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2:34:50 PM
【直新聞按】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6日至4月2日赴美訪問,成為拜登就任總統後,首個訪問華盛頓的東盟國傢首腦。在訪美期間,李顯龍與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哈裏斯、國防部長奧斯汀等美國政要,美國工商業界領袖,以及聯閤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會麵,李顯龍錶示新加坡宣布製裁俄羅斯不是選邊站,新加坡選擇的是“捍衛基本國際原則和國傢利益”。李顯龍訪美釋放瞭什麼樣的信號?此刻訪美有何意圖?近日,直新聞特約記者薑晶晶就相關問題采訪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範磊,以下是采訪實錄。
特約記者薑晶晶: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不少西方國傢對俄羅斯實施製裁,新加坡也成為東盟唯一一個加入對俄製裁行列的國傢。這是否錶明新加坡與美國形成瞭某種“特殊關係”?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新加坡與美國自1966年建交以來,在經貿、投資、政治和安全領域一直保持瞭深度閤作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美國在亞太區域的戰略調整,新美關係的發展更是不斷升溫。目前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美國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而且新加坡還是擁有美國“主要安全閤作夥伴”地位的唯一國傢。本次李顯龍訪美,更是成為第一個加入美國《阿耳忒彌斯協定》的東南亞國傢,李顯龍也成為拜登上台以後首位訪問美國的東南亞國傢領導人。但是,新美兩國並不是盟友關係,兩國沒有盟約,卻有深度的安全閤作,而且美國海軍長期部署在新加坡的樟宜軍港,這是美國海軍自撤齣蘇比剋灣以後在東南亞開闢的第一處航空母艦駐泊基地。甚至在越戰期間的1966年,新加坡為瞭嚮美國示好,就曾允許在越南的美國軍人到新加坡度假,並由此而激發瞭美國對新加坡的興趣,李光耀也在隨後的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連續四年訪問美國,初步奠定瞭新美早期的閤作關係。新加坡對美國的訴求:一是經濟領域,從建國之初至今,新加坡對美國的投資依賴一直存在,二是安全領域,冷戰時期新加坡希望美國成為東南亞反共的防波堤和新加坡國傢安全的保護傘(避免被馬來西亞和印尼吞掉),冷戰後尤其是近20年來,新加坡希望美國成為亞太區域有效的平衡力量,維持該區域的大國均勢。
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目前以超過20%的高比例在新加坡外來直接投資國傢中位居首位,其在新加坡建國初期就已經大幅投資該國的製造業領域,目前美國在新加坡的投資超過瞭所有其他亞洲國傢的總和。在過去三年中,美國在新加坡注冊的公司數量超過4500傢,增長瞭近20%。新加坡在美國也擁有超過730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第二大來自亞洲的投資者,而且是美國商業房地産市場上最大的亞洲投資者。新加坡外長維文曾指齣,“美國在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纍計存量超過3380億美元,......這筆錢比美國在印度、日本、韓國和中國投資的總和還要多。美國在東南亞的總投資中約有85%是在新加坡――這在新加坡創造瞭許多好工作。”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也曾指齣,“幾十年來,美國的安全存在為地區帶來瞭穩定與和平。但要使這種情況持續到未來幾十年,美國不能缺席該地區不斷發展的經濟架構。”
所以,如果說新美存在某種特殊關係的話,這種關係自其建國之初就存在瞭。 本次新加坡成為東盟唯一一個加入對俄製裁的國傢,如李顯龍和其他領導人的錶態,一是維護國際規則,二是維護新加坡的國傢利益。同時,新加坡領導人在不同場閤都會強調,俄羅斯不是新加坡的敵人,新加坡對俄羅斯的製裁隻是錶達它在類似地區衝突中的基本態度,正如它當年反對越南入侵柬埔寨和反對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時的立場一樣。
而且,一直以來,新加坡奉行的是相對中立的大國平衡戰略,采取的是兩邊下注的對衝理念。在中美關係中,新加坡一直錶示不會選邊站,而且希望與中美兩大國都做朋友。在2022年1月ISEAS發布的一個調查中,如果未來必須要在中美兩國中選邊站的話,東盟整體有57%的受訪者選擇美國,對於新加坡而言,則高達77.9%的受訪者選擇瞭美國,比2021年提高瞭12.1%。這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瞭麵臨中美戰略競爭,新加坡民間的態度。
特約記者薑晶晶: 在這一背景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從3月26日至4月2日訪問美國,也是東盟國傢領導人在美國總統拜登執政後首次訪美。李顯龍在此刻訪美有什麼深層考慮?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李顯龍選擇這個時間點齣訪美國,直接原因有兩個,正如他在接受隨訪的新加坡本土媒體采訪時所說:“我上一次來是2019年9月,是冠病(新冠)疫情之前,烏剋蘭戰爭爆發之前。”這一開場白明確瞭本次齣訪的直接目的,即希望通過強化與美國的關係,一方麵緩解因新冠疫情而造成的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壓力,另一方麵提升應對烏剋蘭危機造成的世界新變局下新加坡所麵臨的新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俄烏衝突對新加坡的壓力。 俄烏衝突所引發的震蕩早已超齣瞭俄烏雙邊乃至區域範疇,一個多月來的局勢發展已經在多個領域影響到瞭世界對於相關課題的深入思考。作為小國的新加坡,更為強烈地感受到瞭這種衝擊,所以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對俄采取製裁的國傢,也因此在3月7日被俄羅斯列為非友好國傢。
新加坡此舉也讓世界看到瞭一個小國的脆弱和憂慮。李顯龍在此次訪問中更是援引當年柬埔寨被入侵和美國入侵格拉納達時,新加坡的反對態度來強調此次新加坡對烏剋蘭危機以及對俄羅斯製裁的基本立場的曆史繼承性。在新加坡看來,這是新加坡國傢利益和維護國際規則的需要。當然,李顯龍和其他多位新加坡政要都不忘強調,新加坡不是俄羅斯的敵人,隻是就事論事的外交選擇。為此,李顯龍還專程到紐約拜會瞭聯閤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其次,強化新美關係的考慮。 李顯龍在美訪問期間,除瞭與拜登和哈裏斯會見之外,還與美防長奧斯汀、財長耶倫、國傢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眾議長佩洛西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等會麵,在一個側麵也體現瞭新加坡希望通過此次訪問深度強化新美關係的基本訴求,畢竟新加坡是擁有美國“主要安全閤作夥伴”地位的唯一國傢。李顯龍與拜登會談後,共同發錶瞭《新美領導人聯閤聲明》,除瞭對烏剋蘭危機的共同關切之外,雙方強調要深入拓展新美在基礎建設、網絡與太空這三個領域的雙邊閤作。
今年2月,拜登政府齣台瞭其所謂的印太戰略,而這一框架也是會談的焦點。李顯龍對拜登提齣的印太經濟框架錶示歡迎,不過在相關錶態時,他卻多次使用瞭“亞太”概念,引發輿論的諸多解讀。也許,對新加坡而言,加強與美國閤作推動建立一個開放、包容、與時俱進而且靈活的正麵經濟議程是當前的首要選擇,至於這個框架是否有針對第三方的趨嚮,並不是新加坡考慮的重點。作為“亞太經閤組織”秘書處所在地的新加坡,也許更願意藉助更為中性的“亞太”概念來錶達其一貫的外交理念。
再次,新冠疫情的壓力。 3月2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大幅鬆綁防疫措施,改變瞭以往的疫情防控政策,開始邁嚮與新冠共存的階段。當然李顯龍也提醒民眾要做好心理準備,以應對疫情的波摺。如今放開疫情防控政策也體現瞭官方所稱的兩年來所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較好的自信。李顯龍在美國受訪時就指齣,美國人已經習慣瞭新冠疫情,開始與新冠並存,那麼新加坡也可以做到。這無疑也是在為新加坡的疫情鬆綁政策尋找閤理性的佐證支持。
不過,鬆綁政策多多少少也反映瞭新加坡政府在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壓力的無奈。盡管政府指齣2021年的經濟增長並未像2020年那樣低迷,而且當下新加坡全國的失業率正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政府預測新加坡經濟在2022年將實現3%至5%的增長,但是對於高度依賴外部市場和外來投資的新加坡而言,再繼續堅持以前的阻斷措施無疑對於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是無益的。在新美關係的經濟層麵,目前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美國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所以,李顯龍此行到華盛頓化緣,以推動疫情中新加坡經濟復蘇的意圖也是明顯的。
最後,平衡地區力量格局的認知。 大國平衡一直是新加坡長袖善舞的小國大外交的不二法則,其實換位思考之後就不難理解新加坡這種行為偏好的內在考慮。正如《聯閤早報》的社論中所指齣的,“新加坡外交所做的一切,積極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齣發點是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根本目的則是維護本國的生存和利益。這是小國要在國際上存活的必須。”一語道破瞭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和政策選擇。
所以,李顯龍在到訪美國期間,不論是在與拜登、哈裏斯等領導人的會談,還是參與美國智庫的對話會,一直都在錶達一個觀點:就是希望美國能夠瞭解並關注新加坡的戰略關切。希望不同的大國能夠妥善處理分歧矛盾,保持穩定的雙邊關係,也為世界和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注入信心,緩解他們的安全焦慮。所以,一方麵他既肯定瞭美國在亞太地區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麵又強調瞭新加坡不會選邊站的立場和原則。
本次長達8天的訪問,不論對於新加坡還是對於美國,無疑都是滿滿的收獲,而拜登也對新加坡在地區乃至國際局勢中的小國大外交定位給予瞭高度評價。在聯閤記者會上,拜登就明確指齣,他希望能夠谘詢李顯龍的意見,並認為李顯龍本人和新加坡都承擔瞭明顯大於他們自身分量的挑戰。這個錶態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將李光耀的影子照在瞭李顯龍的身上。可以說,這是李顯龍此行最大的個人收獲。
特約記者薑晶晶: 如果美國以俄烏危機為理由對中國發起次級製裁,新加坡是否會繼續跟隨美國步伐?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按照新加坡的說法,新加坡采取對俄羅斯的製裁並非將俄羅斯視為敵人,而是其外交價值觀的直接錶達。但是,即便有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影響俄羅斯將其列為非友好國傢,從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俄羅斯與新加坡的關係齣現瞭裂痕。但是,新加坡和中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性的活動,雖然遲至1990年10月中國與新加坡纔正式建交,但是自新中國成立至建交前的40餘年中,雙方在經貿甚至政治領域的互動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相關數據顯示,1959年新加坡就已經是中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6999萬美元),20世紀60年代還成為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外匯來源地。1956年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高德根為團長的新加坡工商業貿易考察團一行54人應邀訪問新中國,期間還受邀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中國最高領導人接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齣於東南亞反殖民運動的需要,李光耀、杜進纔等政府高層曾多次提齣訪華,也得到瞭中方的積極迴應,但這些本可能會改變中新關係曆史的訪問皆因故未能成行。1965年8月18日,新加坡獨立不到十天,即委派時任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的高德根到香港與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祁烽會晤,通報新加坡獨立的消息。
20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閤國閤法席位的恢復(在聯大投票時,新加坡投的是贊成票)、中美關係的解凍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係列重大事件讓新加坡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定位問題。1971年11月初,北京舉行亞非乒乓球友誼賽,新加坡受邀參加,意味著兩國的官方接觸再次啓動,並促成瞭次年中國乒乓球隊對新加坡的訪問。1974年9月,時任中國副外長的喬冠華在紐約與新加坡外長拉惹勒南會麵時主動邀請其訪華。1975年3月,拉惹勒南訪華,周恩來抱病接見瞭拉惹勒南一行,足見中方對發展與新加坡關係的誠意。1976年5月,李光耀實現瞭他一生33次訪華行程的首次齣訪,這已經是周恩來去世四個月以後瞭,未能與周恩來會麵是李光耀外交履曆中引以為憾的事情。而臨時決定接見李光耀,也讓李光耀感到中方對發展中新關係的重視。迴國後,李光耀即放寬瞭新加坡公民到中國旅遊和訪問的限製。
1990年8月8日,中國與印尼正式恢復外交關係,從而徹底掃除瞭新加坡在中新兩國建交問題上的心結。1990年10月3日,中國外長錢其琛和新加坡外長黃根成在紐約簽署建交公報,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以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雙邊關係不斷深化。2015年11月,主席訪問新加坡,雙方一緻同意將中國和新加坡關係確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閤作夥伴關係,推動中新關係再上新台階。
2020年10月3日,中國與新加坡迎來建交30周年。因為疫情原因,兩國的雙邊交往及慶祝活動未能全麵展開,但是兩國領導人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領域的頻繁互動與溝通則嚮外界展示瞭彼此對中新雙邊關係的重視。主席在祝賀中新建交30周年的賀電中指齣,中新“兩國閤作超越雙邊範疇,在地區和國際層麵發揮示範效應。中方願與新方共同努力,繼續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綫,深化各領域務實閤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推動兩國關係取得更大發展,為地區和世界穩定繁榮作齣積極貢獻。”
目前,2013年至2021年,中國連續8年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連續8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新增外資來源國。2021年中新雙邊貿易額達到940.5億美元,同比增長5.4%,雙方在經貿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讓新加坡這個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國傢不會非理性地采取與中國為敵的政策。而且,在次國傢層麵,新加坡與中國各省閤作機製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並密切瞭雙方閤作關係的發展。目前,雙方建有三個政府間閤作項目,分彆是中新蘇州工業園、中新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廣州知識城也已於2018年升級為國傢級雙邊閤作項目,此外還有中新吉林食品區、川新創新科技園等閤作項目。新加坡還與山東、四川、浙江、遼寜、天津、江蘇、廣東、上海等8省市分彆建有經貿閤作或全麵閤作機製,同深圳建有智慧城市閤作機製,還有無锡工業園、大連集裝箱碼頭等等。
此外,中國與東盟已經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作為東盟框架下最活躍的成員國,新加坡不會不知道這一成果對東盟以及對新加坡的意義。所以, 如果美國以俄烏危機為理由對中國發起次級製裁,新加坡大概率不會跟隨美國步伐,將矛頭對準中國,如果這樣,無疑受傷的還是它自己。如果真的齣現這種情況,新加坡最可能的選擇就是呼籲美國停止這項製裁,重申其不選邊站的立場,畢竟中國從來都不是新加坡的敵人,也從來沒有成為新加坡的敵人。
特約記者薑晶晶: 李顯龍否認瞭扮演中美關係中“北京耳語者”角色,但他也強調瞭中國的發展動力“巨大且不可阻擋”。美國不可能強行將中國排除世界體係之中。該如何具體理解他這番言論?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李顯龍不會做北京的耳語者,也不會做華盛頓的耳語者,這是新加坡外交原則的基本體現。
2017年7月,新加坡外長維文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強調瞭新加坡外交的五條核心原則:第一是要確保新加坡成為一個成功且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第二是不能成為任何國傢的附庸;第三是要成為所有國傢的朋友;第四是堅守國際法和國際規則主導的世界秩序;第五是要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閤作夥伴。
李顯龍的這個錶態也體現瞭其一直堅持的“和中美兩大國都做朋友”的基本理念,以及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堅持。新加坡已經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與中國的閤作也在不斷升級。任何將中國排除在外的閤作框架、多邊機製都是不完整的,如果美國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世界體係之外,必然會影響到與中國保持著密切閤作關係的中小國傢,讓他們麵臨選邊站的兩難境地,包括新加坡在內。所以,李顯龍並非隻是說給中國聽的麵子話,而且在美國人麵前,李顯龍沒有必要講這番可能令美國人不高興的麵子話,所以這個錶態是認真的。因為新加坡希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首要的齣發點或者講其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新加坡的生存和國傢利益,同時營造符閤這一根本目的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區域和國際環境。
2022年4月2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徽屯溪同來華訪問的泰國副總理兼外長敦舉行會談。
特約記者薑晶晶: 從3月31日開始到4月3日,印度尼西亞外長蕾特諾、泰國副總理兼外長敦、菲律賓外長洛欽、緬甸外長溫納貌倫將分彆對中國進行訪問,並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舉行會談。如何理解此次四國外長來訪?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在東盟四國外長訪華之前,原定3月28日至29日舉行的美國-東盟峰會無限期推遲,似乎是東盟部分國傢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瞭。甚至也有輿論認為,在四國外長訪華之際,新加坡總理和外長都去美國瞭,也反映瞭東盟內部在處理與中美關係上的分裂。其實,這是對本次中國與東盟國傢外交互動的過度解讀。美國-東盟峰會無限期推遲,一方麵是由於美國在峰會日期上齣爾反爾遲遲不能確定最終日期,引發東盟各國不滿,最終輪值主席國柬埔寨代錶東盟作齣無限期推遲的錶態;另一方麵也與當前俄烏局勢動蕩,東盟不希望美國藉助雙方峰會之機綁架東盟有關。可以說,這是美國東盟政策的一次失敗,但是不能因此就得齣東盟倒嚮中國的結論。東盟與新加坡一樣,一直以來對中美的戰略競爭所采取的態度都是大國平衡戰略,明確錶態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立場和原則。
在ISEAS發布的2022年東盟國傢調查報告中,麵對中美兩大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和領導力競爭,東盟應該作何選擇,有46.1%的受訪者中希望“東盟應增強韌性和團結,以抵禦來自兩個大國的壓力”,而認為“必須在中美兩大國之間做齣選擇”的隻占到11.1%。而如果必須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話,東盟整體57%倒嚮美國,印尼是55.7%,緬甸92%,菲律賓83.5%,泰國57.3%。這一調查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瞭東盟各國的基本民意。所以,並不能過度解讀此次四國外長來訪的選邊傾嚮。當然,在這次調查中新加坡認為應該倒嚮美國的比例占到77.9%,比2021年增長瞭12.1%,不得不引起注意。
此次四國外長來訪是中國與東盟國傢之間正常外交互動的一部分,是中國與東盟國傢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努力。此次中國與東盟四國的雙邊互動,一方麵可以與東盟國傢之間更清晰地瞭解彼此在當前世界與地區局勢上的立場和主張,有助於就相關熱點議題達成共識;另一方麵進一步強化中國與東盟國傢關係,在疫情防控、雙邊貿易、地區治理、地區互聯互通以及産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等方麵拓展閤作。2022年緬甸將擔任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中國、泰國、印尼等都將分彆舉辦金磚國傢、亞太經閤組織以及20國集團峰會,所以此次四國外長來訪也可以視作是中國就相關多邊外交活動與鄰國進行溝通的誠意。
通過與四國外長的會晤,也有助於進一步嚮東盟闡釋中國的東盟政策,與東盟國傢一道警惕並防止冷戰思維在本地區迴潮,並明確指齣“東盟印太展望”與美國“印太戰略”在宗旨和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同時,此次四國外長來訪與“阿富汗鄰國+阿富汗”外長對話同步,印尼外長作為來賓應邀參加對話會,也凸顯瞭中國對於印尼作為地區大國角色的重視。連番登場的中國主場外交秀,也讓東盟國傢更直觀地強化對中國作為負責任鄰國的認知,提升中國在東盟國傢中的國際形象。所以,此次四國外長如約而來,不論其中是否隱含抑或是隱含幾多選邊的成分,都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國傢的關係在可持續的軌道上保持瞭良性發展。
而在李顯龍訪問美國期間,拜登也錶示將在不久以後在華盛頓舉行東盟-美國峰會,李顯龍認為拜登的這個錶態也確認瞭美國對東南亞和東盟中心地位的承諾。如果拜登的這一承諾在不久以後能夠落地,峰會將對美國與東盟關係以及地區關係的發展産生何種影響,還有待觀察。不過自特朗普以來,美國政府對東盟的態度也讓東盟失去瞭以往與美國打交道的信心,在新冠疫情和俄烏危機的雙重擠壓之下,拜登政府能否扭轉這一局麵也尚未可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拜登政府希望藉東盟之手來推動排他性的印太框架,甚至強化與中國的戰略性對抗,而無視東盟的發展訴求,結果隻會讓東盟在追尋新的戰略平衡中與之越來越疏遠。
特約記者薑晶晶: 在美國大力拉攏東南亞國傢之際,中國該如何鞏固好、發展好與這些國傢的友好關係?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範磊: 一是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和民心相通。疫情下,雙方可以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保持高層交往,規劃兩國關係發展,增強政治互信。這其中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用東盟國傢聽得懂的方式甚至是東盟國傢的方式來闡釋我國的外交政策,從東盟國傢的視角思考和調整中國的東盟政策,明確東盟國傢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能提供什麼,與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在哪裏,劣勢又有哪些。隻有厘清瞭東盟國傢的切實關切,纔能真正贏得東盟國傢的信任,走進東盟國傢的心裏。
二是繼續深度對接發展戰略,提升務實閤作水平。在疫情持續的背景下,繼續發揮中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引領示範作用,加強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維護地區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匯聚資源優勢,帶動各方發展,讓東盟國傢真正體會到與中國閤作所帶來的發展紅利,也讓中國的援助和投資能夠真正契閤東盟國傢的發展需要,切忌脫離東盟國傢自身發展實際的閤作思路。
三是長袖善舞,加強多邊閤作。充分利用《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爭取早日加入《全麵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創新閤作理念,拓展閤作思路,積極藉助東盟國傢偏好的多邊框架和舞台扮演負責任的友善鄰國形象,塑造值得信賴的閤作夥伴形象,強化擁有可持續發展活力的地區公共産品供給大國形象。
作者丨薑晶晶,直新聞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