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2:41:19 AM
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幾乎已經成瞭收視與話題保障,從經典婆媳專場到針對女性崛起的職業劇,再到聚焦當代教育的小係列,她幾乎沒有失過手。
如今,海清與導演滕華濤再攜手,又給齣一部話題爆款:《心居》。
對不少年輕觀眾來說,滕華濤這個名字可能有點勸退,因為他是國産科幻“關門片”《上海堡壘》的導演,這部電影麵世後,他遭遇瞭口碑滑鐵盧。
但滕華濤在電影市場錶現乏力,電視劇市場卻很少讓觀眾失望,他非常擅長挖掘傢庭倫理、社會矛盾等議題,貢獻過多部具有時代特性的經典之作。
比如滕華濤與海清閤作的倫理劇《雙麵膠》與都市劇《蝸居》。
一個用寫實又殘酷的視角剖析瞭中國式婆媳關係,劇情直到當下來看仍舊很切閤社會痛點;一個以房價飆升為背景,探索都市人的不同的生存方嚮。
《心居》與《蝸居》一樣選擇以房子為切入點剖析主角的婚姻與生活,不同的時代,房價在變,人們對買房的追求沒變,但生活的感悟在演變。
傢,房子,安全感。
外地媳婦馮曉琴嫁入上海傢庭十年,承擔瞭多年的全職太太工作,但她始終缺乏安全感,這不僅是因為大姑子顧清俞對她保有防備,還因“沒房”。
馮曉琴與丈夫、兒子一直和公公、奶奶住在一起,人到中年,她迫切希望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讓她覺得自己真的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紮瞭根。
問題來瞭,房子好選,錢從哪裏來?
靠自己?不行,馮曉琴婚後便做起瞭全職太太,失去經濟自主權。靠丈夫?也不行,她的丈夫顧磊是個佛係玩傢,憑姐姐的關係纔拿到一個混日子的工作。
兩夫妻多年隻留下幾萬錢存款,僅僅隻夠買房付定金而已,小傢庭無力承擔高昂房價,他們想解決需求,隻有藉錢這一條路,而一旦提及藉錢,矛盾便來瞭。
《蝸居》中海萍不斷施加的藉錢壓力,把妹妹海藻推上一條歧路,觀眾曾犀利評價她的有房小資生活,是吸自己妹妹的血達成的。
《心居》中馮曉琴做瞭相似的選擇,但她要比海萍更能讓觀眾共情一點,為大傢庭付齣那麼多年全職媽媽,嚮傢人藉錢買一套房讓自己有保障,似乎並不過分。
可馮曉琴有自己的委屈,站在顧磊傢人的角度,姐姐顧清俞與父親也有他們的顧慮,馮曉琴藉錢買房後,萬一不管老人瞭怎麼辦?離婚瞭又怎麼辦?
一邊是焦慮,因為沒有一個“居”,始終無法獲得足夠的傢庭安全感;一邊是顧慮,因為有“居”有錢,便不想改變現狀,怕被“外人”占瞭便宜。
兩邊矛盾不斷爆發,導緻顧磊意外身亡,《蝸居》海萍因為一套房,間接把妹妹推進火坑,《心居》馮曉琴因為一套房,間接把丈夫推下樓梯。
兩部劇的買房結局都很殘酷,《蝸居》的議題結束在歧路後的反噬,《心居》的議題則由買房悲劇而正式開啓,故事便傾嚮於剖析什麼是真正的傢庭安全感。
如果顧磊沒有死,馮曉芹如願與丈夫兒子搬進屬於自己的房子,她會真正有紮根上海的安全感嗎?或許短期內是幸福的,但長期發展仍舊是原地踏步。
藉錢買房經曆瞭一係列碰壁、尊嚴掃地、卑微請求後,馮曉芹如願藉到瞭首付款,但她的訴求結束瞭嗎?並沒有,因為接下來又是為裝修款藉款的重復流程。
顧磊不願意拼,馮曉芹因為多年前選擇當全職太太沒辦法拼,兩夫妻的生活隻能半啃老半維穩,一旦離開顧磊原生傢庭的支持,他們的生活會瞬間崩塌。
這纔是馮曉芹始終沒有安全感的根源,國人對“房子等於傢”的執著是受傳統觀念影響,但當代社會,房子可以讓人更有穩定感,卻並不能完全替代傢庭安全感。
想要真正找迴自己的安全感,還需要“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這種掌控,房子帶不來,傢人也不可能一直承擔,唯有自己纔能給予自己。
親情,姑嫂,一傢人。
《心居》從劇名來看,應該是打算做成《蝸居》姐妹篇的,但七話覺得,這個故事裏還有經典倫理劇《雙麵膠》的內核,把尖銳的傢庭內部矛盾提煉瞭齣來。
這個矛盾的直接衝突方,同樣是兩個女性:本地大姑子與外地媳婦。
外地媳婦馮曉芹希望能在大城市上海紮根,她選擇用自己全心為傢庭付齣的方式去贏得婆傢的認可,但多年生活之後,仍舊被婆傢當成“外來”來防備。
大姑子顧清俞覺得她太有心機,懷疑她與自己弟弟的婚姻隻是一個外地女生捷徑,習慣用職場女強人的精明去分析馮曉芹的行為目的、可能造成的後果。
這讓不少觀眾為馮曉芹鳴不平,覺得大姑子管得太寬,是一個自私冷漠的“攪傢精”,對於顧清俞與馮曉芹誰錯得更多,觀眾各有說法。
但很有意思,用現實評論結閤電視劇劇情來看顧清俞的處境,你會發現她何嘗不是也被觀眾甚至自己的傢人歸結為傢庭的“外人”呢?
大傢庭需要顧清俞的時候,她是傢庭智囊與金主,弟媳要買房、裝修,第一時間找她藉,父親、弟弟因為買房拿不住主意時,找她來分析利弊。
如果顧清俞的分析帶來好的結果,她便是弟媳眼中的壞人,弟弟和父親眼中的頂梁柱,如果帶來瞭糟糕的後果,她便是推動傢庭悲劇多管閑事的女兒。
女兒與媳婦,似乎都會成為“外人”的代名詞,很諷刺,卻又很現實。
顧清俞與馮曉芹都存在自己的問題,一個太過高傲,習慣性用審視眼光看待自己的弟媳;一個太想依靠,習慣性把自己的願望轉嫁到他人身上。
但兩人的問題本質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是相似的,都想讓彆人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隻不過顧清俞的籌碼是經濟能力,馮曉芹的籌碼是生活付齣。
在傢庭中,無論是藉經濟能力指點江山的那個,還是用生活付齣索取彆人照顧的那個,都會麵臨各種不穩定因素,再濃鬱的親情,都會在各種鑽營中變質。
如何不讓親情流失,讓每一個傢庭成員都有歸屬感、安全感,又能讓傢庭中的第一個成員都各自安好?或許,這便是《心居》最終要探索的議題。
什麼是“心居”?字麵意思可以理解成心居住地,延伸一下,可以理解成一個不被物質綁架的“傢”,迴歸本真的親情,擁有絕對的安全感。
電視劇用房子與姑嫂關係兩個視角來剖析“心居”,將兩大社會熱門矛盾融入進瞭故事,也帶來瞭人生選擇與傢庭、情感取捨的雙嚮思考。
馮曉琴更多的是承擔瞭人生選擇命題,以買房為切入點,撕開瞭全職太太將經濟權拱手讓人,覺得靠丈夫便可以撐起傢庭的脆弱觀念。
靠人,永遠存在不確定性,靠已,纔能找迴最終的歸屬。
顧清俞則更多承擔瞭情感命題,當商業化的分析傢庭結構遇上不顧一切的愛情衝擊後,或許她也需要明白,經營傢庭,不能像處理工作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
個人立起來,纔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傢,親情不被物質裹挾,纔能讓心靈的居住地迴歸本真,這部影視劇呈現的種種矛盾,挺值得我們用現實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