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1:23:03 PM
19張曆史老照片:美軍扛著德裔女星,英軍拿英國逃兵當靶子,蘇軍騎大象
01、1916年,也就是一戰後的第二年,英國遠徵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去法國參戰,索姆河戰役過半時,英軍傷亡超20萬,為瞭補充兵員,英國本土開始強製男子服兵役。上圖就是拒絕服兵役的富傢子弟,戴著枷鎖,被強製坐在公園一角,此時英國所謂的“紳士”已蕩然無存。
02、1915年,英法聯軍所在西綫戰壕內,英軍舉著叫“彼得・哈特”的傀儡,吸引德軍狙擊手的火力,通過幾次彈痕推理齣德國狙擊手所在地,然後英軍狙擊手直接將其擊斃。
雙方前綫距離太遠,影像模糊,然後德軍也隻能看到個帽子,剩下的都靠推理是否是“假人”,很多經驗不足的新手,直接就扣動扳機將自己送入地獄。到瞭二戰,狙擊步槍上已安上瞄準鏡,這種“假人”把戲也就退齣瞭曆史舞台。
03、上圖能直接看齣一戰有多殘酷,1914年,英軍某步兵營去法國前,共計1000名驍勇善戰的蘇格蘭勇士,穿著整齊劃一的蘇格蘭裙留下最後的閤影。
4年後一戰結束,僅剩28名士兵勝利凱鏇,這死亡率有點大。據曆史學傢統計,一戰時約有570萬英軍赴法參戰,陣亡90萬,死亡率為12%。陣亡最高的是沙皇俄軍,有181萬,德軍陣亡177萬排第二多。
04、1914年一戰初期,三名英軍拿英國逃兵當靶子。這名逃兵進入軍營前是名文員,非常討厭戰爭,於是在衝鋒時臨陣脫逃,後被英軍俘虜後,就地處死。
有的人可能是真不閤適當一個上前綫的兵,隻能在後方打打雜,硬要把他們送上前綫他們也隻能選擇逃跑。
在這4年一戰中,英軍總共處決瞭大約350名逃兵。戰場上很多逃兵直接被槍絕,可以震懾人心、以儆效尤。
後來就有瞭督戰隊,有畏縮不前的,頂不住撤下來的逃兵。就會被督戰隊的槍掃射,上是死,退也是死,戰爭就是這麼殘酷!
05、1941年二戰時,67歲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站在軍官們前麵,手持"司登"槍打靶,他這眼神夠好的,也不花眼。司登槍就是模仿的“MP40”槍設計,結構簡單,造價低,二戰時生産瞭375萬支,但經常卡殼與走火,英軍又稱它為“臭氣槍”。
06、1940年6月12日,法國海港瑟堡,英軍第51高地師師長弗爾圖內將軍嚮隆美爾少將投降,二人的錶情真可謂是天壤之彆。隆美爾在二戰中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英軍第51高地師感覺比隆美爾還精彩。
第51高地師創建於1920年,最初的職責就是本土防衛,人員都是利用業餘時間訓練,又被外界稱為“周六夜晚的士兵”。1939年,慕尼黑協定後,第51高地師再造瞭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副本”,也就是第9高地師。1940年4月,第51高地師去法國防守馬奇諾,6月12日,該師基本被隆美爾殲滅,逃迴英國的士兵與第9高地師重新組成新第51高地師。新第51高地師如同火中涅��的鳳凰,1942年11月,參與擊敗隆美爾的北非戰役;1944年6月,參加諾曼底登陸;1945年進入柏林並留在瞭德國。
07、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時的德軍防綫,德軍手持 MG42槍 藏在戰壕內掃射盟軍。這些防綫是 全長2700多公裏 ,高1米,厚1.8米,全部由混凝土澆築成,駐紮著德軍的15個師,隆美爾元帥負責建設與外敵防禦。 這些工事在諾曼底之戰中給盟軍造成瞭14萬人的傷亡,不過在 288萬盟軍的輪番進攻下,不到2周就徹底被撕裂。
08、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硃諾海灘,加拿大第1軍第3步兵師第9旅推著自行車登陸。盡管硃諾海灘登陸沒有奧馬哈海灘死亡慘烈,也是諾曼底登陸中傷亡第二慘重的海灘。當時2韆德國服從軍躲在戰壕裏,有心無力地防守登陸的2萬加軍,還導緻2韆加軍陣亡。與其說德國服從軍戰鬥強,不如說是大潮幫瞭他們的忙,淹死很多沒經驗的加軍。
09、1944年9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法國當地的“藝術錶演團隊”去盟軍大本營勞軍的瞬間。這次演齣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舞台下的大兵看得津津有味。
10、1944年9月26日,諾曼底硃諾海灘登陸後,加拿大兵俘虜的德軍,也被外界稱為“二戰最萌身高差”,差60厘米。
左邊是21歲的加拿大士兵鮑勃,身高1.6米,也是第二位活著登上硃諾海灘的加軍,23歲定居英國並娶瞭英國姑娘,直到2020年8月1日去世,終年97歲。
右邊這位是38歲的德軍俘虜納肯,身高2.2米,據說是當時最高的士兵。納肯年輕時是馬戲團特行演員,後被徵兵去法國防守諾曼底防綫。納肯後來在英國戰俘營蹲瞭5年,1950年攜帶1.73的妻子移居美國,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直到1987年去世,終年81歲。
11、二戰時,德軍與英軍佩戴短劍的方式截然不同,德軍的張揚,英軍的收斂,可惜沒見過兩軍拼短劍的照片。
12、1944年,巴黎,法國海軍正嚮美軍講:為何希特勒沒登上埃菲爾鐵塔?1940年6月,巴黎投降後,希特勒親臨巴黎,並以埃菲爾鐵塔為背景留影。據野史記載,希特勒認為鐵塔是巴黎甚至整個法國的象徵,在它前麵照相比登上它更有意義!
13、1944年8月,巴黎巷戰時,被德軍狙擊手擊斃的美軍,班長拿著MP40瞬間隱蔽在牆角處,尋找德軍狙擊手;另外一名新兵直接嚇哭瞭,癱蹲在牆前。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就有瞭圖12的那一幕,可惜這位美軍就死在“黎明前”。
14、1945年,美國紐約港外的濛蒂塞洛號航空母艦上,從歐洲戰場凱鏇的美軍扛著44歲的德裔女星高興極瞭。她叫瑪琳・黛德麗,1901年生於柏林,是當時能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的女星;1930年紅遍全球,1936年拒絕成為希特勒眼中的“首席女星”;1939年加入美國國籍,直到1992年死於巴黎葬在柏林,終年91歲。最讓人想不通的是:德軍、美軍都喜歡瑪琳・黛德麗的歌麯。
15、1940年10月,61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秘書及女兒宣布加入美國國籍,並從法官菲利普・福爾曼手中接過他的美國公民身份證書。1955年,76歲的愛因斯坦死於腦溢血,除愛因斯坦的親人外,誰也不知道他葬在哪?
16、1946年,愛因斯坦在林肯大學(林肯大學的大多數學生是非裔美國人)講相對論,冒著生命危險用實際行動,消除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右邊這位高材生是聽入迷瞭,還是聽睏瞭,已不得而知。
17、1945年6月24日,莫斯科紅場衛國戰爭勝利後,硃可夫元帥騎著白馬冒雨檢閱4萬蘇軍及後麵的1860輛坦剋,有24名元帥,249名將軍參加,一共10個方麵軍,其中烏剋蘭占4個軍。看台上還有斯大林、赫魯曉夫等。
硃可夫見證瞭紅軍的一些最具決定性的勝利,組織瞭列寜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防禦,其結局也比韓信好多瞭。
18、1957年,印度,蘇軍硃可夫元帥騎瞭一把印度大象,感覺還沒圖17瀟灑呢?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印度脫英,嚮尼赫魯推銷蘇聯戰機。就在本年10月,硃可夫的職務基本被赫魯曉夫免完瞭。
19、1970年代,正值美蘇“超級冷戰”時,蘇聯高中生都開始學習鋼槍的原理,台上這個是“波波沙”嗎?牆上還貼著各種武器的宣傳畫,真是“全民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