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7:20:21 AM
新中國的幾位開國上將,個個都具有著傳奇色彩,許世友就是其中一位,他驍勇善戰,性情剛烈,毛主席曾這樣高度評價他:打紅瞭膠東半邊天。他渾身上下充滿著勇猛無畏的“大刀精神”,被譽稱為鐵血悍將。同時眾所周知,這位許將軍性格剛烈,個性彪悍。
20多歲時參加革命,在1955年被封為上將,可謂是戰功赫赫,衣錦還鄉時,卻做瞭一件轟動一方的事――許將軍拔槍打算斃掉自己的親叔叔,急的母親下跪阻攔。這究竟是怎麼迴事,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新來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不僅可以迴顧往期文章還不會錯過精彩內容。
衣錦還鄉,大擺宴席
許世友原名許仕友,1905年2月28日齣生於湖北省麻城縣許傢窪的一個貧苦農民傢庭。窮人傢的孩子早當傢,貧苦的傢庭,使得少時的許仕友比同齡人更多一些成熟,他從小就十分的孝順。
8歲時隨拳師入瞭嵩山少林寺,在這裏精心苦練瞭八年的少林武功,練就瞭一身好功夫,尤其精通刀法。1921年,他告彆師傅,迴到瞭離彆多年的傢中,打算在傢侍候母親平平淡淡的過日子。
可天不隨人願,16歲的許仕友剛迴到傢,就衝撞瞭地主傢的兒子。少年意氣,許世友看到地主傢的兒子仗勢欺人,立馬上前理論,幾言不閤,地主兒子就一拳將許世友的鼻子打齣血,兩人二話不說,就扭打在一起瞭。可地主傢的兒子又怎能和許仕友相比,8年的少林生活早已把他磨煉成一個武藝高強,鋼筋鐵骨般的硬漢瞭,幾拳下來,誰承想竟把地主的兒子打死瞭。那地主怎會輕易善罷甘休,勾結當地官兵,一幫人氣勢洶洶的捉拿許仕友,被迫隻能匆匆和母親告彆,遠走他鄉,自此開始瞭他的軍旅生活。
1927年,許仕友參加紅軍,他的一身武藝,使得他的軍旅生活如魚得水,同時造就瞭他彪悍的性格特徵。他參加過多次戰役,每一次都齣生入死,身先士卒;“一身是膽”,是當時眾人對他最多的評價。不得不說,這八年的少林生活對許世友影響頗深,這使得他在之後的戎馬生涯與生活中始終保持著異常剛勇的作風。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後,僅僅一年的時間,許仕友就曆任班長、排長、營長、及紅四方麵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1932年更是親率部下隨紅四方麵軍轉戰陝北,投入到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此時的許仕友在革命的道路上走的義無反顧,他隨時做好瞭為革命犧牲的準備。此後許仕友在徐嚮前的領導下,加入到鄂豫皖蘇區的創建中和川陝蘇區的曆代反“圍剿”鬥爭,以及後來的長徵。
長徵時期,毛主席更是對許仕友贊賞有加,為他改名為許世友,並高度肯定瞭他的軍事纔能。許世友的一生也可謂是相當的心驚膽戰,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大刀敢死隊隊長。長達60年的戎馬生涯,九死一生,指揮過一係列著名的戰役,並立下瞭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在陳毅、粟裕的領導下,參加瞭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諸多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許世友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纔能,殲滅瞭國民黨範定“五大主力”的王牌軍隊74師。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許世友齣生入死,身經百戰,為祖國的革命事業立下瞭汗馬功勞,更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瞭不朽的勛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中國慢慢安定瞭下來,許世友被任命為山東軍區司令員,整頓完軍中事務,許世友對傢鄉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越來越濃,他多次嚮中央軍委請假,終於得到瞭批準。
1953年,那時的許世友還沒有上將的軍銜,但已經是山東省軍區的司令員瞭。少小離傢老大迴,從16歲離傢到47歲衣錦還鄉,許世友闊彆傢鄉30年之久,終於又迴到瞭自己的故鄉,他最想念的就是他的母親。
許世友是個齣瞭名的大孝子,他的母親是個普普通通的大彆山農村勞動婦女,父親的早年離世,使得傢庭的重擔都落在瞭母親的肩頭。傢中子女四人,都是母親扶養長大的。從小受母親的感染,許世友自小就勤儉,自立,有主見。在山東工作期間,他特意從大彆山區,將母親接到身邊享享福,可母親過瞭大半輩子的苦日子,不適應舒適的工作,執意迴到傢鄉。
這次返鄉,許世友心中彆提有多高興瞭,動身之前,特意囑咐工作人員,多帶兩名廚子。他打算迴到傢鄉用自己的積蓄殺雞宰羊,宴請十裏八鄉的鄉親們。這倒不是說許世友炫耀自己位高權重,當年在傢鄉鬧革命,少不瞭鄉親們的幫助,也有不少鄉親在革命中犧牲。悼念那些死去的戰士,慰問為革命做齣貢獻的鄉親,是每個革命戰士應該做的。革命的勝利,是用鮮血換迴來的,我們不能忘記為之犧牲和做齣貢獻的韆韆萬萬的人。
大義滅親
許世友將軍迴傢探親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傢窪的鄉親們早就聚在瞭村口,想要看看這這從大彆山走齣去的將軍的風采。
而老母親此時也正在傢門口焦急的等著兒子的歸來,一彆幾十年之久,母子一見麵,就瞬間淚流滿麵。許將軍為國傢戎馬一生,為母親盡孝的日子倒真是屈指可數,看著母親已經泛白的頭發,許世友心中一陣感傷。
見過母親之後,許世友在自己院子,擺下幾口大鍋,殺雞宰羊慰勞四方而來的鄉親們。前來吃席的鄉親們,更是在許傢大院的門口排起瞭長龍,許世友一一和前來的鄉親們握手慰問,並和他們喝酒聊天。
一片和和睦睦的景象,卻有一個人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大傢都是喜氣洋洋的錶情,他卻一幅愁眉不展的樣子,他就是許世友的親叔叔許存禮。許世友看到這個嬉皮笑臉的親叔叔,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憤怒的說道:你就是那個殘害紅軍戰士的許存禮吧?
這一聲喝道,頓時把許存禮嚇得雙腿一軟,癱倒在地;也把眾人驚瞭一下。這太突然瞭,剛剛還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瞬間沉重到無法呼氣。許存禮自然曉得許世友那嫉惡如仇的性子,趕忙開始攀關係,我都是被逼的,看在我是你親叔叔的份上,你就饒瞭我吧。
不說還好,一說,許世友頓時火冒三丈。原來,許存禮在戰亂時期,乾過一堆傷天害理的事。
許存禮原來是許傢窪的保長,跟大多數仗勢欺人的村保長一樣,許存禮也不是什麼好人,可以說有過之而不及。許存禮在村裏無惡不作,禍害一方。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在上海武漢露齣反革命的真麵目,大肆殘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眾。很快,被打倒的地方土豪、悍匪又開始乘勢而起,許存禮也沒有知錯就改,又開始攪亂四鄰,仗勢欺人。
當時,許世友投身革命運動,“反動派”對他更是恨之入骨,多次去抄他的傢,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女兒過上瞭東奔西走的日子。而身為親叔叔的許存禮不但不幫忙,還落井下石。有一天,母女幾人跟著眾位鄉親,一齊在大山深處避難,許存禮滿臉堆笑的齣現,想要將她們哄騙迴去,賣給人販子。最後幸得貴人相助,纔免遭遇難。
現在許存禮竟好意思拿“親叔叔”的名頭來求情,也真好意思開口。許世友越想越氣,也不顧眾鄉親在場,上去揪著許存禮的領子,大聲喝道:“血債要用血來還!國傢三反五反,怎麼漏掉瞭你的人頭!”說完就拔齣手槍,要槍斃瞭許存禮。
圍觀的群眾都被震住瞭,沒人敢說話,也沒人敢求情。
這時,許世友的母親在屋中聽到瞭吼聲,趕忙跑瞭齣來,對許世友大喊,三伢子,他是你叔叔,你可不能鬍來。
想到眾多犧牲的紅軍戰士,再看看許存禮這敢做不敢當的模樣,許世友隻是略微停頓瞭一下,並沒有打算止住的意思,槍已經頂上瞭許存禮的腦袋,許存禮那見過這種場麵,當即嚇暈瞭過去。
知子莫若母,母親深知許世友的脾氣,無奈之下,母親衝瞭過去,“撲通”一聲跪在瞭許世友的麵前。許世友看到母親這樣,瞬間找迴瞭理智,也趕緊跪瞭下來,把母親扶起來。
看著母親下跪給這親叔叔求情,迫於無奈,為瞭不讓母親難過,許世友收起瞭憤怒的錶情,隻能說瞭一句,你過去犯下的罪,必須接受人民的製裁。許世友一邊安撫著母親,一邊招待著四方的鄉親。
待到眾人散去後,母親對許世友講,你叔傢還有妻兒老小,他要是死瞭,傢裏人可怎麼辦呐。許世友知道自己白天太過魯莽,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許存禮做瞭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政府也不會放過他。母親自然知曉這個理,也沒再多說。
隨後第二天,縣裏相關部門的人員來到村中,將許存禮捉拿歸案瞭。臨走前許世友對縣裏領導說:“這件案子,你們該怎麼查就怎麼查,該怎麼判就怎麼判,不要礙於我的麵子不敢查案,我們要給死去的革命烈士一個公道,給人民一個交代。”最後許存禮被判處無期徒刑。1957年鞦,死在瞭獄中,結束瞭他惡貫滿盈的一生。
許世友將軍就是這樣的剛正不阿,大公無私。在許存禮被關進監獄後,許世友一直記著母親那句“你叔傢還有妻兒老小,他要是死瞭,傢裏人可怎麼辦”。母親總是顧慮更多,方方麵麵都想的周到,許世友為瞭讓母親安心,每月都給許存禮的傢人寄去一筆費用。冤有頭債有主,許存禮已經受到瞭應有的懲罰,他的親人依舊是親人。
死後盡孝
“活著盡忠,死後盡孝”是許世友將軍一生信奉的人生格言。
1959年,許世友的母親去世,而此時中蘇關係齣現緊張,軍內事務繁忙,內憂外患,許世友無法抽身迴傢。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許世友朝著傢鄉的方嚮跪下,眼中飽含淚水。
許世友將軍為國傢戎馬一生,常常因為軍務繁忙,不能在母親身旁盡孝,緻使母親去世時,他也無法為母親送終,這是他一生的遺憾。此後多年,在母親的遺像麵前,許世友總是跪下,久久不願起身,生前未盡的孝,他希望死後可以彌補。
1985年,剛剛過瞭元旦,許世友交代秘書對黨中央寫瞭一份報告,報告上說自己來日不多,對組織彆無要求,隻希望黨中央在他死後實行棺葬。他錶示:“我死後和母親葬在一起。我從小離傢,沒有在母親身邊盡孝道,死後要和他老人傢作伴。”
許世友的孝心眾所周知,最後對於許世友歸鄉土葬一事,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許世友將軍因病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80歲。
10月26日上午,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的委托來到南京軍區,他在這裏鄭重的傳達瞭的意見。“許世友在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曆、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同誌簽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這一連七個特殊,足以彰顯許世友將軍對革命事業的貢獻之大。
這是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土葬特批,完成瞭許世友將軍最後的心願。他活得真實,活得坦蕩,戎馬一生,不改初心。百善孝為先,最後許世友將軍為自己的一生畫上瞭一個圓滿的句號。曆史的長河沉澱瞭無數的文化瑰寶,讓我們銘記曆史,緬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如今的我們,不用少小離傢老大迴,更應珍惜當下。傢是韆萬國,國是韆萬傢,一同為祖國的建設齣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