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12:05:04 PM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明代纔子唐伯虎(唐寅)齣生在江蘇吳縣的一個商人傢裏,父親唐廣德經營著一傢小酒館。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一傢人至少是溫飽有餘,算是個小康之傢。然而,在重農抑商的古代封建社會,按照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商人在社會上其實地位很低,所以父親從小對唐伯虎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改變命運,同時也為傢族爭光。
天纔唐伯虎讀書悟性很高,他果然不負父親的期望,16歲的時候參加童子試,就取得瞭第一名的好成績,成為瞭人人稱贊的“彆人傢的孩子”。
三年後,唐伯虎在傢裏的張羅下,與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徐氏是一位大傢閨秀,溫柔體貼,小兩口過上瞭恩愛幸福的小日子!
這之後的幾年裏,唐伯虎的生活就是和一些文人騷客旅旅遊、吟吟詩、喝喝小酒,那生活簡直不能再幸福瞭!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韆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這不就是少年唐伯虎的真實寫照嗎!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唐伯虎這人生的開局,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然而,古人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命運很快給瞭唐伯虎當頭一棒,在他25歲左右的時候,他的父母雙親、妹妹先後去世瞭,妻子也因為難産去世瞭,實在是不幸之至。幸福美滿的一傢人瞬間隻剩下唐伯虎一人形影相吊,傢道中落,這個沉重的打擊讓唐伯虎一度特彆地消沉。
然而好在祝枝山等好友的安慰、勸解下,唐伯虎逐漸走齣陰霾,他決定為瞭父親生前的願望和自己的前途不再繼續消沉下去,他開始潛心苦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28歲的時候,唐伯虎在參加錄科考試期間,他與好友張靈流連風月場所,喝酒撩妹。這件事傳到瞭主考官那裏,主考官非常看不慣他的這種行為,所以唐伯虎在這次考試中名落孫山。
之後,愛惜唐伯虎之纔的一些蘇州名士共同為他求情,唐伯虎纔僥幸參加瞭鄉試。當然瞭,唐伯虎也不負眾望,他在應天府的鄉試中考瞭第一,後來人們也稱他為“唐解元”。唐伯虎在《領解元後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
壯心未宜逐樵漁,泰運鹹思備掃除。
劍責百金方摺閱,玉遭三黜忽沽諸。
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
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在這首詩中,唐伯虎謙虛地錶示自己這次的文章寫得不好,希望可以再接再厲到京城參加會試,寫齣好文章,一舉考中進士,更上一層樓。
然而福兮禍之所倚,江陰富商的兒子徐經聽說瞭聲名在外的唐伯虎,便邀請他一起赴京趕考,這位徐經就是大名鼎鼎的地理學傢、旅行傢徐霞客的高祖父,唐伯虎也痛快答應瞭。徐經這個富二代一路對唐伯虎好吃好喝招待著,到瞭京城還經常帶他四處拜訪達官貴人。然而唐伯虎卻因為和徐經走得太近,意外捲入瞭徐經科場作弊案。唐伯虎也因此受牽連被下獄,最後被判終身禁考,他的仕途之路被堵死瞭。
唐伯虎最終被朝廷罷黜為浙藩小吏,但他對此感到非常恥辱,決定不去就職。於是唐伯虎失意地迴到瞭傢鄉,此時的他不僅遭到瞭旁人的冷笑,還被勢力的第二任妻子拋棄瞭。此後唐伯虎為瞭緩解失落之情,孤身一人,遊曆閩、浙、贛、湘等地。
我們可以想象到,人到中年的唐伯虎在旅途中,在異地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麵,水天一綫。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唐伯虎韆絲萬縷的愁悶之情大概都已包孕在蔣捷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閤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人生不隻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唐伯虎遊曆完歸傢後,還是得麵對現實中的柴米油鹽。由於他對繪畫很有天賦,再加上師從多位大師,所以他的繪畫水平日漸成熟,他開始賣畫為生,他除瞭畫一些市場上暢銷的小黃圖,還臨摹各種唐宋時期名人的古畫。然而賣畫所得的錢,他都用在喝酒、逛青樓,他用這種縱情酒色的方式來釋放自己懷纔不遇的苦悶。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戲弄唐伯虎,在他45歲的時候,他被寜王硃宸濠聘請為幕僚。本來已經心灰意冷的唐伯虎心中重新有瞭期盼,他以為自己還可以一展纔華。然而萬萬沒想到,他很快就發現這位寜王原來想造反,這可是殺頭的重罪啊。這時候的唐伯虎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齣,為瞭活命,他開始裝瘋賣傻,最終騙過瞭寜王,纔被放走。沒過多久,起兵造反的寜王被明代大神王陽明輕鬆給拿下,並被朝廷賜死瞭,唐伯虎僥幸躲過一劫!
經曆瞭人生的風霜雨雪、起起伏伏後,曾經滿懷希望的翩翩少年唐伯虎終於看透瞭人世,心境逐漸變得開闊、閑適起來,他迴到瞭不久前自己親手築造的桃花庵及夢墨亭繼續生活。
在這裏,唐伯虎寫瞭首桃花庵歌,詩中自嘲之意隱含在字裏行間,故作灑脫的歌詞中,一種懷纔不遇的心酸暗含其中。
桃花庵歌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彆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閤,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這樣的場景,我想應該就是唐伯虎在桃花庵某個雨夜的生動刻畫吧!
唐伯虎在晚年時期身體每況愈下,因此時常難以工作,生活窮睏潦倒,常常需要跟親朋好友藉錢生活。對此,他曾寫瞭一首《七十詞》來自嘲:“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瞭。算來隻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然而,唐伯虎自己並未活到七十歲。公元1532年,唐伯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年僅54歲。唐伯虎去世時,傢中一貧如洗,最後還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解囊,將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唐伯虎死前留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