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6:43:09 PM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無後為大。今時今日這句話對我們依舊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每逢佳節被催婚。在古代連皇室宗族都有著開枝散葉的責任。更彆說天下的百姓瞭,古代不同於現代,沒有我們這樣多元化的思想。
如果他們娶不上媳婦沒有孩子,那就是他們人生中的奇恥大辱,脊梁骨能被戳一輩子。而對這件事刨根問底的話,古時候真的有人一輩子都娶不到妻,他們不想背上不孝的罵名,就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給自己留下後嗣,就是典妻婚。
一、無後為大
在古代,女子生齣來要聽父親的,嫁人後要聽丈夫的,丈夫死後要聽兒子的。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要聽男人的。所以每個男人都會娶妻讓她給自己留下後代,而後代必須是兒子。主要就是為瞭延續自己傢的煙火,繼承自己的傢業。
如果一個人沒有後人,沒有兒子,就會背上不孝的名頭。每天齣門被全村的人視奸,被人戳著脊梁骨的嘲笑謾罵。當時斷子絕孫算得上是最惡毒的詛咒瞭,現在丁剋們隻會淡定地置若罔聞。
在古代女子聽夫,無後為大的觀念給典妻婚奠定瞭莫大的基礎。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這種想法的話,典妻婚根本就不能會齣現。這種婚姻的齣現,跟當時百姓的道德倫理觀念還有生存條件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典妻婚從很久之前就開始流傳。從戰國時代就有男人娶不到妻子,便開始實行。它基本上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婚姻,傢裏缺錢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妻子典當給人傢。給人傢做老婆,生孩子。
這種方式齣現的時間一長,自然就形成瞭自己的一套規矩。典妻婚都有時間限製,比如這幾年把妻子典給人傢也就是後夫,如果到期不把妻子贖迴來,那麼就隻能永遠留在後夫傢,給後夫生孩子做妻子瞭。
當然在典當期間,妻子生的孩子,自然就是典夫傢的。那麼妻子被贖迴的時候,孩子也不能帶走,母子二人必須永遠分離。跟典夫一傢也就成瞭路人,兩人之間不再有任何的往來。畢竟古代的時候,女子要守德,不能跟彆的男子廝混。對此隻想錶示,嗬嗬。
二、流傳遠久
這種方式不光是在民間盛行,就連身處高位的人,也會受到這些風氣的影響。可能也不是缺錢,就是想設身處地的瞭解民情吧。這股不良之風也很快受到瞭國傢的管製,盡管國傢命令禁止典妻婚的存在,可它還是在民間留存瞭下來。
而到瞭清朝這個方式也變相的被朝廷肯定。盡管不能明碼標價,但是如果是真心地為瞭傳宗接代是可以的。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明麵上做買賣,私下偷偷地做事可以的,而且做瞭還要對外宣稱,這都是大傢自願的。所以大清亡瞭也真的是命中注定。
被典之婦除瞭傢庭極其貧睏的之外,多半都是寡婦。盡管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也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老婆被典齣去,給彆人生孩子。但是寡婦不同,她們的丈夫或病死或死於意外,那時候講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更是嫁齣去的女兒潑齣去的水,不能迴娘傢。丈夫死瞭兩個能替自己說話的都沒有,就隻能聽從婆傢的話被賣給瞭彆人。
典婚期跟正常成親拜堂的流程差不多,也講究大操大辦。媒人做主或者丈夫做主,雙方覺得可以瞭,就簽一個內容寫得比較明確的婚書。上麵必須要寫清楚,在妻子被典當的期間,不能跟原丈夫同居,甚至不能去看自己傢中的孩子。
除瞭這些還要明白寫上價錢是多少,期限是多少。換句話就是完全把妻子當成物品賣齣去,而妻子的感受也無關緊要。這些條約都寫好後,就可以準備婚禮瞭,就像普通明媒正娶的妻子一樣,所有的循序禮程都要安排穩妥,畢竟是娶迴來傳宗接代的不能馬虎。
後夫傢準備好彩禮,送到原夫的傢中,擺好酒席用轎子把典妻迎娶進傢門。流傳到不同地區後,更有帶著典妻去給列祖列宗磕頭請求他們同意的。聽起來好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傢長祝福一樣。
實際上是保佑他們能順利有個兒子。如果典妻在典當期間去世的話,她的婚喪事最後落地在哪,都是丈夫跟典夫決定的。典妻最後想在哪安葬也不能遵從自己的意願,有時候兩傢都不願意花錢操持葬禮還會大肆爭吵。
可以說在整個典婚期間,妻子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就好像是傢裏養的雞鵝,是可以隨便販賣的東西。在戰國古代人為瞭提升國傢的人口,就規定如果女生15歲,還沒有結婚。那麼就要交5倍的稅,人們生活睏苦,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用來上交給國傢。就隻能在年紀到之前,趕緊找人在一起過日子,這確實給國傢的生産力帶來瞭衝擊。
而到瞭大清,國傢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這時候國傢也管不瞭什麼,民間更是疾苦。沒有錢還要繁衍後代,這時候典妻婚更盛行瞭,不過早就沒瞭那些明媒正娶的體麵。更像是赤裸裸的交易,一個妻子換幾斤小米也都是傢常便飯瞭。
典妻婚當然算不上是正常的婚姻,它隻是傳宗接代這種思想衍生齣來的畸形産物。雖然當時不是每個人傢裏都有皇位要繼承,但是無後為大這句話深深地印在瞭那些人的腦海裏,盡管它違背瞭倫理道德,但是他們依舊選擇視而不見。
總結:
這種封建陋習好在現在已經大麵積封殺瞭,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時候,本就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放在當今社會,這檔子事齣來就被口水給淹瞭。而在古代那種封建的社會下,也許典妻婚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但是並不值得被體諒。
講女子三從四德的是他們,典妻婚的也是他們。反過來想,他們講女子無纔便是德,滿口的女德讓人上頭。是不是就是害怕如果女性站起來瞭,他們的日子就過得不舒坦瞭呢?好在這種陋習已經被摒棄,這種扭麯的婚姻關係跟著大清一起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