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7/2022, 9:47:53 AM
隆慶四年,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一個中年男人,眉頭緊鎖,案頭前麵堆滿瞭草紙,他時而奮筆疾書,時而會心一笑。
走近一看,那雜亂的稿紙上,寫滿瞭我們熟悉的名字,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等名字,他就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
這一年,結束瞭一生不得誌的官場生涯,專心寫作《西遊記》,從此官場上失去瞭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中國文學史上,卻多瞭一部光芒萬丈的小說。
中國人都有儒道的兩麵性,得意的時候是儒傢,胸懷天下豪情萬丈,失意的時候是道傢,看淡生死淡泊名利。
失意的吳承恩
對於生命的個體而言,最初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建功立業,但最終能夠實現理性的卻是鳳毛菱角,但讀書人卻字無意間開闢瞭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用文字來錶達自己,同樣可以名垂韆古。
在唐朝某個夜晚,落榜生張繼夜宿楓橋,心情十分低落,於是他寫瞭一首詩,月落烏啼霜滿,江楓漁火對愁眠,人們早就忘記瞭當年的狀元,卻永遠記住瞭張繼這個名字。
古代的讀書人,最大的使命和任務就是參加科舉,因為隻有做官,纔能光耀門楣,但可惜的是,能夠做官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考瞭一輩子,依舊是名落孫山。
於是很多文人,在科舉不中之後,開始把時間和能力,轉換到彆的領域,再加上自身的纔華橫溢,經常能夠在其他地方大放異彩。
唐伯虎就是個典型的考試失敗的例子,不過他更慘一點,牽涉到科場舞弊案件,因此是永遠失去瞭考試做官的可能性。
從此中國少瞭一個庸碌的官員,但多瞭一個天纔的畫傢和詩人,唐伯虎雖然慘,但心裏負擔反倒是更少瞭,因為完全沒可能再科舉瞭。
對於蒲鬆齡來說,內心可就備受煎熬瞭,持續一生的科舉考試,讓他嘗盡瞭人間的辛酸和失敗的痛苦,於是隻能到聊齋裏麵尋找鬼狐的世界和成功的安慰。
明白瞭當時讀書人的處境,纔能更好地理解吳承恩,他也是個典型的讀書人,傢裏也希望他走科舉這條路,他正好是介於唐伯虎和蒲鬆齡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人物。
吳承恩也是四五次參加科舉,但都是名落孫山,人到中年纔補得一個貢生的資格,這種跟正根齣身的進士差距很大,也注定瞭他日後官場的不順,同時更能體會到明代官場的黑暗。
嘉靖三十年吳承恩終於做瞭河南新野知縣,這算是他為官生涯的開始,也是他的頂點,幾年之後,由於母老傢貧,吳承恩擔任浙江長興縣丞。
此後的吳承恩,官場上徹底失意,一直做著一些幕僚的工作,期間還被人誣告過,這對於一個一輩子不得誌的人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打擊。
終於在隆慶四年,吳承恩迴到瞭自己的傢鄉,他決定做一件事,那就是撰寫西遊記,在明代中後期之後,小說開始流行,他決定用此後所有的經曆,撰寫一部流傳後世的文學作品。
創造天地的吳承恩
中國的四大名著,除瞭《紅樓夢》之外,其他三本都叫話本小說,所謂話本,意思就是說書人用的底本,也就是這些故事,早就在民間流傳很廣。
但大多數都不成體係,都是零散的小故事,而吳承恩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零散的小故事,串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大故事,而且還要為這個故事設定一個框架。
中國的讀書人,讀的都是四書五經,孔子又是個不語怪力亂神的人,所以中國文人的想象力並不是特彆豐富。
統籌西遊記這部小說,最需要的就是現象力,因為吳承恩需要創造一個邏輯自洽的宇宙觀,玉皇大帝,佛祖,菩薩,地府,閻羅這些等等設定,都必須有一個閤理的安排,這樣纔不至於錯亂。
西遊記的宇宙觀非常閤理,也能自洽,我們現在喜歡西遊記,也是因為他前後邏輯一緻,很多事情就可以展開瞭說和討論。
你對比一下《封神演義》就知道西遊記的成功在什麼地方瞭,可以說封神的邏輯是非常混亂的,尤其是書裏對人物的描寫,基本上一齣場都是寫如何如何厲害,法寶如何如何厲害,但後來看根本不是那麼迴事,純粹是為瞭突齣厲害而炫技。
尤其是法寶,封神裏麵完全沒有前後呼應,而且很多法寶就是齣場一次,感覺就非常厲害,然後就沒有然後的,你根本搞不清楚這些法寶的作用是什麼,跟人莫名其妙的感覺。
反觀西遊記,他的世界觀就統籌得非常好,一切以天庭為主,天庭就類比於皇帝,然後佛派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勢力範圍,地府歸天庭直接管轄,另外還有道教的神仙等等。
可以說,西遊記的設定,完全就是一個龐大的宇宙觀,吳承恩用自己的筆,重塑瞭中國的神話世界,比之前道教的各種神仙更接地氣和係統性,因此對老百姓的影響也夠大,西遊記甚至直接改變瞭很多民間的信仰。
但這些還不是吳承恩最厲害的地方,吳承恩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的狂,在西遊記這個他創造齣來的世界,吳承恩的狂到沒邊,正是這種狂,纔塑造瞭西遊記獨一無二的魅力。
狂人吳承恩
西遊記有很多喜劇效果,這些本質上都是吳承恩的狂帶來的,這些喜劇效果都是吳承恩徹底放飛自我,對儒釋道三傢都進行瞭無情和徹底的嘲諷。
先說說佛派吧,很多人誤以為西遊記這本小說,是宣揚佛法的,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迴事,西遊記甚至遭到過很多佛教人士的強烈反對。
就說第二主角唐僧吧,那絲毫沒有一點點高僧的樣子,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看見強盜就喊大王饒命,耳根子又軟,多次錯怪孫悟空,這實在是跟高僧的形象差距太遠瞭。
吳承恩對佛派的暗諷還有很多,比如說那個偷袈裟的金池長老,原來背地裏是和黑熊精相勾結的,這實際上諷刺瞭但是很多寺廟的不法行為。
要知道金池長老都活瞭幾百歲,這在人間可就是得道高僧瞭,但依然沒能抵禦袈裟的誘惑,這裏麵的意思你細品就能發現。
還有最後阿難迦葉要錢的嘴臉,把很多人都惡心壞瞭,赤裸裸的貪財嗎,但吳承恩就是這寫瞭,全書這種地方還很多。
對佛教調侃,對於道傢吳承恩也是毫不客氣,比如車遲國比法那一迴,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可是妥妥的道教正宗,並不是什麼旁門左道。
硬是被吳承恩編排成瞭那個樣子,最後全部慘死,不僅如此,在這一迴瞭,吳承恩更是大膽,居然敢把三清的塑像,全都扔進瞭廁所。
就憑這一點,西遊記的作者絕不可能是個丘處機,作為道士,無論齣於何種目的,絕對不可能齣現三清被扳到廁所的場景。
那對於儒傢,吳承恩更是徹底無情地諷刺瞭,可以說整個天庭就是現實中官場的反應,吳承恩對他們的諷刺和調侃,絕對沒有絲毫手軟。
作為儒傢的最大代錶,玉皇大帝,你感覺他能乾什麼,似乎啥也乾不瞭,而且還非常小心眼,硬是讓鳳仙郡的百姓受苦,不就是打翻瞭貢品嗎,這玉帝也是在是太小心眼瞭,這很明顯就是在諷刺皇帝。
吳承恩的大膽,在書裏儒釋道全部被他損瞭一遍,毫不留情,正是這種無情的鞭撻,讓西遊記處處充滿瞭歡樂,也讓西遊記成瞭少有的中國連少年都喜歡看的小說。
反抗者吳承恩
吳承恩最終還是醒悟瞭,他認識到瞭,人不能活得太壓抑,於是經過反復的打磨和整理,孫悟空誕生瞭,這應該是中國最齣名的惡反叛者的形象。
明朝中後期,王陽明的心學開始流行,心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對當時一切虛僞的東西,一切都要遵從記得內心,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西遊記的一大特點就是童心,一顆赤子之心,讓一切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
孫悟空在淩霄寶殿上對玉帝說的話,其實也是吳承恩內心的話,朝廷太腐敗,必須有孫悟空這樣的人物,來打掃一番纔行。
對於孫悟空,吳承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對於他的刻畫,並沒有流於形式和過於單薄,孫悟空從齣生到最後的成佛,中間經曆過許多的變化,這些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孫悟空符閤瞭一個人的成長經曆,從當年的無所畏懼到後來的勇於擔當百摺不撓,孫悟空成熟瞭,但這種成熟帶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洗禮。
反抗的方式有很多種,吳承恩選瞭持久的方式,一部西遊記,看透世間炎涼,寫盡人生百態,一個孫悟空,超越時空,一直留在中國人的腦海裏,那種不屈的精神,講永遠照耀著年輕人,去奮鬥,去無所畏懼的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關於吳承恩,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