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11:16:49 PM
德州儀器在2021年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展廳圖(圖片來源:德州儀器官方)
當新冠疫情、“芯片荒”、國際局勢以及美國經濟高通脹等多重影響疊加下,美國芯片企業“德州儀器”調整中國研發團隊,引發外界關注。
5月9日消息, 德州儀器方麵(Texas Instruments、NASDAQ:TXN)今天嚮鈦媒體App 錶示,德州儀器在中國沒有裁撤任何員工。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公司會持續投資中國市場並履行承諾。
“德州儀器中國的員工一直為中國及全球的關鍵市場創新而持續務力、我們珍視每一位員工,他們對公司的成功至關重要。”德州儀器在一份聲明文件中這樣錶示。
盡管德州儀器稱並未裁員,但根據該公司前員工以及多傢媒體證實,其中國區MCU芯片産品研發業務實際上已有所調整,該産品綫員工被要求轉崗或主動離職,而德州儀器卻未在聲明中直接迴應此事。
多傢媒體報道稱,德州儀器近日解散瞭中國上海研發中心的MCU(微控製單元)團隊,並把該産品綫遷往至印度,涉及數十名員工。消息指,這一研發團隊主要麵嚮MCU MSP430産品綫,現在團隊成員則被分散安排到瞭其他産品(LED DRIVER芯片)綫,崗位與薪資待遇保持不變;如果不想加入則要主動提齣離職,並無法獲得裁員補償。
據悉,德州儀器是跨國模擬芯片的龍頭,成立於1930年,總部位於美國德剋薩斯州達拉斯,主要從事模擬電路和嵌入式芯片,用於工業、汽車、個人電子産品、通信設備和企業係統等市場,是全球最老牌的芯片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模擬半導體市場排名第一的企業。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匯頂科技總裁鬍煜華等都曾在此任職過。
1986年起,德州儀器進入中國,並經過公司董事會批準,在1996年開始實施德州儀器中國業務發展戰略,主要從事銷售和市場工作,應用技術支持以及半導體裝配與測試等,業務涵蓋模擬和嵌入式信號處理産品、硬件和軟件開發工具等。
目前,德州儀器已經在中國建設瞭完整的本土産業鏈體係。除瞭中國半導體代理商銷售網絡外,還包括耗資100億元的成都一體化製造基地,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設立研發中心和産品綫,以及遍布全國17個銷售和技術支持分公司。
這次涉及解散調整的上海MCU MSP430産品綫,是德州儀器從1996年開始推嚮市場的一係列16位超低功耗、基於ARM Cortex M核心架構的低成本MCU芯片,主要用於汽車、工業等領域市場。
民生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方競接受媒體采訪時錶示,上海MCU團隊盡管是德州儀器中國本土化定製開發最好的産品綫之一,但其從2018年初開始走下坡路,市場慢慢的被國內MCU新銳廠商接手,生存空間被擠壓。目前,比亞迪半導體、芯馳科技、芯海科技以及兆易創新等産品解決方案替代德州儀器等國外企業的MCU芯片。
方競同時指齣,此次調整上海MCU研發團隊,更多是商業決策,德州儀器的其他研發團隊還在招人。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德州儀器調整中國研發團隊,美國存儲巨頭美光、全球科技巨頭蘋果都曾宣布調整中國團隊或供應鏈,整體加注到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今年1月25日,美光科技(Micron)宣布將上百人的DRAM工程團隊從上海設計中心撤齣,並給部分核心研發人員提供技術移民至美國的選項,擔心員工離職會讓公司技術外泄,而相關過渡工作預計將在2022年12月前完成,曾引發市場關注。
更早之前,蘋果公司也將 iPhone手機製造産能轉移到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根據印度《經濟時報》等媒體報道,蘋果公司委托鴻海旗下富士康、緯創資通(Wistron Co.)、和碩(Pegatron)、正崴精密(Foxlink)、偉創力(Flex)和捷普(Jabil)等供應商在印度工廠組裝 iPhone 11、iPhone 12和新 iPhone SE等手機,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在今年4月下旬的第二財季的電話會議上,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剋(TimCook)錶示,由於芯片供應短缺、國際局勢等影響,蘋果正在考慮將供應鏈轉到美國、東南亞等地區。
“蘋果産品的供應鏈是全球化的。我們在美國做瞭很多,隨著這裏生産的芯片越來越多,我們可能會在這裏做更多的事情。我們繼續關注時局變化並做齣改變。”庫剋錶示。
不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估算,2021年,印度占到蘋果全球製造總量的3.1%左右,預計2022年該比例將達到5%至7%。相較於中國高達95.3%的占比,印度的這個比例仍顯得微不足道。但在新冠疫情以及東南亞地區,越南和印尼等國傢也在積極爭奪蘋果産品的製造份額。
此外,與德州儀器、美光、蘋果遷齣中國動作相反,特斯拉卻大舉押注中國市場。
據央視新聞報道,5月3日,特斯拉在一封感謝信中錶示,計劃在當前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附近建設一個新工廠――特斯拉中國“二號工廠”,用於生産Model 3和Model Y,預計可增加45萬輛汽車的年産能,成為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汽車齣口中心”。與現有上海工廠形成閤力後,特斯拉中國將交付近百萬輛新車。
多傢科技公司對中國市場一進、一退的錶現,在“芯片荒”、全球政治和經濟等多重影響下極為顯眼。
如今,中國積極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但與此同時,由於東南亞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廉,這種人力資源作代工和粗加工的低端製造模式就成為瞭德州儀器、蘋果公司等企業遷移東南亞的原因之一。
加上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地區紛紛齣台政策,吸引當地半導體企業投資,使得德州儀器動心。
今年4月26日,德州儀器發布2022財年一季度財報,實現營收49.0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6%;淨利潤為21.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62%。公司一季度業績超齣市場預期,但受中國疫情影響,將二季度的營收預期下調10%,在42億美元至48億美元之間,每股收益在1.84美元到2.26美元之間。
德州儀器首席財務官(CFO)拉斐爾(Rafael Lizardi)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解釋,新冠疫情的限製導緻不少工廠停工,從而削弱瞭芯片需求。“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客戶製造工廠的運營存在問題,以及需求正在下降,但它與直接運輸或分銷等事情無關......我們需要強調的是,這一調整是對業務的全麵估計評估,並不意味著精確。”
截止美東時間5月6日,德州儀器報收167.45美元/股,跌0.99%。當前德州儀器市值為1544億美元。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