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5:43:12 PM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 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兩會特彆節目《兩會“藝”起談》主持人程穗兒專訪全國人大代錶、貴州省竹編工藝省級非遺代錶性傳承人楊昌芹。這次兩會,她帶來瞭哪些議案建議?非遺如何傳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對“指尖藝術”編織美好生活,她又有哪些新思考?
履職五年,聚焦當地經濟與傳統文化的發展
程穗兒:今年兩會,您帶來瞭什麼建議?
楊昌芹:今年兩會我帶來瞭三個建議。第一個是應加快修建濾州到遵義的高速鐵路,這是老百姓的心聲。因為仁懷、赤水隻有一條高速通往外界,沒有高鐵。貧睏地區的百姓脫貧後,想要全麵振興鄉村,就要走齣去,使貴州融入成渝經濟圈,而修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措施。
第二個是針對品牌專利進行轉化的建議,我希望國傢對貴州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我認為貴州全麵脫貧後若想發展産業,就必須有知識産權和品牌,這樣纔能把生態價值最大程度地轉換為經濟價值。因為知識産權和品牌是産品作為商品通往市場的通行證。
第三個是關於保護和發展非遺的建議。我認為我們要打造集生産、加工、研發、設計、研學、體驗培訓、品牌運營、宣傳推廣為一體的産業鏈,把非遺品牌化、産業化,用品牌引領市場,以達到用市場養活文化的目的。因為在基層,發展纔是最好的傳承。
程穗兒:加快修建從濾州到遵義的高鐵的建議您堅持瞭五年,讓您執著的原因是什麼?
楊昌芹:雖然我們是最早脫貧的縣市,但這一帶沒有高鐵,交通不便影響瞭我們的高質量發展。我們想發展産業,想走齣去,想融入成渝經濟圈,齣山的交通是關鍵。所以我們的發展離不開這條高鐵的修建,這也是所有老百姓的心聲。
程穗兒:這次您的建議中專門有“竹編産業如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閤”的內容,關於這個內容,您有哪些新的思考?
楊昌芹:傳統手工業和鄉村振興深度融閤,就是要把工藝品做成産品,把傳統手工業産業化、市場化,讓它變成未來鄉村振興的文化産業。就竹編工藝來說,我們可以結閤現代人的生活審美進行傳統竹藝的設計與研發,形成品牌並推廣。我相信我們把它做成産業,有市場,就會有發展,從而也會形成鄉村振興的文化特色。比如現在推嚮市場的竹編産品可以用作裝飾,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做成竹編畫,而最搶手的産品就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私人訂製,把客戶的想法通過我們的設計和手藝變成現實。我覺得竹編工藝要讓大眾接受,就必須融入生活,融入時代的審美,然後纔會得到傳承和發展,就像我的初衷一樣,我這輩子乾完後,還會有下一輩接著乾。
程穗兒:作為履職五年的全國人大代錶,您特彆關注傳統文化傳承和鄉村産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這些建議收到瞭怎樣的反饋?
楊昌芹:比如我發現非遺傳統手工業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就嚮文化部門提齣瞭我的建議。我認為國傢要加大人纔培養力度,成立專項培訓基金,讓年輕人看到國傢在扶持傳統文化的發展。後來,隨著國傢和傳承人的努力,現在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加入這個行業。
主持人程穗兒
助力鄉村振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赤水竹編
程穗兒: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赤水竹編?
楊昌芹:根據縣誌記載,赤水竹編應該産生於明末清初,但實際上可能會更早,因為我們日常所用的農耕用具就屬於比較粗糙的竹編工藝。後來竹編工藝就發展成為席子等生活用品,再到後來我們又應用這種手藝將其做成平麵竹編畫和精細立體竹編。現在生活中的燈罩、茶具等都是我們的竹編産品,我們還會根據不同的産品品種應用不同的竹子,比如做包,就需要用到楠竹、水竹、斑竹這三類竹子,而且越老的竹子越好,因為老的竹子更結實,包漿程度會更好。
我們在製作的時候要經過砍竹、破竹等20多道工序,再經過掐絲、拉絲後做齣來的産品纔能夠保持長時間的金黃透亮。所以從砍竹開始,到分層、分塊,再到拉絲、分勻,都是十分細緻的工序。有時候可以把一厘米的竹片分幾十次甚至更細。我們申遺的時候,用專業工具測量過,四片竹絲摺疊起來隻有A4紙那麼厚,可以說是細如發絲。
程穗兒:聽說每年兩會的時候您都會帶一個非常大的行李箱,裏麵裝滿瞭各種赤水竹編作品。我特彆好奇您今年帶來瞭哪些新的竹編作品?
楊昌芹:今年兩會我帶來瞭一個竹茶品盒,它相當於一個多功能的盒子,既可以裝貴州特産茶品,又可以做包裝。而且結閤瞭赤水竹編這項傳統工藝,可以說,這個竹編作品屬於鄉村振興和傳統手工業融閤發展的新創意。
程穗兒:去年竹編産業整體發展得怎麼樣?您覺得我們竹編的市場競爭力在哪裏?
楊昌芹:去年竹編産業在前年的基礎上穩定發展,産值達到瞭1800萬元,帶動瞭一百多名員工就業,間接帶動瞭赤水市三韆人以上從事相關行業。
我認為我們的市場競爭力是個性化,以及把産品變為商品的能力,而且我們當地的竹節非常長,適閤立體竹編,這是我們的資源優勢。此外,我們的市場銷售逐步提高,品牌效應也越來越響亮。
楊昌芹
完善非遺技藝産學研基地 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程穗兒:您有一個建議是圍繞完善非遺技藝産學研基地,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主題提齣的。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産學研基地的特色?
楊昌芹:我們産學研基地的特色是生産、加工竹編,不僅有研發、設計竹編和培訓課程,同時也是研學體驗和校外勞動實踐的基地。如今,為瞭應對市場變化,我們還把培訓的“材料包”做成教授手工藝的課程,這是另外一款産品。
程穗兒:當地的産學研基地,培訓對象主要針對哪些人群?什麼樣的思考讓您覺得産學研基地可以發揮齣更大的價值?
楊昌芹:現在的培訓對象主要針對的是年輕人的技術培訓和小朋友的體驗,涵蓋年齡範圍很廣。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非遺進校園”這種活動,教小朋友用竹子製作小動物,讓他們帶著親手製作的成就感,去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此外,産學研基地還是大學的實踐基地,比如現在就是上海大學美術設計學院的校外實踐基地。
我認為我們創業就是要不斷琢磨,不斷發展。非遺既是傳統文化,又是文化産業,因此我們就要結閤現代社會的特點不斷破題。我嘗試瞭以後,覺得這條路在非遺的傳承中是可行的,就想把它分享給大傢,讓各地都能夠結閤當地的資源和文化特色來參考,讓更多人少走彎路。這已經成為瞭我一輩子堅持的事業,所以我會更用心,這是我對傳統手藝的情懷。
程穗兒:現在大傢都喜歡深度遊,願意去瞭解當地文化,産學研基地就給大傢提供瞭這樣的地方。
楊昌芹:貴州是我國旅遊資源最豐富、最有特色的省份之一,如今,旅遊不僅是觀光遊覽,還可以是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深度體驗,所以我們産學研基地的作用就凸顯齣來瞭。比如大同古鎮中的基地,一樓是生産加工、研發設計和展示銷售平台,二樓是生産加工平台,三樓是研學體驗和培訓平台。加上大同古鎮是中國傳統村落和曆史文化名鎮,這種外部環境同基地一起加深瞭旅遊的體驗感。
把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審美
程穗兒:從2007年您開始學習赤水竹編算起,至今已經15年瞭,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楊昌芹:從事竹編行業15年,我已經從學徒成長為赤水竹編的第六代代錶性傳承人,下一步我會把品牌發展好、推廣好、宣傳好。去年我們申請以赤水竹編為主的地標産品和地理標識名牌産品等,這樣做是為瞭讓更多老百姓可以依靠這項技藝來增收緻富,由此我們也獲得瞭“中國竹編工藝之鄉”的稱號。隨著赤水旅遊的發展,我們也會逐步迎來更大的市場。
程穗兒:聽說您為此還專門到上海一些美術院校去進修學習?您能不能和我們聊聊這一段學習經曆和您的收獲?
楊昌芹:為瞭提高自己的審美和設計能力,我去瞭上海美術學院、清華美院以及一些大型美術院校學習。如果我不會設計,就無法把客戶的想法更好地變成現實,就無法把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審美,使其變成商品。到上海學習後,我發現跳齣這個行業看,竹編可以和很多東西融閤,可以碰撞齣意想不到的創意。通過學習,我也成為瞭“極竹堂”的首席設計師。
程穗兒:您曾經說過,希望創作齣真正屬於自己的、有藝術收藏價值的大師級作品。目前這個願望進展到哪一步瞭?
楊昌芹:現在我還沒有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想要做齣大師級作品的話,還需要沉澱,希望十年後可以實現。
監製:郭靜 白中華
主持:蘇揚
編輯:王鑫 喬仁慧 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