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6:51:29 AM
【姚海濤】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新解曰:束��,即庶羞,多種美味;孔子很喜歡美食,所以帶著多種美味來就教的,沒有不教誨的。
――以上新解,純屬戲言,不可當真。
【林桂榛】古文語感的直覺上,“自行”後麵是動詞,自行乾什麼,不是自行某名物。此“束��”不是肉乾,不是美食(搞會餐),是有“革命自覺”的“俺纔教”,否則閃遠點,否則難免取琴以歌、故令聽之……漢儒很多解釋未必靠譜,他們去孔一樣很遙遠,且未必一定嚴謹。
“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自行肉乾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肉乾”,章句等值轉換後,反思反思,錶述很怪。語言章句琢磨推理反省,讀古書很重要。
【曹景年】“行束��”,的確說法很奇怪,懷疑是省略用法,曰“自行束��(之禮)以上”。
【林桂榛】據劉嚮《說苑》等著述,束��是禮。但是不是乾肉禮品,未必,不要迷信。
【姚海濤】這次你相信劉嚮瞭?
【林桂榛】劉嚮未必都壞,孟子未必都好,荀況未必真不智,�R主義教導曰“凡事辯證、兩麵看待”,嗬嗬。
【姚海濤】《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一犬賜人,若獻人,則陳酒執修以將命,亦曰乘壺酒,束��,一犬。”――此“束��”和《論語》“束��”是一個東西麼?
【林桂榛】“束��”都是個禮的行為無疑,究竟啥行為,要仔細考證,難題。請看《說苑・修文》:
夏,公如齊逆女,何以書?親迎禮也。其禮奈何?曰: 諸侯以屨二兩加琮,大夫庶人以屨二兩加束修二。 曰:“某國寡小君, 使寡人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屨,禮夫人貞女。 ”夫人曰:“有幽室數辱之産,未諭於傅母之教, 得承執衣裳之事,敢不敬拜? ”拜祝,祝答拜。 夫人受琮取一兩,屨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 “往矣,善事爾舅姑,以順為宮室,無二 爾心,無敢迴也。”……大夫士庶人稱其父曰: “某之父,某之師友, 使其執不珍之屨,不珍之束修,敢不敬禮某氏貞女。 ”母曰:“有草茅之産,未習於織��紡績之事,得奉執箕帚之事,敢不敬拜?”
【林桂榛】根據上麵這段錶述,我推測“束��”是與整理衣冠有關的物,若腰帶?若簪子?後引申為自整衣冠?引申為自我剋製修教?我相信我的推測80%對,即是“執衣裳之事”的用物。“不珍之屨,不珍之束修”並說,美穿戴之禮物也。
肉乾禮物說,俗不可耐,且語法不通,非孔子語。束��如果是腰帶之類,束��就代錶整衣裳,又代錶自剋修教,古漢語就很自然。“自行肉乾(束��)”,語言詭異,孔子俗耐。
【林桂榛】《鹽鐵論・貧富》:“餘結發束��年十三,幸得宿衛,給事輦轂之下,以至卿大夫之位,獲祿受賜,六十有馀年矣。”
――我現在推定:子曰“束��”之本義100%“執衣裳之事”,非束衣服即束發之物,與學費肉乾雲雲無一毛關係。
【曹景年】《論語》“束��”要麼是整衣冠,要麼就是代錶一個年齡段。束發即代錶成年吧,先秦是不是十五歲束發?
【林桂榛】“束��”應本是執衣帶的事物,不知先賢這樣說過沒有?我手邊無高尚榘先生《論語歧解輯錄》可查,有的可查查。再琢章句與名物與古禮,“束��”具體是什麼,為束發之事物的可能性也很大,不一定隻是束��衣裳之事物。
【馮兵】先秦是不是十五歲束發――十五誌於學,有點像啊。
【林桂榛】小姑娘是十五比笄,前述迎親禮裏的履與束��連說,再加束字,束發也可信,我要修正自己觀點。總之,束��=束衣裳+束發?束��=束衣裳?束��=束發?
不過,前引《說苑・修文》那段前又說“冠禮十九見正而冠,古之通禮也”,冠禮成年是十九歲為通禮,不是十五歲成年禮;嫁人時的“束��”衣裳禮物,未必是成年禮之物。
“自行束��”,此“束��”或是引申義。自行修整來拜學的,我未嘗無誨也,子曰就這意思,不是收臘肉乾條與茅台酒水。再考文字,“��”是否有理順義,則此謎案在章句學上可破。
【問永寜】鄙諺曰“男兒十五托父事”。十五即成人,成人學大學。夫子講大學,故有吾不如老農,故有小人哉樊須也,故君子不器。
【周啓榮】束��指乾肉沒有問題。我推測“束��”應該指拜師禮的饋贈物,以物喻禮。但拜師都必須是已經行過冠禮的成人。行冠禮必束發,成人學修德。拜師禮稱“束��”,取其束發,象徵從師學修德的成人階段的開始。隻要嚮孔子行過拜師禮的,孔子都會教導。而拜師禮必然包括禮物。“束��”指拜師禮所贈予老師的禮物(乾肉,據鄭玄注)。拜師受教主要目的是修身成德,所以後來又引申為約禮修養。《後漢書》:“且吾自束��已�恚��槿順疾幌蒽恫恢遙��槿俗硬幌蒽恫恍�,上交不�~,下交不�t,�拇碩��{,下��先君�h祖,可不�M赧。” 此處“自吾束��已來”指的就是拜師受業以來。
【曹景年】束��以來,意思是成人以來,不是拜師以來。束��,意味著成人,成人後纔意味著道德義務和責任。若雲拜師,漢代童濛亦有童子師,童子可以無禮。
【姚海濤】請允許我來總結一下吧:
“束��”之義,眾說紛紜:第一,十條乾肉說;第二,十五歲以上說;第三,古代入學拜師之禮說(束��之禮)、敬師禮物說、學費說;第四,束身自修說。――第一第二,皆為鄭玄之說。
【林桂榛】自行束��即自行乾肉,還十條以上,語言不通的,這個需要古文藝術敏感。自行十五歲成年以上,古文也不通的,真的。
【姚海濤】再載束身自修說:
趙華《再說〈論語・述而〉中的“束��”一詞》:《咬文嚼字》2013年第9期和2014年第5期分彆刊發《“束��”是年齡標誌》和《也說“束��”》,前者認為《論語・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中的“束��”不是乾肉,而是年齡標誌,是15歲少年的衣著;後者則依照《漢語大辭典》關於“束��”一詞的解釋,根據《後漢書》中的兩處用例,認為“束��”一詞當解為“束身自修”。
【姚海濤】附議,上文大有道理。我還是引《荀子》以明之。荀子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楊注“修然,整飭貌,言見善必自整飭,使存於身也”。“修”往往與“潔”形成修潔一詞,《韓非子》“人君之所任,非辯智則修潔也”,《荀子》雲“君子�e其身而同焉者閤矣”,楊注“�e(潔),修整也,謂不煩雜”。
所以,束��之束有約束義,束��之修有整飭義,二字平列,指自我約束。若是此,“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凡是具有自我約束能力的人,我孔子都是會教誨的。
【林桂榛】迎親、齣嫁禮,要頭發或衣服束��,代錶修整、整飭自己。至於指年齡,後麵時代可能,但《論語》章句裏不可能,《論語》束��是乾肉也不可能,因為語言不通。
【曹景年】自行束修以上,多半是這個意思:凡是行瞭束修之禮年齡以上的人。束修,既指某種禮,而由於這種禮是在某個特定年齡行的,故又代指年齡。
【林桂榛】“自行”,“行”字是關鍵,章句學關鍵。行禮,行事,錶述可以。行乾肉,行年齡,不可以,錶述不可以,此古文不通。
【姚海濤】“自行”是關鍵點,自行指自己裁度、從事。《五代史平話 晉史》:“就數內擇有氣力的大戶充頭目,自行管領。”今日之自行車,某種意義上已經是他行車瞭。
【周啓榮】“束��”在先秦兩漢時期有幾個涵義。乾肉、成人、拜師禮都有,不同語境決定哪個涵義比較閤理。
“古之大夫,束修之��不齣竟”、“大夫曰:「餘�Y��束��年十三,幸得宿�l,�o事����之下” 、“大夫庶人以�斬��杉郵���二”,這三句裏的束��絕不能解釋為成人。尤其是第二句。
《論語》“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L�o�d焉。”把這句的束��解為成人是不閤理有兩個理由:(1)自行成人以上,“行”如何理解?(2)孔子說:隻要是成人他便教導,那他的弟子就不是三韆而是所有魯國,甚至所有國傢的成人。不纍死他。有這道理嗎?
所以,孔子的意思應該是“自行拜師禮以上,饋贈乾肉的學生,我都會教導。”其他饋送禮物但沒有行拜師禮的人他不視為學生,既然沒有師生名分,重視禮的孔子自然不會去教導。
但也有學生除瞭行過“束��”基本的拜師禮後,還會饋贈其他禮物。但不是所有學生都會這樣。所以他強調隻要行過拜師禮的人就是他的學生,他便有教導他們的責任。
【陳迎年】周老師這個講法我贊同。有些傳統的解釋,若沒有特彆的證據,還是維持為好。
【林桂榛】又學習迴味瞭一下周老師說法,很周到,作瞭語境分析,嚴謹。從文字學上,束、��二字應與肉本無關係,無論乾肉鮮肉,�庸叵狄病V劣詿嗬鍤卑菔σ�不要帶肉條為禮,另論,我沒有研究過,不敢妄斷是非,當然也不迷信漢儒。“束��”本義,應該是衣冠笄履類的物與事,後來有引申或藉用,且有修辭達義的錶述語境。
“束��”的總體用法及其流變,尤其秦後用法與流變,需要再深入地文字、章句、名物、製度作綜閤考察,可寫一篇論文徹底考察說清這個問題。“束��”真相未必不可知,材料很多,應該可以可靠比勘齣“束��”這詞的語言曆史真相。
【林桂榛】另,束��裝扮與到一定年齡不矛盾,吻閤,齣嫁時束��物就這樣;齣嫁也要到年齡,不是隨便可束��齣嫁的。肉乾為禮,孔子笑納,《論語》“束��”斷非此套路禮也,非“非禮”之謂也,乃子曰句子詭異不通也。
【周啓榮】@林桂榛 第一,“束、��二字,應與肉本無關係,無論乾肉鮮肉,�庸叵� 。” 這是瞎說不顧你掛在口邊所謂章句證據!第二,“束��真相未必不可知,材料很多,應該可以可靠比勘齣“束��”這詞的語言曆史真相”。與第一閤觀,這是自相矛盾!“語言曆史真相”必然是像字典,一個字或詞纍積瞭幾個涵義!解讀文本,學者必須決定選擇本義或哪個引申義最閤理!“自行束��以上”不能由本義來決定,而是由語境、語法來決定!即使“束��”在先秦文獻中有用作腰帶、衣服的涵義,語境決定選擇這個涵義是不閤理的!如果按照你的所謂本義解讀,任何人隻要整理衣服/冠,孔子便會收為學生,加以教導的話,孔子豈能活到七十!必定因過勞而猝死!同時孔子不收學費、禮物,靠什麼生活?吃西北風!孔子學生的“學費”(各種閤禮的饋贈、支助)應該是孔子不當官以後生活費的重要來源!當然拜師禮的束��隻是一次性的禮物,不是常規性的,建立師生關係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的經濟意義!“行束��”不是行乾肉!是行“束��”之禮!“束��”以物喻禮!“行禮”也是以�N喻祭禮!有什麼不通?“禮”本義是祭器,先秦文獻裏遇到“行禮”一詞,必須用本義來解讀為行祭禮嗎?必然不是!
【林桂榛】證明束字��字與肉關係試試,批彆人鬍說八道可以,但哪有那麼容易。找齣某難字本義、引申義(包括通假)以及其衍生機製衍生規律,是打通古書章句的基本功,章句學沒有那麼輕巧,不是檢索一下數據庫統計羅列一下,這水平與方法入門層次而已。
【林桂榛】即使“束��”在先秦文獻中有用作腰帶、衣服的涵義,語境決定選擇這個涵義是不閤理的!【未必啊,恰相反呢,語境理解有十萬八韆之分的】如果按照你的所謂本義解讀,任何人隻要整理衣服/冠,孔子便會收為學生【真不懂孔子漢語藝術瞭】,加以教導的話,孔子豈能活到七十!必定因過勞而猝死!……【孔子還驅人羞辱年輕人呢,什麼禮不禮,也看對象的,孔子還倒貼錢物呢】
【周啓榮】林老師先把“束、��”單字與“束��”一詞的各個涵義列舉一下!
【林桂榛】三大詁林查查吧,不在手頭,不列瞭。束��肯定不是以前農村南方買肉時,揪紮稻草(浸濕過)劄好拎去迴傢或送人,不是吊掛肉條風乾曬乾臘香……當然,如果我揣摩真的錯瞭,一定認錯,毫無疑問。
【林桂榛】束��之禮=送肉之禮,未必。且送束��之物是禮,但束��字眼不等於是送束��之禮的省略。自行兩隻鴿子/一萬銀元以上送來的我招為博士生,不能說成自行鴿子/萬元以上的我招我博士,這個漢語錶達真得藝術得相當詭異,象索賄暗號“研究研究”似的,過分。
【林桂榛】補充:孔子所言束��,本義應是整飭衣裳之事物,後有拾掇、提撕之意;能夠自行拾掇自己以上的,(來找我求進的話),我會指點教誨的……不著邊際的,保持距離,無可救藥的,閃遠一點,取琴而歌,且令聽之(公然羞辱人)……孔子收的學生,有些開始與錶麵也很禮好樂和的,其實做人做事不行(路遙知恒心也),孔子急得不是罵就是杖擊,也難麵心情敗壞,就差沒同意彆人齣手手刃弟子。
做人都很難,招學生一開始對方溫良恭儉讓(溜須拍馬)但後麵自取其辱的案子,真不少,識人哪有那麼容易,人哪有不機動逐世的,容易就不會恩愛夫妻還吵架打人瞭,但最壞也不能象我閉關自瞭漢一樣不招啊,不智,不仁,無義。
(荀子學園2022.03.26-27)
附:《論語歧解輯錄》中此句之集解
(九夷讀書地,暑假來讀書,藏書隨你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