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1:40:34 AM
人們提起諸葛亮,都不禁感嘆其足智多謀、智力超群。
在《三國演義》中書寫瞭無數諸葛亮意氣風發的時刻,有一個事件尤為深入人心,就是“草船藉箭”。
自諸葛亮來吳國後,人人稱贊諸葛亮。
周瑜心生嫉妒,但卻沒有理由除掉他,便心生一計,命諸葛亮在十日內造齣十萬支箭。諸葛卻言隻需三日,日子到的前一晚,周瑜安然睡去。
這時諸葛亮乘船齣發,船上滿是草人,擊鼓鳴金,駛嚮曹操營地。
本在睡夢中的曹操,在一片霧氣中,誤以為有成韆上萬的軍馬,立刻命人放箭攻擊。諸葛亮輕搖羽扇,估摸差不多夠十萬箭時,立刻停止,甚至在湖上讓士兵大聲道謝:
“謝謝曹老闆送箭!”
隨後乘勝而歸。
周瑜第二日,看到擺放整齊的箭,不由大吃一驚,在得知緣由後,心中更加感嘆諸葛亮的纔能,卻再也沒有理由殺掉諸葛亮。
如此足智多謀、沉穩老成的諸葛亮,最後卻沒有統一三國,毛主席評價是這三個缺陷阻礙瞭他。
關鍵時刻用人不當
曆史上著名事件―關羽大意失荊州和揮淚斬馬謖,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三國誌》中曾這樣形容荊州:
“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這對於想要北伐的蜀國無疑是一重要的戰略用地。當時劉備調遣諸葛亮入川,一嚮謹慎的劉備,居然把留守荊州這麼重要的任務,留給一嚮驕傲自負的關羽。
一心隻想上戰場殺敵的關羽,對這一差事很不滿意。導緻其並不上心,最後大意失荊州。而後更是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抓,因誓死不降慘被殺害。諸葛亮這一錯誤用人,不僅失去重要戰略用地,還失去一員威猛大將,可謂是得不償失。
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
“馬謖不可用。”
然而在鎮守街亭糧道時,
諸葛亮沒有經住馬謖的請求,決定給其一次錶現的機會,而馬謖我行我素,不聽副將的建議。一心把營紮在高地,導緻一眾兵將被活活燒死,最後街亭失守。
毛主席曾在西柏坡與李銀橋說道:
“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是一著錯棋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瞭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瞭根據地、丟瞭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瞭。”
可見,毛主席洞悉瞭這一錯誤不僅齣在關羽身上,更多的是諸葛亮的用人失誤。
在兩次關鍵時刻,卻錯選瞭不閤適的人,導緻統一戰綫拉長,人纔流失,縱使諸葛亮個人如何足智多謀也很難憑一己之力改變局麵。
錯誤的審時度勢
劉備去世後,北伐中原的任務就落在諸葛亮身上。此時,劉備剛剛去世,中原空虛,本應是北伐的大好時機。
大將軍魏延曾多次建議,並承諾隻需給他五韆精兵,他定能奪取中原,然而劉備卻以秦嶺山勢險峻為由拒絕瞭魏延,堅持走持久戰策略,堅持穩紮穩打,不肯冒險。
一個優秀的軍事策略傢最重要的就是審時度勢,把握好對的時機和對的形勢,
順應形勢纔能事半功倍,
諸葛亮錯失瞭北伐的絕佳時期,在街亭時,又錯用馬謖。
導緻之後諸葛亮曆時七年,也沒能完成夙願,最後甚至病死在五丈原,實在是十分淒慘。
毛主席在《資治通鑒・捲七十一・魏紀四》對諸葛亮齣師木門道殺張�A事,作瞭眉批:
“自街亭敗後,每齣,亮必在軍。”
可見諸葛亮在之後的戰役中吸取瞭街亭失守的教訓,對於重要戰役都親自齣席,
然而最關鍵時候的失誤是很難彌補的
,已經錯失瞭良機,之後的努力都顯得蒼白無力。
毛主席在讀取瞭諸葛亮的事情之後,
以史為鑒,吸取瞭很多經驗教訓。
在指揮我軍作戰時,沒有一味的蠻功,而是在觀察瞭形勢後,采取瞭遊擊戰和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有瞭正確的方嚮後,再加之軍隊、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的抗日戰爭取得瞭最終的勝利。
錯誤製定軍事戰略
毛主席曾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價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瞭這樣的批語:
“其始誤於《隆中對》,韆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這裏是在說諸葛亮在隆中對,與劉備商討如何得天下時,就已經製定瞭錯誤的戰略,本應集中兵力,卻三分兵力,而分散後的兵力沒有發揮齣大的實力,反而使得兵力變弱。
在戰爭中,無法發揮優勢
。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嚮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齣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荊州韆裏之遙,諸葛亮卻二分兵力,使得從兵力上失去優勢,
看似均衡,實則失衡。
因此,在毛主席指揮作戰時,他提齣: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很好地避免分散兵力導緻的失去優勢。使得在抗日戰爭中,頻頻傳來捷報,並最終迎接勝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吸取瞭諸葛亮三分兵力的教訓。
《舊唐書・魏徵傳》中李世民曾言,
如果隻是照鏡子,隻能看到衣服是否整潔,而多看曆史,就可以得知一個國傢的興衰,而用彆人來對比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一代領袖毛主席,愛讀史,勤讀史,反思史。
不人雲亦雲,就是以史為鏡,以人為鏡。
從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中,就可以看齣毛主席是很有思想、很有自我見地的一個人。
在大多數人奉諸葛亮為神明的時代,他沒有失去自己的思考,他看齣諸葛亮的忠誠和智謀,也看得到他的失誤和策略錯誤。
並加以總結和思考,在自己製定軍事策略時,反思並改進,纔使得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
智慧如諸葛亮尚有犯錯之時,博學如毛主席也勤學反思,
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勤讀史,勤思考。纔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