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4:57:12 PM
01
從漢朝開始,西域就是東西方交匯的要道,誰控製瞭西域,誰就能壟斷東西方之間的貿易。
為此,貞觀十四年(640年)九月,唐太宗在交河城(今屬新疆吐魯番)設安西都護府,統轄安西四鎮,用以針對西突厥。
到顯慶三年(658年),安西都護府的管轄範圍嚮西直抵波斯(今伊朗),是迄今為止中國在西邊管轄範圍最遠的地方。
新崛起的吐蕃也看中瞭這塊戰略要地,和唐朝反復爭奪安西四鎮,但唐朝最終在名將和忠誠士卒的努力下穩定瞭局勢。
可惜,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倉皇齣逃,新即位的唐肅宗不斷調集西北邊軍來中原勤王平叛。
由於安西士兵長年與周邊的異族勢力作戰,凶猛剽悍、驍勇善戰的他們自然被大批內調。
他們的到來對平定安史之亂起到瞭重要的作用,卻大大削弱瞭唐朝在西域的實力。
吐蕃乘機大舉進攻河西(今甘肅、青海黃河以西的地區),幾年後就攻占瞭河西、隴右(今甘肅及新疆大部分地區)的大部分地區。
雪上加霜的是,廣德二年(764年),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不可沒的將領僕固懷恩因受朝廷猜忌。
竟起兵對抗朝廷,引迴紇(維吾爾族的祖先,曾助唐廷平定安史之亂)、吐蕃十萬兵將直逼長安。
關鍵時刻,河已西副元帥(官名)、河西節度使楊誌烈采用圍魏救趙之策。
從河西等地調集5000名精兵攻打僕固懷恩的駐地,迫使其撤軍迴救。
楊誌烈的戰略成功瞭,長安得救瞭。
可惜這5000名精兵苦戰數日,最終全軍覆沒。
02
至此,河西主力喪失過半。
吐蕃又抓準瞭時機,重兵進攻河西。
兵力不足的楊誌烈無力抵擋,隻得棄守某河西重鎮,後被叛軍殺害。
楊誌烈這個河已西副元帥的主要職責是整閤河西、北庭(唐朝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區)、安西三地的殘餘唐軍,抵抗吐蕃的攻勢。
其主管地區包括河西、北庭與安西。
他的突然遇難令帝國西北軍界一時間局勢岌岌可危。
頗有戰略眼光的郭子儀奏請朝廷派使者巡撫河西。
於是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作為朝廷的西巡使臣被派到瞭安西。
郭昕的身份是使臣,責任是巡視邊關、安撫將士,並不負責籌劃戰役、抵抗外敵。
但是吐蕃的大舉入侵讓他無法安穩地完成工作:
永泰二年(766年),吐蕃相繼攻陷河西重鎮,新任河西節度使兼河已西副元帥也英勇戰死。
從這一年開始,安西成瞭一塊飛地。
郭昕、安西將士和百姓被吐蕃鐵騎隔絕在瞭唐朝本土之外。
03
得寸進尺的吐蕃移師東嚮,以和議為誘餌,要求唐朝廷重新劃分邊界,妄圖不戰而獲取安西。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兩次分兵,曾經威震西域的安西四鎮僅剩萬餘兵馬,與強大的吐蕃軍隊相抗衡可謂步履維艱、險象環生。
但安西軍民並未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團結,進行著頑強而淒涼的抵抗。
大曆七年(772年),唐代宗秘密派齣的使臣終於抵達安西,和郭昕等將領接上瞭頭,慰問瞭安西將士。
朝廷還沒有忘記我們!
泣血死守多年的將士們流下瞭熱淚,抗敵守土的決心也大大增強。
然而戰爭幾年後,朝廷還是漸漸忘記瞭在安西數韆裏土地上既要維持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更要抗擊吐蕃入侵的百姓和將士們。
由於長年不通音信,中原的人們誤以為帝國西陲的那塊飛地已經成為吐蕃的囊中之物。
而由於西域的形勢日益嚴峻,吐蕃攻陷河西、隴右並與迴紇爭奪北方絲路。
在建中二年(781年)仍然用著“大曆十六年”的紀年。
04
直到建中二年,郭昕派使者輾轉藉道迴紇到朝廷奏事,帝國統治者纔驚奇地發現:
原來安西、北庭等地還駐守著朝廷的忠臣,這些地方還屬於唐朝啊!
為嘉奬安西將士“忘身報國”的忠義,朝廷提拔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封為武威郡王。
還把安西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朝廷已經自身難保,這是安西感受到的來自帝國本土的為數不多的支持之一。
僅僅兩年後,隴右節度使發動兵變,唐德宗齣逃,長安陷落。
一直虎視眈眈的吐蕃藉機提齣可以派遣援兵助唐德宗收復長安,條件是拿安西、北庭等地來交換。
唐德宗答應瞭,與吐蕃簽署瞭誓約,並準備派人前往西域辦理交割事宜。
不過,吐蕃所謂的“齣兵相助”隻是一場陰謀,他們乘亂劫掠瞭武功(今屬陝西鹹陽,距西安約80韆米)。
唐廷也不想當冤大頭,於是在興元元年(784年)以吐蕃沒有履約為由:
拒絕將安西四鎮和北庭交給吐蕃,還冊封郭昕為四鎮節度使。
吐蕃對西域誌在必得。
貞元二年(786年)年底,吐蕃贊普親臨一綫指揮,吐蕃大軍攻陷瞭唐朝西部重鎮、戰略通道沙州(今甘肅敦煌);
貞元六年,吐蕃在圍攻北庭一年後攻陷其轄境重鎮。
至此,安西的側翼完全被斬斷。
沒有兵源,更沒有糧餉補充,在這樣的絕境下,四鎮節度使郭昕還在苦苦支撐。
05
接下來近二十年的滄桑歲月裏,時間染白瞭郭昕和將士們的頭發,但絲毫沒有改變他們的赤膽忠心。
令人心酸的是,他們艱苦卓絕的堅守沒能迎來最終的勝利,相反,壞消息接踵而來。
貞元十七年,吐蕃攻陷麟州(今屬陝西榆林),麟州刺史、郭子儀之孫在戰鬥中殉職。
聽到侄子為國捐軀的噩耗,郭昕禁不住老淚縱橫。
擦乾眼淚,他再次站到瞭前綫――抗擊吐蕃、為大唐守住西部領土是他和全體安西將士的最高信念。
貞元十九年,大漠重鎮、戰略要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陷落,安西局勢危如纍卵。
生還是死?投降還是殉國?
這道選擇題,郭昕和安西將士從來沒有第二個答案。
元和三年(808年)鼕,已是古稀之年的郭昕率領著數韆名和他一樣自廣德初年甚至更早時候就守衛在安西的大唐殘兵。
與吐蕃贊普親自統率的十萬虎狼之師展開生死決戰。
那一天,安西唐兵全部戰死,唐武威郡王郭昕壯烈捐軀。
孤懸大漠西部42年的安西宣告陷落。
此後近韆年,中原王朝再也未能踏足西域疆土。
在清理戰場時,吐蕃贊普驚呆瞭:
所有血灑沙場的唐朝士兵都已是斑斑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