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10:47:56 AM
在說到嶽飛之死時,有一個前提要講清楚。
嶽飛為什麼會死?因為趙構下旨處死。
那麼想要搞清楚嶽飛的死因,就必須站在趙構的角度,看看嶽飛究竟觸動瞭他的哪根神經。
要理清楚這一點,就得從趙構削兵權說起。
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兩宋基本就形成瞭一個傳統,那就是不允許武將坐大。
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趙匡胤本人生活在亂哄哄的五代十國,那是一個軍人當傢做主的年代。
成為皇帝之後,趙傢要是想坐穩皇帝,就必須警惕武將。
請注意,我並沒有說,趙匡胤的這種做法對或者不對,隻是說,趙匡胤這樣做,主要是為瞭鞏固趙傢江山。
正因為有趙匡胤開瞭先河,所以趙構在削奪瞭劉光世的兵權之後,立刻將目光轉嚮瞭張俊、韓世忠和嶽飛。
張浚(水字旁,非張俊)在削奪劉光世兵權的時候,鬧齣瞭淮西兵變,南宋顔麵盡失,所以在削奪張俊、韓世忠和嶽飛的時候,趙構必然會慎之又慎,絕不允許重蹈覆轍。
而在削奪劉光世兵權的時候,嶽飛辭職離開瞭中央,說要迴傢給母親守孝,趙構不允許,但嶽飛依然走瞭。
我在寫這一節的時候就說過,趙構對嶽飛的不信任,或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嶽飛第一次離開嶽傢軍之後,張浚派張宗元接管嶽傢軍,但差點鬧齣兵變,最後還是嶽傢軍的參謀長薛弼齣麵告誡眾人,要求大傢保持剋製,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害瞭嶽飛將軍。
“張侍郎來,由公之請,汝輩豈不聞乎?公解軍幾何時, 汝輩敗壞軍法如此,公聞之且不樂。今朝廷已遣敕使,強公起復,張侍郎非久留者。”
後世的讀者認為,嶽飛此舉就是真心要為母親守孝,鬍亂猜疑他的用意是不是過分瞭點?
但我前麵也說過,想瞭解嶽飛為什麼被殺,就得從趙構的角度來看,纔能真正明白,嶽飛到底觸動瞭趙構的哪條神經。
從趙構的角度來看就是:嶽飛之所以選擇離開,完全是賭氣,因為劉傢軍分配問題,我先答應給他,後來又反悔。而張宗元進入嶽傢軍之後,又差點鬧齣兵變,可見嶽傢軍並不一定真正信服中央,他們有成為嶽飛私軍的苗頭。
這個解讀未必完全準確,但大體上是不會有什麼錯的,因為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案件就很難繼續走下去。
淮西之戰結束之後,,趙構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東,改編韓傢軍。
收編韓傢軍的過程有驚無險,因為張俊和嶽飛抵達淮東之後,韓傢軍的高級將領居然率領軍隊、全副武裝地來迎接兩人。
張俊立刻發問,你們要乾嘛?韓傢軍將領則迴答,我們來接受檢閱。張俊說,全副武裝來見我,成何體統,都解除武裝再來。
癸未,張俊、嶽飛至楚州,俊居於城外,中軍統製王勝引甲軍而來。或告俊曰:“王勝有害樞使意。”俊亦懼,問之:“何故擐甲?”勝曰:“樞使來點軍,不敢不貫甲耳。”俊乃命卸甲,然後見之。
經過這場小風波之後,韓傢軍接受瞭改編。
張傢軍的改編則更簡單一些,因為張俊主動找到趙構,願意接受改編。張俊與趙構的淵源非常深,他很希望通過這個機會,成為南宋的首席軍事主管,因為趙構此前提點過,問張俊是願意當郭子儀還是李光弼,可都在一念之間啊。
時俊與秦檜意閤,故力贊議和,且覺朝廷欲罷兵權,即首解所統兵。帝從其請,復召範同入對,命林待聘草詔書奬諭,略曰:“李、郭在唐俱稱名將,有大功於王室;然光弼負不釋位之釁,陷於嫌隙;而子儀聞命就道,以勛名福祿自終。是則功臣去就趨捨之際,是非利害之端,豈不較然著明?”意蓋有所指也。
這意思就是說,隻要你張俊聽話,那你就是我的郭子儀,大功臣;你張俊要是不聽話,那你就是李光弼第二,等死吧。
張俊得到這個暗示之後,立刻選擇瞭無條件配閤。
韓傢軍和張傢軍都改編完瞭,接下來自然要改編嶽傢軍瞭。
但還是我們先前說的,趙構對嶽飛已經有瞭一點不信任的感覺,所以他並沒有簡單粗暴地派人,而是搞起瞭輿論攻勢。
最初,有言官齣麵彈劾嶽飛,趙構沒錶態,隻是把相關奏章的副本交給瞭嶽飛。
右諫議大夫萬俟�c既劾飛罪,未報。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復交疏論之,�c章四上,又錄其副示之。
按照官場規矩,皇帝這樣做,基本可以理解為,希望嶽飛主動辭職,嶽傢軍接受改編,大傢都有個體麵,等將來宋金再度開戰,趙構或許還會再度啓用他。
想當初,張浚(水字旁,非張俊)從西北迴到中央政府之後,也是受到言官彈劾,然後他立刻主動辭職,後來宋金開戰之時,趙構又啓用瞭他。
除瞭張浚之外,劉光世也是如此,受到彈劾之後辭職,後來老老實實地當著吉祥物,也得瞭善終。
所以我認為,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趙構根本就不打算殺嶽飛。嶽飛讀懂瞭趙構的意思,所以立刻主動辭職,趙構讓他光榮退休瞭。
退休之後,嶽飛並沒有在中央政府待著,反而跑到瞭廬山,準備繼續給母親守孝。
嶽飛要是不提這事兒還好,一提就惹齣麻煩瞭。
嶽飛第一次離開嶽傢軍的時候,給趙構的理由就是自己要為母親守孝,趙構不同意,但嶽飛還是走瞭。
從這時候起,趙構心裏就埋下瞭一根刺,他覺得嶽飛就是在敷衍自己,故意說自己要守孝。
現在,嶽飛又說自己要守孝,而且未經同意直接走人,敏感的趙構立刻想到:嶽飛上一次對我不滿,所以用守孝來搪塞,現在又說守孝,是不是又對我不滿瞭?
我沒法對趙構使用讀心術,但是從嶽飛第一次守孝且趙構並未同意來判斷,這個解讀還是閤理的。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嶽飛隻是想守孝,或者說,趙構哪怕明知道嶽飛可能對自己不滿,應該也不會殺他的。
畢竟,你都奪瞭嶽飛的軍權,他現在毫無威脅,發發牢騷又怎麼瞭?
但此時突然有小道消息傳來,說嶽飛守孝的地方是廬山,那地方離嶽傢軍太近瞭,最近嶽傢軍正在組織陰謀活動,準備接迴嶽飛。
這樣一來,問題就復雜瞭。
就在這個時候,嶽傢軍中的一位將領主動檢舉,稱嶽傢軍的三號人物張憲圖謀不軌,試圖迫使中央政府讓嶽飛重新迴到嶽傢軍。
九月,癸卯,鄂州前軍副都統製王俊,詣都統製王貴,誣告副都統製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先是秦檜欲害憲以及嶽飛,乃言憲有異圖,佯稱金人侵略上流,冀朝廷還嶽飛復掌兵,而己為之副。
這封檢舉信,很快放到瞭嶽傢軍二號人物王貴的案前時。
寫到這裏順便說一句,王貴是嶽傢軍中毫無爭議的二號人物,他的排名一直在張憲前麵。隻是因為王貴在後世的形象極差,所以人們容易忽視他在嶽傢軍中的地位。
“朕嘗聞卿奏,稱王貴、張憲、徐慶數立戰效,深可倚辦。方今正賴將佐竭力奮死,助卿報國,以濟事功,理宜先有以旌賞之。”
“將本軍人馬,權暫令統製官王貴、張憲主管。”
收到檢舉信之後,王貴所麵臨的問題是,應該如何處理此事。
能壓下去嗎?不行。因為這是涉及謀反的大案,而王貴又是嶽傢軍的二號人物,一不小心就要吃掛落。
大傢想想,外界風傳嶽傢軍要接迴嶽飛圖謀不軌,而王貴身為嶽傢軍的二號人物,居然把這件事給壓下去瞭,讓趙構知道,這是什麼性質的事?哪怕嶽傢軍不想反,恐怕也不得不反瞭。
所以王貴做齣瞭較為閤理的舉動:他一邊將檢舉信交給樞密使張俊,一邊把傳聞中搞事的主角張憲抓瞭起來,同時被抓的,還有嶽飛的兒子嶽雲。
俊道:嚮日範將軍(按指範瓊)被罪,朝廷賜死,俊與範將軍從微相隨,俊元是雄威副都頭,轉至正使,皆是範將軍兼係右軍統製、同提舉一行事務。心懷忠義,到今朝廷何曾賜罪?
到瞭此時,嶽飛就已經很危險瞭,但對於應該如何處理嶽飛這個問題,南宋內部還有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就算張憲、嶽雲試圖讓嶽飛重迴嶽傢軍,但那或許也隻是他們兩人的私自行動,嶽飛早就不迴軍區上班瞭,他未必知道這件事。如果找不到確鑿的證據,證明嶽飛確實參與其中,那我們就不能殺他。
話說到這一步,那麼接下來就該查找嶽飛及其“黨羽”的罪證瞭。經過一段時間的審理之後,張俊認為,張憲、嶽雲死有餘辜(有屈打成招的嫌疑),但嶽飛卻似乎沒有死罪。
之所以說“似乎”,是因為在審理過程中,張俊得到瞭嶽飛的一些罪證,但這些罪證並無明確的指嚮性。
比如說,張憲招認,嶽飛曾自比趙匡胤,因為嶽飛說過一句話,說自己三十歲就當瞭節度使,翻開我朝曆史,好像也就我朝太祖三十歲就當瞭節度使。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嶽飛很像太祖。
這話犯死罪瞭嗎?從律條的角度來說,肯定沒有。但如果上綱上綫,說嶽飛自比趙匡胤,也想當開國太祖,似乎也不是不行。
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解讀,說嶽飛自比趙匡胤,是感慨自己深受皇恩,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待遇,所以準備以死報國。這樣解讀,好像也沒問題啊。
還比如,嶽飛曾對董先說,我隨便派兩個將領,都比韓傢軍、張傢軍強。
既又謂先臣指張憲而曰,似張傢人,張太尉爾將一萬人去踐踏瞭。指董先而曰,似韓傢人,董太尉不消得一萬人去踐踏瞭。
所以,張俊所得到的關於嶽飛的罪證,都是這種類型,具體是不是死罪,要看你怎麼解讀,並無統一標準。
在我看來,一個人說話,總會有特定的語境,這種單獨挑一句齣來批判,屬實是無理取鬧。
可是我怎麼看不重要,我又決定不瞭嶽飛的生死,重要的是,趙構會怎麼看。
從提交的材料來看,嶽飛大概率是無罪的,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這一點趙構肯定是清楚的,沒有任何被秦檜濛蔽的可能。
大傢要知道,趙構雖然性格軟弱瞭點,但權謀可是很強的,開南宋一百餘年基業的人,或許可能是軟蛋,但絕不可能是廢物。
雖然很清楚嶽飛大概率無罪,但趙構依然判瞭他死刑。
趙構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嶽飛兩次守孝,觸動瞭他敏感的神經,覺得嶽飛不聽話瞭。再加上當時宋金已經準備和談,所以殺不殺嶽飛似乎無關大局,所以他痛下殺手。
但有一點要說明,殺嶽飛的罪魁禍首有且隻有一個,那就是趙構。
秦檜在嶽飛一案中扮演的角色,和張俊等人沒什麼區彆,隻能算是幫凶。坊間傳言什麼“秦檜背著趙構處置嶽飛”和“秦檜是害死嶽飛主謀”的說法,並不可信。
處置嶽飛的旨意下達之後,韓世忠質問秦檜,你有什麼證據,證明嶽飛謀反呢?秦檜說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總歸是“莫須有”的。韓世忠很憤怒,認為“莫須有”這三字不足以服眾。
實際上,秦檜和韓世忠都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
“莫須有”這個詞雖然說得很含糊,但傳遞齣來的意思卻非常清楚:一個臣子,惹來瞭皇帝的猜忌,那麼他就該死。至於他有沒有具體的罪過,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沒有人是完全無黑點的,如果皇帝真想殺嶽飛,哪怕逮著他睡覺打呼嚕的缺點,也可以動手殺人。
秦檜這就是告訴韓世忠,皇帝要嶽飛死,那麼他就得死,你追問什麼證據,有意義嗎?
後世也有不少人分析,說那些罪證根本就打不倒嶽飛,這其實是沒有領會到“莫須有”的意思。
韓世忠站齣來問這番話也是必須的,哪怕他明知道答案,也得問齣這個問題,這是對嶽飛的報答。
當初張俊和嶽飛齣馬,收編韓傢軍的時候,韓傢軍錶現齣瞭抗拒的意思。張俊就跟嶽飛說,乾脆藉著這個事情,把韓世忠給收拾瞭,結果嶽飛反對。
這就相當於,嶽飛對韓世忠有救命之恩,要是當初韓世忠因此被殺,嶽飛肯定就不會齣事,因為趙構即便要削奪軍權,也不可能直接殺死兩個大將。
用來儆猴的雞,殺一隻已經足夠瞭。
以上,就是嶽飛被殺的全過程,我自認為已經足夠客觀瞭。
趙構疑心嶽飛,所以動手殺人,我認為反應有些過激。
因為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彆說嶽飛不想謀反,就算他真想謀反,也不可能對南宋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因為在劉、張、韓三大軍區被南宋中央政府掌控之後,單憑嶽傢軍,根本翻不起大浪,趙構完全不需要擔心,以嶽飛的高智商,也乾不齣這種離奇的事。
然而就算如此,敏感多疑的趙構還是選擇瞭痛下殺手。
從皇權的角度,我們自然無法苛責趙構什麼,畢竟人傢是大權在握的皇帝,殺一個手下的臣子有什麼問題呢?沒有。
但後世讀者可不是皇帝,所以大傢戲稱趙構為“完顔構”或“完顔九妹”,倒也算是為嶽飛齣瞭一口惡氣。
你趙構建立南宋確實有功,削奪軍權穩定江山也確實有權謀手段,但你殺嶽飛就是讓我們不爽,所以給你起個外號,有什麼問題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