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他乾掉阿敏、莽古爾泰兩大勢力,並不代錶他殘忍,是“傢天下”的必經之路。事實上,皇太極是一個相當厚道、重感情的君主。
然而至少在當時,皇太極並沒有立刻錶露齣不滿。
崇德元年,皇太極登基後,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封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封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封多鐸為和碩豫親王,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封嶽讬為和碩成親王,封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
以上排名有先後,前四個同輩按年齡,後三個按尊卑。從這種排序你可以看齣,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喜愛的多鐸和阿濟格,地位都遭到瞭很大的削弱。
至此,作為晚輩的豪格成為六大親王之一,並分管戶部。
這個嶽讬是代善的長子,雖然代善打小就不太喜歡他,但畢竟是親兒子。估摸著這件事兒其實就是豪格跟嶽讬走得太近瞭,引起瞭皇太極的注意,畢竟半年前皇太極剛剛敲打瞭代善,這會兒兩傢的兒子又搞到瞭一起,所以皇太極就敲打瞭一下豪格,給他個警告。
崇德三年九月,清軍再次攻入內地,豪格率領軍馬自董傢口破邊牆而入,在豐潤擊敗瞭明軍。攻下瞭山東,招降瞭高唐,劫掠一番直至曹州,又攻下瞭東光。
大軍班師後,皇太極按其功勞,賜給他兩匹馬、白銀一萬兩,並讓他再次管理戶部的事務,恢復原來的封爵。
崇德五年,鬆錦大戰,豪格奉命和多爾袞一起在義州屯田,之後兩人又一起包圍瞭錦州,然而豪格因為軍隊駐紮位置不對再次獲罪,被降為郡王。
這已經是短短的五年內豪格再次被降職。
之後的崇德七年,也就是鬆錦大戰勝利後,豪格因軍功再次恢復原封,被賜馬鞍一副、蟒緞百匹。
從以上經曆你可以看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也就是崇德年間,豪格並不是太受寵。
崇德七年是1642年,此時皇太極的健康狀況已經已經開始惡化,而此時他的子嗣情況如下:
長子豪格,33歲;次子洛格,已死;三子洛博會,已死;四子葉布舒,15歲;五子碩塞,13歲。除此之外再沒有十歲以上的兒子瞭,而當時的福臨,纔4歲。
除豪格之外,唯二可以培養一下的就是葉布舒、碩塞,他兩的生母卻都不在崇德五宮之內,也就是地位都很低。豪格好歹當過嫡長子,這兩個都算是庶齣。
也就是說,在皇太極死之前,有地位、有資曆、有軍功、齣身尚可的成年皇子,隻有豪格一人。
而在皇太極死之前的幾年內,他多次因不大不小的事兒降罪豪格,多次降低其爵位,這絕不是培養接班人的做法。
另一個最重要的信號是,皇太極直到死,也沒有把自己的兩黃旗交給豪格。
注意,兩黃旗跟豪格的正藍旗,皇太極活著的時候都會聽皇太極的,但是皇太極死瞭之後卻不一定聽豪格的。
之前說過,所謂“旗”,不僅是軍事編製,還是戶籍編製。一旗之中的旗人們,從上到下關係緊密。可能這個人之前是旗主的秘書,那個人之前是旗主的傢奴,互相之間還可能有親戚關係。而皇太極在之前曆次奪旗後,都會將所奪之旗打亂重組,為的就是拆散原先的隸屬關係,建立新的從屬關係,方便控製。
而他的兩黃旗,其實是自己原班嫡係正黃旗(努爾哈赤時期的正白旗)+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打亂重組而成的,而豪格的新正藍旗,其實是原皇太極親掌的鑲黃旗。
皇太極之所以要將鑲黃旗換色給豪格,而不是直接把莽古爾泰的正藍旗給他,就是怕豪格鎮不住場子。而如果想要豪格繼位,就應該提前讓豪格管理兩黃旗,好讓這兩旗的部眾適應新的旗主。
就像努爾哈赤死之前所做,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多爾袞同母三兄弟,每人15個牛錄,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還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
這纔是崗位交接的正確做法,皇太極親曆過這一切,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豪格絕不是皇太極計劃中的接班人,至少不是第一順位。
好啦,那麼皇太極心目中的第一順位接班人是誰呢?就讓我們來說說另一位參賽選手,也是位超級大名人,多爾袞。
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齣生於1612年11月17日,也就是萬曆四十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為烏喇納喇·阿巴亥。
看到這個“烏喇納喇”,很多朋友可能會很眼熟。是的,上麵提到過,皇太極的繼福晉、豪格的生母,也是烏喇納喇氏。其實這兩個“烏喇納喇”,是同齣一脈且還有親緣的。
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纔12歲,而那年努爾哈赤已經43歲瞭。這種大尺度的事情,想想就很興奮有木有。
阿巴亥15歲,生阿濟格;阿巴亥22歲,生多爾袞;阿巴亥24歲,生多鐸。
前麵說過,努爾哈赤晚年非常喜歡這三個小兒子,把自己親掌的兩黃旗早早分給瞭他們,由此也可以看齣對阿巴亥的寵愛。
努爾哈赤不僅考慮死後兒子們的前途,還一並替阿巴亥操持瞭未來的前途。他曾私下告訴阿巴亥,在他死後,按照收繼婚的習俗,要把阿巴亥嫁給長子代善。
阿巴亥聽說這事兒後,就私下告訴瞭代善,代善也很興奮有木有,畢竟史載阿巴亥“後饒豐姿”。然後阿巴亥就開始偷偷地給代善送吃的,代善也就偷偷地吃,至於他兩乾沒乾其他偷偷的事情,我就不知道瞭。
當時的代善已經因為虐待兒子被廢黜繼承人的身份,本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原則,聰明的阿巴亥還去給皇太極送吃的。
皇太極禮貌地接受瞭,但並沒有吃。皇太極之所以不吃,是因為阿巴亥搶瞭他媽的地位。本來他的生母孟古是大妃,然而在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第二年,孟古去世瞭,阿巴亥成瞭大妃,自己從嫡齣變成瞭庶齣。這皇太極要是不嫉妒那三個小兒子、不恨阿巴亥,那就不正常瞭。
阿巴亥,長得確實不錯
然而,紙裏包不住火,阿巴亥跟代善過於親密的關係,很快就被人發現瞭。
努爾哈赤的小老婆塔因查,經過長時間的偵查,嚮努爾哈赤告發瞭阿巴亥的一係列不正常舉動。
例如:阿巴亥經常深夜齣宮,密會代善;聚會的時候跟代善打情罵俏,眉來眼去;偷偷給代善送吃的;將宮內的金銀送給阿濟格和娘傢人。
努爾哈赤聽聞大怒,嚴厲斥責瞭阿巴亥,以“私藏金銀”的罪名將其休棄,並抄瞭阿濟格和她娘傢人的傢。
再之後,就是阿巴亥殉葬瞭。
以下內容來自《太祖武皇帝實錄》,比較易懂,我就不翻譯瞭。
後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緻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製。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
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
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
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但是我們在分析史料的時候,一定要本著最閤理纔是最真的原則,我在分析史料的真僞時,比較習慣看一件事情的結果,結果對誰最有利,誰就是最大的始作俑者,也就是嫌疑人。
所以,隻有她死瞭,皇太極纔有機會上位。所以她的死,至少有一半的可能是皇太極操縱的。
而阿巴亥的死,對多爾袞卻並非壞事。
努爾哈赤生前雖說對多爾袞三兄弟厚愛有加,但不代錶對多爾袞有多好,具體錶現之前都講過。除瞭分的牛錄少之外,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而比多爾袞還小的多鐸則多次參與。
在努爾哈赤時代,還有一個事件相當能夠反映多爾袞的地位。天命五年,在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讬、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
這個排名很有意思,前七個人是按照年齡排序的,阿敏最大,莽古爾泰小一歲,皇太極、德格類同歲次之,再往下是嶽讬和濟爾哈朗、阿濟格。唯獨最後兩個,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是兄,卻排在弟弟多鐸之後,這也反映瞭努爾哈赤的喜好。
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如果一味打壓三兄弟,會激起什麼後果不好說,畢竟人傢三個掌管兩旗,其中還有一個最大的旗,搞不好八旗內部會分裂。
所以皇太極的策略是,拉多爾袞,打壓多鐸和阿濟格。
在皇太極執政時期,大部分實權派的皇親國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
多爾袞和皇太極名為兄弟,實際年齡則更像叔侄關係,多爾袞比皇太極小瞭整整二十歲。
正是因為多爾袞年齡小、不受老爺子待見,皇太極感覺其沒有威脅,是瓦解三兄弟的重要棋子,所以格外看重多爾袞。而皇太極登基後,多爾袞也開始瞭他大放異彩的曆程。
天聰三年,多爾袞跟隨皇太極自龍井關入攻入明朝內地,多爾袞和莽古爾泰一旗攻下漢兒莊,然後繼續攻擊通州,進抵北京城下。在廣渠門外大敗袁崇煥、祖大壽的援兵,又在薊州殲滅明朝山海關的援兵。
天聰四年,清軍班師,途中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再次擊敗明軍。與他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敏,他被孫承宗擊敗,皇太極趁機將其奪旗幽禁。
天聰五年,皇太極仿照明朝建立六部,采用分管領導製,讓幾個親王分管六部,多爾袞被委任分管吏部。這一年,多爾袞十九歲。
如果你觀察一下截止此時的戰績,多爾袞並沒有特彆突齣的優勢。清初的幾個猛將,豪格、阿濟格、多鐸甚至濟爾哈朗都有類似的成績,不足為奇。而皇太極卻刻意拔擢多爾袞,就是為瞭在他的絕對親信,也就是濟爾哈朗、豪格之外,培養一個既有能力、又忠於自己的人。
讓一個十九歲的少年分管吏部,掌握人事舉薦大權,足見皇太極對其的信任。
當然,多爾袞自己乾得也不錯。
在清初,要想乾好人事工作,首要一條是要懂多門語言。
因為清朝在關外的統治地區,滿、濛、漢、朝雜居,各族官員都有,你作為人力資源領導,連正常的溝通都做不到,還怎麼考察乾部呢?
但就是這麼個前提條件,當時的很多王公、貴胄都達不到。皇太極年輕的時候就不會漢語,與明朝投降的官員交流都需要通過“通事”(翻譯官);而赫捨裏·索尼,他就是因為精通滿漢兩種語言被迅速拔擢的。
“太祖以其(索尼)兄弟父子並通國書及濛、漢文字,命碩色與希福同直文館,賜號巴剋什。授索尼一等侍衛。”
而之前我解讀多鐸的進兵策略時,發現他說的話根本聽不懂,很可能就是滿文漢譯後詞不達意造成的。
多爾袞則不然。
代善第三子薩哈璘就曾評價多爾袞:
“通滿濛漢文義。”
這個薩哈璘自己就是滿人中難得的飽學之士,他精通滿、濛、漢文,有謀略,深得皇太極賞識。他說齣口的評價,應該是很中肯的。
但是請注意,通文義的意思大緻相當於今天的會閱讀理解。這要是沒有語言環境而要學習外語的必經之路。
皇太極也曾經評價多爾袞:
“於昆仲之間讀書最勤”
意思就是多爾袞很好學,經常讀書。
你要知道,當時的滿人,基本上沒有自己齣版的書籍,所以多爾袞隻可能是讀漢人的書。這裏還有個事兒,從側麵反映瞭多爾袞確實是精通漢語的。
清實錄載:順治三年齣版瞭滿文版《洪武寶訓》,但是順治二年的《攝政王起居注》,多爾袞就說自己讀過此書。
而讀漢人的書,那一套套拉人打人、封官許願的本領自然不在話下。所以,多爾袞在朝內廣開羽翼。
他舉薦的人有:希福、範文程、鮑承先、剛林等等。在此之前,文人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很低的,但是多爾袞掌管吏部後,大大改變瞭這一現狀。而在當時,以精通各族語言聞名的,隻有多爾袞、薩哈璘、希福、索尼、剛林這五位,而其中又以多爾袞與皇太極親緣最近,所以多爾袞受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這五個人中還有一個皇太極的鐵杆兒心腹,赫捨裏·索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