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我國曆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其長達61年的統治中,總結和藉鑒明代衰亡的曆史教訓,潛心研習漢文化,並善於引進和采用西洋的先進科技和工藝,使社會各方麵都取得瞭巨大的進步和成就,製瓷業也得到瞭長足的發展。
青花山水人物紋瓶
康熙民窯青花多使用珠明料和浙料等國産青料,製瓷工匠純熟的掌握瞭這兩種青料的呈色技術,燒製齣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的發色效果,青翠明快、賞心悅目。這是一次技術上的革新,在青花器製作史上應被列為重要的一頁。山水圖案是康熙青花瓷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其成就最能代錶康熙青花的藝術風格,構圖多宗法宋、元、明以來的傳統,以四季風光和遠山近水為題,有的加繪人物,如讀書、下棋、觀瀑、野外漫遊、泛舟、訪友等。
清康熙 青花山水紋罐
繪畫技法多采用“分水技法”,即藉鑒中國中國水墨山水畫“皴法”用筆而創造齣來的一種渲染技巧,明末已齣現,康熙時達到頂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輪廓綫內,利用不同濃度的料水進行渲染,充分描繪齣景物的陰陽嚮背和遠近疏密,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和水墨畫的效果。
這種多色階青花層次分明,突破瞭傳統平塗的單調,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繽紛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稱,《陶雅》中這樣記載:“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清康熙 青花開光花卉紋蓋罐
這件康熙青花器身及器蓋在萬字錦地圖案上開光,共分四層,內繪花籃、博古圖及摺枝花卉,在開光的上部交接處又有小開光,內繪八吉祥圖案。八吉祥又稱八寶,是佛教中的八種吉祥物,分彆是:輪、螺、傘、蓋、花、罐、魚、腸,並賦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此類圖案是康熙外銷瓷上最常見的紋飾。最為獨特的是,該器的蓋鈕為一隻仰頭蹲伏的“反瓷”小獅子,其形態栩栩如生,與瓶體十分和諧而又富於變化。反瓷,亦稱“生瓷”,是一種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紋飾,素胎生燒的瓷器。
清康熙 青花博古紋花觚
“博古圖”這一名稱齣自宋代,北宋徽宗趙佶曾經命人將宮中收藏的金石古玩編繪成《宣和博古圖》三十捲,此後凡是描繪古器物的畫幅就都被稱為“博古圖”瞭。此器圖案除鼎、爐、瓷瓶等古物外,還配有幾、案、書捲、犀角、寶珠、棋盤、方勝等,含有博古通今,崇儒尚雅之意。且古瓶中插一支珊瑚、兩支孔雀翎,錶示紅頂花翎之意,這是康熙民窯較為典型的圖案紋飾,乃是對高官顯位的一種稱頌和賀意。花觚是萬曆朝仿青銅器造型的新器型,為插花用的陳設器。
清康熙 青花“郭子儀祝壽圖”將軍罐
“郭子儀祝壽圖”是清代初期瓷器的傳統紋飾,唐代四朝元老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相傳其有七子八婿,均在朝為官,其中一子還是當朝駙馬。每逢壽辰,七子八婿均攜子來賀,真可謂官高位顯,子孫滿堂。
康熙時期景德鎮工匠將此場景繪成畫作,以祈盼富貴長壽、子嗣興旺,亦稱“大富貴亦壽考”。康熙民窯青花瓷器的裝飾手法相當豐富,官窯的裝飾圖案主要是圖案花紋,而民窯除瞭各種圖案紋飾之外,大量齣現整幅畫麵,尤其是人物類紋飾,多取材於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隨意灑脫,既有裝飾性,又有可讀性。
清康熙 青花人物紋筆筒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賦”筆筒
清人陳瀏曾贊譽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熙為最”。而在眾多的瓷器品種中,則又以青花瓷最受推崇,康熙時期是我國青花瓷器生産史上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期,其器型之繁、數量之多、色澤之青翠為前所未有。《陶雅》中這樣記載:“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
清康熙 青花“阿彌陀佛紋”香爐
康熙青花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官窯青花精工細作,典雅優美;民窯青花也毫不示弱,同樣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甚至在裝飾題材內容上較之官窯更為廣泛,繪畫風格也更為生動。
清康熙 青花“歲寒三友紋”小罐
由於清初“匠籍”製度的廢除和“官搭民燒”製度的繼續實施,使得優秀藝人得到培養、優質原料可以官民通用,大大刺激瞭民窯工匠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有力的促進瞭民窯青花的飛速發展,從而為官窯、民窯兩相生輝奠定瞭基礎。傳世的康熙青花器中,民窯青花瓷不僅所占比例很大,更不乏有大量的精美之作。康熙民窯青花瓷器,發色嬌翠清麗,圖案題材豐富,堪稱佳器,值得一賞。
康熙瓷器胎土淘練得非常精細,質白縝密,堅硬純淨,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艷稱。更兼釉質細潤,緊密溶於胎骨之上,渾然一體,有“堅白釉”、“粉白釉”、硬亮清釉“之贊譽。這種胎釉特點,使康熙時期顯美不勝收。
根據大量遺留的康熙青花傳世品各自具有的不同風貌和特點,結閤貫穿本朝始末的乾支紀年款,可從其發展過程,大緻分爲早、中、晚三個事情。
早期青花:康熙早期的青花器在明末清初的過渡中,或多或少地保留著明代的某些遺痕,釉色瑩潤,色澤泛青,青花發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繪畫風格也受明代影響畫意粗狂,蒼古渾樸,有的像順治時期一樣胎體厚重,粗率不規。
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之間的青花器。從色料到胎釉都更加嚴格提純,和精工,所使用上好的國産浙料,以科學的方法處理,按等次分用。傳世品中署“大清康熙年製“款的器物基本上是早期以後的産品。這一階段的青花器的瓷質尤為潔白細膩,重量比早期的略輕,胎體有厚薄之分,既是胎薄也仍保持體重的特點,釉色呈粉白或漿白,青翠的青花色調呈現齣多種色階。注意色調深沉,緊貼胎體的特點,機淺之色亦然,是我們鑒定區分康熙青花和晚清青花的重要依據之一,青花色澤一般青翠艷麗,或清或淡,楷書款仍受明代書法影響,用筆剛勁,大多署“大明成化年製”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
晚期青花:康熙青花自十四年以後,器形、胎釉、紋飾、色調都有不同變化。青花色調由中期的濃艷青翠漸變為淺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穩,齣現暈散,如同雍正初年的青花。 由此可見,這三個時期的青花色調及釉麵呈交替性變化,灰暗暈散色調及青白釉麵周而復始地齣現。但這種變化規律並非是絕對的,也有同一時期好壞並存的情況,在鑒定中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釉麵配置純淨,釉麵和胎體緊密結閤為一體,無論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麵,都能在細硬似玉的胎體上顯示齣足夠的硬度,並有緊披貼骨的光亮感。
器足釉麵錶現不一,有的為光亮的粉白色,有的為柔潤的漿白色,還有的為平滑晶瑩的淡青白色,釉麵中,還往往因熔融時流動不勻,形成條狀或片狀的凝滯痕。施釉極淡薄的,常常因氣泡或縮釉而齣現小棕眼,有的透過器足釉麵,可見到胎體的同心圓鏇痕及小的**痕。器足及器底的處理因各時期製瓷的條件、習慣、技術不同,而留下不可改變的標誌,為鑒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據。有平足:沙底無釉。有寬厚圈足:有釉或無釉。有雙圈足:近足處挖槽,寬窄深淺不一。有二層台底:稱“二層台”或“台層底”。有拱壁底:也稱璧形底,多件筆筒。
康熙早期多用齋、軒、堂或乾支款,也有的繪以不可識、各種特殊圖案和畫押作款,如鞦葉、鼎爐、方勝、書籍、爵杯、銀錠、如意、枝花、七珍、八寶等,並流行至雍正朝。
希望對藏友有所幫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興趣。少走彎路,關於民間藏品的齣手想必藏友們都會有疑問和顧慮,但是還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觀事實,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你的一份認可纔是重要的。
講實情,齣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求真務實》
國內一綫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國國有文物商店交易會)藏品徵集(scjy18 陳老師)
徵集項目: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藝術、銅爐佛像、瓷闆畫、印章、玉器等;(錢幣、郵票勿加,暫不徵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鑒者傻,以藏學師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緣友者雅,以藏養藏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