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勁敵對壘,屢次摧海都鋒芒,盡管中間幾次瀕臨險境,由於他披堅陷陣,最後依舊威震遐荒,可謂是天潢傑齣、天授雄武(魏源《元史新編》)。
現代也有很多人認為,武宗以武立國,多次擊敗海都,緻使海都在被追擊中傷重不治身亡,武宗也因為打敗海都的功勞最後當瞭皇帝。
看到這樣的言論,猴格錶示有話要說,即便《元史武宗本紀》把武宗的戰績吹爆瞭,但也沒敢直接吹海都是在武宗追擊下傷重身亡的,實在搞不明白,怎麼現在這麼多宣揚海都是武宗打敗的言論?
海山擊敗緻死的嗎?武宗海山真的是天授雄武、武德蓋世?來,和猴格一起通過史料分析,扒一扒武宗海山的戰績。
鐵穆耳的嫡親侄子,是大元朝真金後裔中的嫡枝老大。
闊闊齣(忽胖的庶子、即成宗庶叔、海山叔祖)犯瞭瀆職罪,所以海山前往漠北去取代闊闊齣。
那木罕派往漠北戍守,並成為戍守漠北諸王名義上的首領。
忽必烈後來雖然設置和林宣慰司,但仍然聽命於鎮邊親王的指令,至元中後期,齣鎮漠北的就是那木罕,闊闊齣一直隨從那木罕在漠北戍守。
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派24歲的嫡長孫甘麻剌齣鎮漠北,從那時候起,漠北就被分為東西兩個戰區,東部和林戰區和西部稱海戰區,當時是甘麻剌戍守稱海,那木罕戍守和林,漠北最高指揮官自然是和林戰區的那木罕。
成宗繼位後,戍守漠北東部戰區的就是大哥晉王甘麻剌,而戍守西部戰區稱海的就是叔父寜遠王闊闊齣,名義上也要受晉王節製。
床兀兒、囊加歹等人都受到成宗嚴厲的斥責,因此纔派侄子海山前往稱海取代闊闊齣。
阿難答也在同一年率部前往漠北參與防禦海都之戰。
因為海山沒有王封王印,也沒有資曆威望,為瞭提高海山的地位,成宗還在大德四年(1300)把真金的皇太子信寶臨時賜給海山,就在賜寶當年,20歲的海山,和66歲的海都在闊彆列之地第一次交手。
海山與海都在闊彆列之戰中到底誰勝誰負呢?史書記載各有不同,先列一下吹爆海山武德的《元史武宗本紀》:
成宗大德三年,以寜遠王闊闊齣總兵北邊,怠於備禦,命帝即軍中代之。四年八月,與海都軍戰於闊彆列之地,敗之。十二月,軍至按台山,乃蠻帶部落降。
如果單看《元史武宗本紀》,就會認為闊彆列之戰是海山軍大敗海都,還乘勝西進到阿爾泰山,但實際情況呢?
也兒吉尼錶現的還很勇猛。
但是,隨後就發生海都軍夜襲海山軍輜重的事情,至於也兒吉尼率百騎追擊海都軍,也不過是給自己挽尊而已,因為海山軍在失去輜重後,全軍後勤供應齣現問題,不得不潰走杭海嶺,與伯父晉王的大軍會閤,並接受晉王的軍糧供應。
齣伯(察閤台之子拜答裏之子阿魯忽之子)的大軍籌集軍糧的過程。
現存的六件文書可以證明,大德四年,總領甘肅兵權的諸王齣伯奉命,率軍就近藉助專備軍情急務的納憐道至亦集乃路,然後入川抵達漠北,迎擊老對頭海都。
斡魯思的戰事,把海都軍攔截在阿爾泰山之外。
四年鞦,叛王禿麥、斡魯思等犯邊,床兀兒迎敵於闊客之地。及其未陣,直前搏之,敵不敢支,追之,逾金山乃還。(元史床兀兒傳)
另外據《淇陽忠武王碑》記載,闊彆列之戰海山失利,成宗取消他的指揮權,讓他歸屬晉王甘麻剌統領,鑒於對大哥晉王的猜忌,成宗另外派重臣月赤察兒協助大哥駐守在阿爾泰山。
朝議北師少怠,紀律或失,命王(即月赤察兒)亞晉王以督之。(國朝名臣事略捲三之二《淇陽忠武王碑》)
綜閤一下史料分析,闊彆列之戰的真相就很清楚瞭:
海山與海都在闊彆列交戰不分勝負,隨即海山被海都夜襲,輜重盡失,潰走杭海嶺,與晉王甘麻剌會閤接受軍糧供應,甘麻剌則和急行軍趕到的諸王齣伯軍、以及床兀兒的戍軍,把海都大軍攔截在阿爾泰山之外,海山因戰事失利,被叔叔取消瞭稱海戰區的指揮權,但猜忌甘麻剌的成宗,又迅速指派月赤察兒前往漠北,協助並牽製晉王。
再通過海都在次年就捲土重來可知,闊彆列之戰並沒有讓他傷筋動骨需要養精蓄銳,所以,闊彆列之戰不但不是海山的戰績,甚至也不算是元軍的功績,隻能算是保衛阿爾泰山戰綫(金山、按台山)的勝利,畢竟隻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守住大門不讓敵人進來。
進入大德五年後(1301),隨著海都的大舉來犯,元軍與之又發生瞭兩次大戰,即八月初一的帖堅古山之戰,與兩日後的閤剌閤塔山之戰,和闊彆列之戰一樣,《元史武宗本紀》仍然把這兩場戰役的功勞都扣到武宗海山頭上。
五年八月朔,與海都戰於迭怯裏古之地,海都軍潰。越二日,海都悉閤其眾以來,大戰於閤剌閤塔之地,師失利,親齣陣力戰,大敗之,盡獲其輜重,悉援諸王、駙馬眾軍以齣。明日復戰,軍少卻,海都乘之,帝揮軍力戰,突齣敵陣後,全軍而還。海都不得誌去,鏇亦死。(元史武宗本紀)
如果單從本紀記載看,海山不但在帖堅古山之戰擊潰海都軍,又在閤剌閤塔山之戰,親齣陣力戰擊敗海都,並奪取海都輜重,但在本紀後半部分,海山揮軍力戰突齣敵人陣後,全軍而還,就有點不可言說瞭。
因為這幾句記載顯然不是海山衝到海都軍後大展雄威的廝殺,而是他被海都軍包瞭餃子,通過奮力拼殺纔殺齣重圍全軍而還。至於後一句“海都不得誌去”,不過是春鞦筆法為武宗海山掩飾而已。
而《元史囊加歹傳》中的記載,則可以佐證海山被圍之事,在帖堅古山之戰的第二天,即《史集》記載的閤兒巴·塔黑地方,海山被海都軍圍睏,是囊加歹力戰為海山開道突圍,突齣重圍後,麵對緊追不放的海都軍,又是囊加歹殿後迎戰,並因為此戰受創過重,在戰事結束後返京。
武宗在潛邸,囊加歹嘗從北徵,與海都戰於帖堅古。明日又戰,海都圍之山上,囊加歹力戰決圍而齣,與大軍會。武宗還師,囊加歹殿,海都遮道不得過,囊加歹選勇敢韆人直前衝之,海都披靡,國兵乃由旭哥耳溫、稱海與晉王軍閤。是役也,囊加歹戰為多,以疾而歸。(元史囊加歹傳)
再從《史集》、《句容郡王世績碑》、《元史床兀兒傳》記載可知,帖堅古山之戰,是由甘麻剌為總指揮並參戰、床兀兒衝鋒陷陣的戰事,在此戰中,元軍擊敗瞭孤軍作戰的海都。
此時月赤察兒大概還沒有抵達漠北戰場,而武宗海山隻能說他參戰,但在戰場上並沒有齣彩的錶現,甚至在次日的戰事中被海都軍圍睏,在囊加歹的力戰下纔得救。
帖堅古山之戰後兩日,都哇應約前來,海都的軍威大振,元軍一方的月赤察兒也趕到戰場,兩軍隨即在閤剌閤塔山之地進行激戰。
通過《淇陽忠武王碑》、《元史床兀兒傳》、《元史阿失傳》、《元史玉哇失傳》、以及《乞台普濟神道碑》可知:
在閤剌閤塔山之戰中,月赤察兒、床兀兒、阿失、玉哇失、乞台普濟之子也兒吉尼等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阿失甚至射中都哇的膝蓋,但他們的“左右奮擊”,並不能證明元軍就是閤剌閤塔山之戰最後的勝利者。
由於元軍分彆由甘麻剌和月赤察兒擔任指揮官,而晉王甘麻剌又是元成宗的猜忌對象,雖然元軍驍勇,但依舊因為號令不一、以及沒有堅固設防之地,被海都、都哇聯軍暴打潰退,以至於甘麻剌不得不下令大後方的和林宣慰司放棄和林。
伊爾汗國人捨剌甫丁·奧都剌的《瓦撒夫史》甚至說此戰是海都大勝,鹵獲甚多的海都意滿還國。
而佐證《瓦撒夫史》海都大勝之說的,還有漢文史料《郭明德神道碑》,郭明德在戰後被任命為和林宣慰司副使時,上書安邊策時就曾論述閤剌閤塔山之戰,直接點明元軍失利的原因就是號令不一,纔導緻潰敗。
《元史成宗本紀》也記載,成宗曾貶謫沒有聽從晉王甘麻剌和諸王藥木忽兒之命潰退的軍人,因受傷和奉晉王之命撤退的軍人則免於處罰。
所以,綜閤史料可知,大德五年的兩場大戰中,帖堅古山之戰由甘麻剌獨立指揮戰鬥,在麾下床兀兒諸將的奮戰下,連續兩次大戰;在閤剌閤塔山之戰中,雖然元軍錶現優異,但還是被海都、都哇聯軍擊敗,潰退韆裏,因海都年老有病不得不退軍,元軍纔重新收迴和林。
元武宗海山在對戰海都的三次知名戰事中,並沒有齣彩之處,《元史武宗本紀》把擊敗海都的功勞都算到他的頭上,不過是封建文人為皇帝歌功頌德的把戲而已,就像宋太祖趙匡胤被吹成高平之戰的首功是一個理。
何況,即便後來海都病死、都哇求和,被元軍視為己方的勝利,要把功勞算到最高指揮官頭上,可當時元軍的最高指揮官也不是海山,而是他大伯晉王甘麻剌,功勞怎麼也算不到武宗海山頭上吧?
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地位也是最高的一等親王,但年齡太小瞭可以直接忽略。
再通過後來都哇遣使嚮阿難答求和看,此時總領漠北諸王的,就是安西王阿難答而不是海山。
察八兒,正式臣服元朝,標誌著持續瞭近四十年的西北之亂平息,元成宗終於重振宗主國的地位,不但興高采烈的去太廟嚮先人告喜,還論功行賞。
皇侄海山被封為懷寜王,賜二等金印,並置王傅官,割瑞州戶六萬五韆隸之,當然,之前被賜的皇太子寶也被收迴瞭。
也速不乾(闊端之子麯列魯之子彆帖木兒之子)等等都各有賞賜錢鈔不等。
由於海都已死,都哇臣服,安西王阿難答就奉命率部歸藩河西之地,而此時留守漠北年齡最大的就是懷寜王海山,他在此時,纔在月赤察兒的協助下,開始真正的總領漠北諸軍。
斡羅思(海都之子),開啓戰端,毫無防備的斡羅思僅帶著十來個親信逃脫。
這就是《元史武宗本紀》記載的收獲眾多的金山(阿爾泰山、按台山)之戰,雖然《完者都史》記載說海山襲擊斡羅思是有都哇引誘的原因,但實際上,也是元朝徹底和窩闊台汗國撕破臉,公開瞭與察閤台汗國閤作蠶食他們的醜惡嘴臉。
漢文史料《淇陽忠武王碑》中,就毫不掩飾地點明金山之戰是武宗海山帥師、不顧正與窩闊台汗國處於和議狀態,卻齣其不意襲擊斡羅思軍的真相。
明裏帖木兒(即滅裏帖木兒,阿裏不哥之子)謊稱都哇來犯,察八兒就把斡耳朵托付給明裏帖木兒,自己率領二十萬大軍去迎戰都哇。
明裏帖木兒執掌察八兒的斡耳朵後,對窩闊台係屬僚是大肆殺掠,引起部下不滿,眾叛親離的明裏帖木兒就帶著親信十來人嚮海山投降,察八兒的斡耳朵陷入混亂,他的妃子也被迫投降海山。
察八兒前有都哇,後有海山,陷入兩麵夾擊之中,斡耳朵也被明裏帖木兒禍禍,軍心已經大沮,屬下的大臣和異密們紛紛逃散,潰不成軍的察八兒隻能率領一百多騎兵齣逃,在窮途末路之下投降都哇。
陽吉察兒,窩闊台汗國已經淪為察閤台汗國的附庸,此時海山就在阿爾泰山駐鼕,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初八,元成宗駕崩,得到消息的海山就迅速率軍南下奪位。
《元史武宗本紀》中海山最後一條戰功,“降王禿麯滅復叛”事件,則並不是海山擊敗的,而是留在漠北的月赤察兒擊敗的。
禿麯滅(即禿苦滅,海都之子)之叛是在都哇死後的至大元年(1308),而都哇死於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海山則在大德十一年五月二十一在上都繼位,還怎麼在半年後去擊敗反叛的窩闊台汗國諸王禿麯滅?
至大元年,王遣使奏曰:「諸王禿苦滅本懷攜貳,而察八兒遊兵近境,叛黨素無悛心,倘閤謀緻死,則垂成之功顧為國患。臣以為,昔者篤娃先眾請和,雖死,宜遣使安撫其子款徹,使不我異。又諸部既已歸明,我之牧地不足,宜處諸降人於金山之陽,吾軍屯田金山之北,軍食既饒,又成重戍,就彼有謀,吾已搗其腹心矣。」(國朝名臣事略捲三之二《淇陽忠武王碑》)
所以勒,《元史武宗本紀》中記載的武宗在海都死後西北平靜所建立的三次戰功:金山戰役、也裏的失戰役、擊敗禿麯滅戰役,隻有金山戰役有過夜襲戰,也裏的失戰役則隻是虎視眈眈在一邊撿漏,擊敗禿麯滅戰役則和海山沒關係,那是人傢月赤察兒的戰功。
在曆史上,把功勞歸屬給皇帝,也算是國人的慣例,甚至不惜張冠李戴,所以,好多帝王的軍功都能擠齣不少水分,元武宗自然也不例外,不分析不知道,他的軍功居然如此浮誇。
至大二年(1309)正月十七,皇太子壽山率領中外文武百僚為武宗海山恭上尊號: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上尊號的冊文是大文人姚燧寫的,老姚在冊文中,把西北邊境的安寜,完全歸功於他傢陛下武宗海山,把海山誇得天上有地上無,不但把帖堅古山、閤剌閤塔山會戰的勝利歸功給海山,還把察八兒之敗的功勞也扣到海山頭上。
老姚誇海山沒有及冠就奉命撫軍漠北,誇他奬勵諸軍、修明法製,誇他身先士卒、霆馳電擊,誇他奇襲敵軍,降口百萬,誇他平四十年未靖之梗,成兩祖宗未究之誌。
這誇贊猶如江水滔滔連綿不絕,真是讀得讓人肉麻、起雞皮疙瘩,顯然,姚燧的話實在是太過譽瞭,彆說帖堅古山、閤剌閤塔山戰役不是海山的功勞,就連察八兒的敗亡,也不是憑海山的武功實現的,而是因為都哇和察八兒的聯盟破裂,明裏帖木兒的釜底抽薪所緻。
但身為臣子的,愣是把軍功都攬到他傢武宗皇帝身上,所以,纔成就瞭《元史武宗本紀》上海山那些輝煌的戰績。
當然,隨著元朝嫡係中的皇三代們逐漸謝世,身為皇四代的海山,在當時就是嫡枝最強大的宗王,無人能與他爭鋒,這也是真金的嫡孫也太少瞭,隻有海山、壽山和也孫鐵木兒哥仨。
所以,身為真金係最年長的嫡係、在漠北統軍的海山,盡管戰功浮誇,但在其他皇N代的襯托下,依舊稱得上是拽炸天的霸總人設。
何況他長期在軍中,也和當時的沙場老將,像床兀兒、月赤察兒、囊加歹等等,都建立深厚的戰友情誼,而在元末政壇叱吒風雲的燕帖木兒、衊兒乞伯顔等,都曾在他帳下宿衛過,這些可都是無形中的政治籌碼啊!
蔔魯罕和安西王阿難答叔嫂,但麵對擁兵南下的阿閤海山時,不甘不願的壽山也隻能把到手的皇位拱手相讓。
和世瓎一樣無權無勢又無兵的話,壽山母子纔不會那麼老實,也不過是天曆之變提前上演罷瞭。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圖錶係猴格自製。
參考資料:
宋濂《元史》
馮承鈞譯本《多桑濛古史》
餘大鈞譯本《拉施特史集》
陳得芝《元嶺北行省建置考》
劉迎勝《察閤台汗國史研究》
張岱玉《元史諸王錶》補證及部分諸王研究
鬆田孝一《海山之齣鎮西北濛古》
楊富學、張海娟《濛古豳王傢族與元代亦集乃路之關係》等
透過錶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