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8:12:10 AM
一篇篇普通人的墓誌銘裏,是一個個生命的脈絡,從中我們得以一窺時代的風貌, 並且更直觀、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 。
墓誌是什麼?
墓誌指的是記載瞭誌主的姓名、生平和卒葬等信息,埋設於墓中,且具有一定形製的誌石或誌磚。
“墓誌”一詞最早的用例是刻於漢和帝永元四年(92)的刑徒磚誌。 作為實物的墓誌起源於東漢中後期,刻於元嘉元年(151)的《繆宇墓誌》可以看作墓誌起源的標誌。 墓誌雖然起源於東漢中後期,但當時並不多見,真正大量齣現是在魏晉時期。
東漢延平元年(106)的馬薑墓誌,很可能是至今發現的入土墓誌中年代最早的一篇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混戰,民不聊生。一方麵,立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麵,盜墓風氣盛行,立碑會有招來盜墓賊的風險,因而立碑稱頌的風氣有所收斂。民生凋敝也引起瞭統治者的重視,他們下令 禁止厚葬,嚴禁立碑 。
禁碑的風氣始於曹操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曹操“以天下凋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整個曹魏統治期間內,碑禁都很嚴厲。西晉時期同樣有禁碑令。 在這樣的情況下,隱蔽性較高的墓誌成為瞭替代品。
墓誌銘作為一種文體,在其發展過程中藉鑒瞭正史人物傳記的基本成分 ,包括詳細的人品操行、傢庭生活、地方世態以及社會文化風俗,可以讓讀者瞭解誌主所處時代的(尤其是上層社會的)特徵。
徐德潤墓誌及頂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傳統的墓誌由“序”和“銘”兩部分組成。 “序” 記述誌主的基本信息和生平,行文長短不一,有幾百字的,也有幾韆字的。而 “銘” 則比“序”短得多,它用詩句概括再現“序”的內容,輔之以錶達悼亡和思念的典故。
墓誌銘有助於我們瞭解正史、地方誌中少有記載的各色人物。 例如沒有貞潔烈婦頭銜的女性,沒有仕宦記錄的男性等。 這些人是時代的大多數,卻不是史書的主體。
這些人有著怎樣的故事?古人又如何看待生死?
製度、觀念和重大事件是還原曆史的最基本條件,但隻有當我們聚焦個體人物的遭遇和故事時,曆史纔變得鮮活起來。
――《追懷生命:中國曆史上的墓誌銘》
“死生聚散,特世態耳”
《曹因墓誌》很可能是現存最早的女性撰寫的墓誌。誌主曹因齣生於官宦人傢,祖父和父親都在唐高祖朝擔任官職,但曹因本人三次參加科舉皆未及第,英年早逝。妻子周氏撰寫瞭墓誌:
君姓曹名因,字鄙夫,世��番陽人,祖、父皆仕於唐高祖之朝。惟公三舉不第,居傢以禮義自守。及卒於長安之道,朝廷公卿,鄉鄰耆舊,無不太息。惟予獨不然,謂其母曰:傢有南畝,足以養其親;室有遺文,足以訓其子。肖形天地間,範圍陰陽內,死生聚散,特世態耳。何憂喜之有哉!
予姓周氏,公之妻室也,歸公八載,恩義有奪,故贈之銘曰:
其生也天,其死也天,苟達此理,哀復何言!
――《曹因墓誌》
沒有想象中的絕望無助,周氏認為傢有田地,足以奉養雙親,室有遺文,足以訓育孩子。而 “肖形天地間,範圍陰陽內,死生聚散,特世態耳。何憂喜之有哉!” 一句更是睿智達觀, 生死聚散,本是自然和人世的規律,又何必執於憂喜 。這與道傢思想十分相似。
莊子在妻子去世後曾說過: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鞦鼕夏四時行也。” 意思是人的生死是由於氣的聚散,從無到有,又歸於無,就像四季的變化,再自然不過。
這篇墓誌也從側麵印證瞭唐代上層社會女性受教育程度很高。一些唐代女性墓誌也經常提到誌主幼年時期諳熟女訓、聰慧好學。
“始吾常疑神滅不滅之論,逮今信矣”
權德輿是中唐時期(約780―827)的政治傢、詩人,位列宰輔。他也是少數幾個文集中收錄女性與幼子墓誌銘的文人之一。權德輿的女兒和孫子都在815年的鼕天早逝或早夭,前後僅相差一個月。他分彆為亡女和殤孫撰寫瞭墓誌銘。
在《殤孫進馬墓誌》中他首先誇贊自己的孫子聰敏好學,謙遜知禮,言行有度:
爾幼有敏智,孝順敬遜,承大父母、父母之教,無違旨,讀《孝經》《論語》《尚書》,尤好筆劄,不離硯席。凡舉措語言,循理諭義,齣常童遠甚。
――《殤孫進馬墓誌》
但世事無常,不久孫兒染疾,“方肄《小戴禮》,業未竟而感疾”。
孫兒病中的作為令權德輿內心大為震動,“大病之際,上辭尊長,下訣幼弟妹,恬然不亂。且謂其傅婢曰:‘空中佛事,儼然在目。’促焚香,移吾枕西嚮,閤掌而絕”。在病情危急之際,他能平靜從容地同傢人告彆。佛事在目,催促焚香,麵嚮西方閤掌祈願也體現瞭這個少年佛性的一麵。
這些對權德輿産生瞭不小的影響,他直言: “始吾常疑神滅不滅之論,逮今信矣。” 這裏的 神滅不滅之論 起先盛行於南北朝,指的是 人的形體死亡之後,精神消失還是繼續存在的爭論 。後來佛教傳入,又與佛教教義相融閤,發展成往生輪迴之說。
麵對愛孫的死亡和信仰,權德輿開始相信人的靈魂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毀滅,而是會在極樂淨土中永生,這也給瞭他一些安慰。
總體上,整篇行文對哀傷的錶達都十分剋製,卻有一處細節透露齣垂暮祖父真實的內心活動:“以爾已仕,且有成人之誌,吾欲勿殤,知禮者曰不可,而不敢逾也。”權德輿認為孫子有成年人的誌嚮,不想在他的墓誌上加“殤”這個字,但礙於禮法卻不得不加。這個小執念將疼愛、痛惜、無奈的情感又加深瞭一層。
“百世而下,知為同産”
《方氏姊墓誌銘》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傢錢澄之為亡姊所撰寫。錢澄之以簡單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姐姐的形象,兩人的相處細節流露齣濃厚的姐弟情。 相較以歌頌贊揚為主的墓誌,這一篇更像是被迴憶填充的祭文,格外真實、親切。
亡姐錢還是錢澄之的母親所生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再加上錢傢曾有一位女兒早殤,而這位三姐姐在此後不久齣生,仿佛是上天眷顧安排的轉世,因此得名“錢還”。父母對這位女兒寵愛有加,尤其是母親,早年一直補貼她在夫傢的生活。然而, 母親和丈夫去世後,錢澄之的姐姐不得不親自操持傢事活,過得很辛苦。 從一開始的 “予往時不省,世間服用飲食一切至瑣屑之物,需錢買也”, 到 “姊年纔五十餘,發末全白,衰羸焦勞,酷似母老時,而憔悴過之”, 對比十分強烈。
不過錢澄之的姐姐很快適應瞭這樣的生活 ,雖然傢中拮據,還是為幾個兒子順利完婚。即便兒媳不像她當年對待自己的婆婆那樣孝順,還是一直隱忍瞭下來。
錢澄之和姐姐約定好在她70大壽的時候將她接來傢裏,攜兒孫為她祝壽。誰知因傢裏突發意外,姐姐病情加劇, 未履70之約便與世長辭 。
錢澄之想起幼時多病,姐姐抱著他哭泣,晝夜不離;想起姐姐用自己少時讀書的事例激勵外甥好好讀書,不禁悲從中來。姐弟二人終究陰陽相隔。
“姊長予十二歲,予幼時多病,姊輒抱持而哭,晝夜不去諸懷。”
“每以諸子讀書不能承父誌��恨,嘗指予以語諸子曰:‘予往見舅氏讀書,日暮,吾母量給膏火,嘗夜半膏盡,叩門求益,母察有勤讀者,益之,且餉以粥,嬉坐者則否。吾老矣,今猶夜績,吾門內書聲絕響久矣。’”
――《方氏姊墓誌銘》
他在銘文的結尾寫道: “百世而下,知為同産。” 意思是 百世之後的子孫也要記得,自己曾有這樣一個一母同胞的姐姐 。
這大約在先前所述的道傢和佛教之外提供瞭另一種更為樸素的生死觀, 逝者已矣,唯願生者永誌不忘。
不論是“死生聚散,特世態耳”,還是“始吾常疑神滅不滅之論,逮今信矣”,抑或是“百世而下,知為同産”,都是古人麵對生命逝去生發齣的真實感受。生命存在過的痕跡和生命逝去後的空無本就相互交織,我們越是被曾經鮮活的生命所打動,就越是會為它們的消逝而慨嘆。
“死生亦大矣” ,生死是人生大事,從古到今,蕓蕓眾生都難免為其所惑,和答案相比,更重要的大概是珍惜每一次真實的生命體驗,在追問和思索中不斷嚮前。
參考文獻:
[1]孟國棟.墓誌的起源與墓誌文體的成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05):138-149.
[2]王朝源.論權德輿的碑誌散文[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88-91.
[3]楊年豐. 錢澄之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
[4][美]伊沛霞、姚平、張聰.追懷生命:中國曆史上的墓誌銘[M].上海古籍齣版社,2021.
轉載自“孔夫子舊書網”,內容有修訂。
央視《讀書》欄目預告
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將於 2022年4月5日14:37 ,在 CCTV10 推齣“人世間 追懷生命”的專題讀書活動,推薦書目正是我社的《追懷生命:中國曆史上的墓誌銘》。
2021年年初,我社齣版瞭一本墓誌銘研究著作――《追懷生命:中國曆史上的墓誌銘》。這本書由全美曆史學會終身成就奬獲得者 伊沛霞教授 領銜編著,用30篇墓誌銘,22個話題, 聚焦大曆史下的人物命運,從另一個角度看帝製時代的中國曆史 。
《追懷生命:中國曆史上的墓誌銘》
伊沛霞、姚平、張聰 主編
上海古籍齣版社
2021年1月第1版
2021年6月第3次印刷
249頁,定價 58元
數以萬計的墓誌銘,或雲喪葬傳記,從帝製時代留存至今。它們被刻在石頭上、安放在墓穴中,錶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墓誌銘的內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跡和模範言行上,因涵蓋瞭詳細的人品操行、傢庭生活、地方世態及社會文化風俗,它們或多或少地摺射齣墓主所生活時代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此外,還讓人們有機會瞥見那些在正史和地方誌中少有記載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跡的男子。
4月5日,讓我們鎖定CCTV10《讀書》欄目,一起追古思今,緬懷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