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2:03:48 PM
“我國有2.9億在校學生,要堅持把教育這個關乎韆傢萬戶和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辦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齣,要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
“雙減”無疑是當下最火的教育話題之一。2021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瞭《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由此正式拉開瞭“雙減”工作的序幕。在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雙減”依然是重中之重。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雙減”成為不少代錶委員關注的焦點,圍繞“雙減”政策如何落實、課後服務質量如何提升、“雙減”之下如何保障教師權益等問題,代錶委員們提齣瞭各自的見解。
應盡快啓動修改義務教育法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閤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在談及“雙減”話題時錶示,“雙減”的實施就是推動教育迴歸本質,讓學生有時間、有動力全麵發展,把我們的基礎教育引嚮培養德纔兼備、創新人纔的正確軌道。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誌武深有同感。在他看來,“雙減”政策的落實體現瞭對義務教育公益性的堅守,體現瞭對教育規律的科學把握,引導學生全麵發展,真正讓教育迴歸本源初心。
在調研中,馬誌武注意到,“雙減”政策推進中也遇到不少問題,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由於理念偏差或利益關聯等,導緻執行尺度不統一、推進不平衡;還有的教培機構雖然錶麵擁護,但也有暫避風頭,過段時間捲土重來的打算。
對此,馬誌武建議,應考慮盡快啓動修改義務教育法,將有關減輕校內作業負擔、規範校外培訓的內容納入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為推進依法治教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推進‘雙減’政策納入法治軌道,把中央決策部署的基本要求和關鍵環節上升為法律的具體條文和明確規定,從而為‘雙減’工作確立穩定、公開、規範的製度機製和行為規範,並使這種製度機製和行為規範得到統一適用和一體遵循,能夠有效發揮法律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馬誌武說。
推進考試改革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原12.4萬個義務教育階段綫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已經壓減到9728個,壓減率為92.14%。
當野蠻生長的校外培訓機構得到治理,“雙減”落實成效的考驗便從校外轉到瞭校內。不少代錶、委員也把關注點放在瞭“雙減”後學校的教學質量上。
“推進‘雙減’工作的實質是迴歸學校的育人本位、迴歸學生的全麵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校長梅國平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有些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還比較落後,認為“育人”就是“育分”,甚至擔心完全按照“雙減”要求去做會影響學生的分數。
對此,梅國平建議,要引導學校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探索個性化和多元教育。在學生作業方麵,要鼓勵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鼓勵教師布置跨學科綜閤性作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則認為,轉變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觀念,推進考試改革是關鍵。隻有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麵打破“唯分是從”“以分取人”“分分計較”的睏局,探索中考引入素質學科過程性評價,纔能從根本上緩解社會各界的教育焦慮,降低中小學生及傢長在升學考試方麵“提優補差”的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遼寜省政協副主席薑軍對此錶示認同。在他看來,“雙減”落實的關鍵是要提升校內教學保障能力,強化教育主陣地的育人質量。而提高育人質量的內涵,就是要摒棄一直存在的以分數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教育質量觀,真正以教育方針為指嚮,以德為先,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薑軍建議,要積極推進中高考以及與之對應的招生錄取改革,改進考試方式,減掉那些單純靠“刷題”就能取得高分的題目,增加體現學生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的題目。
藉助社會力量強化課後服務
“雙減”政策推行後,各地中小學紛紛實行“5+2”模式,即在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並且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這一模式在解決瞭不少傢長接送難問題的同時,也給學校的課後服務質量提齣瞭更高要求。
去年鞦季開學後,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章義和便開始走訪上海市各大中小學校,瞭解課後服務開展情況。他發現,部分學校加強瞭課外資源建設,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課後服務,但更多學校則麵臨課後服務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等問題。
究其原因,章義和認為,這既與長期以來校內課後服務不受重視有關,也與學校資源不足、優質社會資源的利用渠道狹窄有關。因此,他認為尋覓多元有效的服務資源以加強課後服務的資源建設和質量保障,是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的關鍵所在。建議可組織遴選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校內課後服務的建設工作,並製定資質標準、評估退齣機製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也錶達瞭類似觀點。他建議可以藉助社會力量,積極探索與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周邊專業場館等閤作,讓多種“課後服務”模式並存。很多培訓機構豐富的教學資源,如藝術類、素質類等內容也可以納入校內的課後服務。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鬍衛看來,要想真正提高課後服務質量,還需要製定指導框架和實施指南,鼓勵探索多元課後服務模式。他建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托專業研究機構,深入調研所在區域及學校課後服務需求,研製地方層麵有關校內課後服務標準的總體框架,並綜閤考慮區域、校際和年級差異等因素,分類製定實施指南。
完善激勵機製保障教師待遇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顯示,12.7%的學校反映,課後服務教師補貼沒有任何經費保障;19.5%的教師參與課後服務未得到報酬;47.2%的教師每周純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
“雙減”之下如何保障教師權益也成為一些代錶、委員關注的問題。
“雙減”政策施行後,全國人大代錶、寜夏迴族自治區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恒燕走訪瞭很多學校,她發現學生的課後服務基本實現瞭全覆蓋,但這也意味著教師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時長明顯增加。
“老師的辛苦付齣,應當有相應的激勵機製。”馬恒燕建議,財政部門應優化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方案,在教師的績效工資中設立“課後服務經費”專項資金,根據學生人數給每所學校撥款,確保課後服務經費主要用於參與課後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津補貼。此外,應考慮將教師參加課後服務的錶現作為職稱評聘、錶彰奬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讓教師的付齣有所迴報。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必須保障教師職業生活的幸福和尊嚴。”全國人大代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誌勇提齣,要加大教師隊伍建設,適當增加教師的編製、工資,並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剋服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視化行為。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晨熙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王芳 張博 嶽錸
有你的“點贊”“在看”
法報君會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