”,但當時很多人來瞭台灣之後,都覺得條件太差,不遠久留,為此傅斯年很是費瞭一番力氣。
第二件事便是
全力解決最基本的現實問題
。
當時台灣島遍布二戰轟炸痕跡,為瞭安頓學生,他決定擴建宿捨,為瞭台灣大學的發展,他不惜和師院、省立工學院、省立農學院等四所學院搶資源、搶資金、強設備,而他的霸道連教育部都無可奈何。
然而,還未等傅斯年大展宏圖,徹底帶台灣大學騰飛,他的大限便到瞭。
1950年十二月二十晚,傅斯年在台北南海路五十四號參加省議會,剛剛發言完畢,正在往台下走的傅斯年步履略顯虛浮,不一會兒便突然倒瞭下去。
而這一倒,一代學術大師再也未醒來,年僅54歲的傅斯年倒在瞭剛剛上位七百多天的台灣大學校長任上。
張大韆
是1949年時被蔣介石接到台灣的,與以上其他人都有所不同的是,張大韆本身沒有什麼政治立場,作為一個畫傢,他需要的隻是自由的環境。
蔣介石對他作齣瞭承諾, 而張大韆在台灣時期也確實有不小的成就。
赴台當年十月,張大韆便舉辦瞭個人畫展,引起瞭台灣畫界,的轟動。
在台灣的幾十年間,他並不是一直定居,作為一個畫傢,他需要到世界各地參加展齣,尋找靈感,與大師們切磋技藝。
張大韆
所以,當時蔣介石將大師帶去台北為自己所用的算盤打得叮當響,卻也因為承諾給他的寬鬆條件使得張大韆一直到晚年纔真正定居在台北。
自張大韆迴到台灣之後,因為在藝術上的偉大成就,不管是台灣當局還是商界人士,都想和張大韆搭上關係。
裕隆汽車公司的董事長
嚴慶齡
替友人嚮張大韆求畫作,聽聞張大韆沒有自己的汽車,便主動提齣願意贈送一輛本廠新産的
“裕隆200型汽車”
。
嚴慶齡
後來,張大韆還在台北四處尋地,最終與台北市至善路購入瞭一塊地皮,親自畫齣瞭建築草圖,請人建造,還取名為
“摩耶精捨”
。
摩耶精捨落成之後,張大韆纔算完全安頓瞭下來,後來他便經常在台北舉行畫展,1977年12月還在台北齣席瞭亞太區博物館會議,作瞭題為
《論敦煌壁畫藝術》
的演講。
在81歲到84歲四年間,張大韆在台灣齣版瞭
《大風堂名跡》、《張大韆書畫集》
等五部著作,包括台灣在內,於多地舉辦瞭個人畫展五次,還創作瞭篇幅巨大的
《廬山圖》、《寶島長春圖》
等作品。
晚年的張大韆過得是充實的,愉快的,但心中仍有很多遺憾,他與遠在大陸的親人一直到1983年去世,都未能實現歡聚一堂的願望。
繼承正統之心
不管是孔德成還是張恩溥,亦或者七世章嘉,他們在去台灣之前,或多或少都與蔣介石有所勾結,早已經不是純粹的學者、宗教領袖。
蔣介石與這三位大師從一開始便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的關係,
如果說這三位大師代錶的是傳統,那麼傅斯年和張大韆等文人墨客便屬於台灣新興的未來。
蔣介石甚至中國人對正統的認可,帶走儒傢正統孔德成、道傢正統張恩溥、藏傳佛教正統七世章嘉,帶走代錶著最先進科學知識的學者,就是在告訴中國百姓,真正能夠勝任總統之位的,隻有他蔣介石。
也錶明瞭他捲土重來的決心,可天並不遂人願,蔣介石以為掌握瞭所謂的“正統”,人心就會再次聚集到他身邊,殊不知百姓有一雙雪亮的眼睛。
究竟誰纔是真正能夠帶領中國走嚮光明的人,他們看得非常清楚,心裏也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