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11:34:34 AM
烏桓,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約公元前3世紀始,強大的匈奴攻破東鬍,其中的一支徙居烏桓山,開始以山為族號不斷發展自己。
兩漢時期,兩次南遷,從邊遠的塞外五郡遷徙至塞內的邊緣十郡,也就是現在的遼東和河北北部,古稱燕地。
東漢末年,逢天下大亂之際,烏桓勢力藉助群雄的力量相互徵伐,逐漸強大起來。
18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期間由於烏桓發揮瞭突齣的作用, 袁紹後矯詔冊封蹋頓等三位烏桓大人為單於 ,至此,烏桓勢力可以說達到瞭其曆史的頂峰,大有南下逐鹿中原之勢。
是年, 曹操剛在陳留郡率先起兵反抗董卓 ,此時距離他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還有莫大的距離,然而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一代奸雄。
在後麵僅僅約10年的時間, 直到公元200年於官渡擊敗袁紹後 ,大漢的整個北方便不再存在有可以匹敵的對手。
此後,約不到10年的時間,曹操便基本平定整個大漢的北方,包括徹底剪除瞭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曹操在消滅袁氏殘餘勢力和北方烏桓勢力過程中, 與敵人在白狼山發生的一場遭遇戰 。這一戰,徹底將烏桓這一民族掃進瞭曆史的塵埃裏,永遠地成為瞭我們曆史書上的一個名詞。
戰役準備階段
關於 曹操要不要北徵 ,許都的朝臣和謀士 發生瞭激烈的爭論 ,大多數人都認為,烏桓乃夷狄,貪婪成性,而袁尚袁熙已成流寇,不足為慮,但北徵必然需要大批軍士人員,糧草自然也要進行長途保障供給。
這無疑將削弱許昌地區的防衛力量,正在荊州的劉備被劉錶收納不久,如果劉備攛掇劉錶奔襲許都,許都必然陷落,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瞭。
然而 謀士郭嘉卻對此種言論嗤之以鼻 ,認為,烏桓覺得自己身在邊疆,肯定不會做充分的準備。
如果曹軍齣其不意,發一支奇兵,即使孤軍深入,也會擊敗毫無準備的烏桓,而袁尚袁熙雖然流落北方各地,形如流寇,但是袁氏一族在河北地區影響依然很大,
如果不及時鏟除,等其緩過力氣來,必然將再次成為曹操北方的重要對手,至於荊州牧劉錶,其人胸無大誌,隻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無徵伐天下之誌,加上他很清楚自己不能駕馭劉備,因此對其並不信任,更不會聽起建議去攻打許都。
正是聽取瞭郭嘉的分析,曹操纔下決心率領大軍親徵烏桓 。公元206年,曹操遣董昭修建瞭“平虜渠”、“泉州渠”,提前開始準備北運糧草。 公元207年,北徵大軍正式開拔!
大軍北進階段
曹操深知,北方遊牧民族擅長騎兵,要擊敗這樣的對手,必須要有一支同樣實力強勁的騎兵部隊纔可以。
因此,整個北徵大軍,幾乎都是一些能徵善戰的“騎將”率領組建,有 張遼、徐晃、張�A、張綉、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 等。
然而,大軍徵伐,並不是僅僅有一支像樣的部隊就可以瞭,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5月,大軍進抵無終,也就是現在河北的玉田縣。
可,初入夏,綿雨不斷,道路泥濘。大軍行進緩慢,這也 讓北方的烏桓提前得以偵知 ,開始在重要隘口增設阻擊部隊,準備以逸待勞迎擊曹軍。
轉瞬已到7月,曹操此刻深知,雖然天時地利不佳,可如果放棄北徵,也實在難以平息心中的怨氣。於是找來瞭熟悉當地地形又與烏桓有過爭執的田疇,就當下戰況求教。
田疇指齣, 可以從舊北平郡的盧龍要塞齣擊,可直達烏桓老巢柳城 ,隻是,這條小路已經有兩百多年沒有修繕瞭,隻可以勉強前行,不過烏桓也不知道有這樣一條捷徑,曹軍正可以繞道烏桓大軍背後,給與其齣其不意的打擊。
曹操聽後,大喜過望,立即下令田疇做嚮導,隻率不足萬人的騎兵簡裝前行,同時重裝部隊一方麵 在原定路綫上繼續佯動以迷惑敵軍 ,另一方麵以稍慢的速度跟隨騎兵而來。
整個簡裝騎兵部隊攀越徐無山,經盧龍要塞進入灤河上榖,艱難跋涉五百餘裏,從平岡穿越鮮卑牧地,準備從後方直插蹋頓單於的大本營柳城(也就是現在遼寜朝陽附近),此時距離柳城約二百餘裏。
雙方交戰階段
到瞭8月, 曹軍“虎豹騎”騎兵抵達白狼山附近 ,袁尚袁熙和烏桓蹋頓等三大單於纔發現敵情,倉皇組織瞭“數萬騎兵”迎敵。
曹操的騎兵部隊人數不多,雖然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但有學者曾研究各相關細節猜測, 可能隻有數韆人而已 。對於此等遭遇戰,雖然曹軍多猛將,但一路艱苦辛勞,已疲憊不堪,
再加上數倍於己的烏桓騎兵,多數人還是有點發怵,覺得應該先避戰紮營,等待後續重裝部隊到來後,休整一下再行進擊。
然而, 在“左右皆懼”的緊張氣氛中,大將張遼卻持不同意見 ,他認為,烏桓騎兵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其單兵作戰能力並不突齣,同時,此刻,突然齣現的曹軍騎兵,正從心理上重重打擊著烏桓大軍的心理防綫,
整個隊伍並沒有構成有序堅實的防禦態勢,另外,曹操的整個騎兵部隊可以說是背水一戰,退無可退,如果一鼓作氣攻而擊之,未嘗沒有勝利的把握。
史籍記載,張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可見當時戰況緊急,張遼氣勢洶湧的情景,曹操被其感染,遂“自以所持麾授遼”, 把自己用的指揮戰旗,親授給瞭張遼,由其全權指揮大軍攻擊敵軍 。
攻擊開始,張遼拿舉著戰旗,帶領先鋒部隊如一把利劍,又若一記重拳,狠狠地砸嚮烏桓大軍,刺嚮敵軍的心髒。
山下血戰一片,徐晃、張�A、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奮勇爭先,烏桓大軍被曹軍的凶猛攻擊,衝擊得七零八落,很快便開始奔潰, 蹋頓大單於被張遼“擒賊先擒王”,一刀斬殺 。張遼大將的威名可以說是一戰封神!
群龍無首的烏桓大軍全麵崩潰,曹操大獲全勝,史籍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鬍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戰役結束
白狼山一戰之後,遼東單於速僕丸攜眾與 二袁逃亡遼東投奔瞭公孫康 ,然而齣人意料的是,曹操並未遣眾追擊,反而耐心等待著什麼,果不然,不久, 公孫康派人送來瞭二袁的頭顱 ,此時,袁氏在冀北的勢力徹底被鏟除。
89版《三國演義》中曾對此有過刻畫, 時年38歲的郭嘉在北徵期間,因水土不服得瞭重病 ,於是便留在瞭無終,可終究沒有撐過去, 臨終前給曹操寫下瞭最後一計 ,勸曹操不要急於追殺二袁,
要充分瞭解二袁與公孫康的矛盾,隻有緩緩圖之,便可以自發激發他們之間的矛盾,讓公孫康親自斬殺二袁送交曹操,纔可以免除曹軍對公孫康的威脅。結果,果不其然!
而 烏桓數萬騎兵精銳被編入曹軍 ,號“天下名騎”,在此後數十年間,為曹操的南徵北戰立下瞭汗馬功勞。之前被擄掠至塞外的漢地軍民,也悉數返迴瞭傢園,得以安居。
事件點評
北方遊牧民族曆朝曆代都可以說是中原漢地王朝必須要麵對的勁敵,幾乎可以說是窮盡瞭每個朝代的對外精力,值亂世更是如此。
然而 頻繁徵伐的三國時期,卻似乎是一個例外 ,這當中緣由與曹魏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勢打擊顯然不無關係。如果放任烏桓的壯大,可能三國的曆史將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漢終其400年曆史,幾乎都在對匈奴進行作戰,直至徹底消滅瞭這個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
而三國後的兩晉,由於錯誤的國策和不思進取的思想作祟,終被烏桓之後興起的鮮卑等部族攻滅國傢社稷。
可見,我們津津樂道的一代奸雄曹操,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一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