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1:29:52 PM
成化七年(1471年)九月初三,監察禦史巡按山西張進祿、山西潞州知州孫珂,及潞州判官馮徽三人,一道遭貶官,發配沿邊衛所任職。之所以會受到這樣的重處,與就藩潞州的瀋藩有關。
孫珂、馮徽到任時,瀋藩沁源王硃幼�緯鮎詬�地方官府打好關係的心理,專程設宴款待兩人。誰知飲到酣處,孫、馮二人竟然酒壯色膽,嚮硃幼�嗡饕�女樂助興。宣德以後,宗王的實權幾乎被剝奪殆盡,可不管怎樣宗王在藩地是君,名義上與當地官員屬於君臣關係,相關官員需要定期入府覲見。身為臣下,嚮郡王索要女樂屬於衊棄禮法、目無法紀。
瀋王府教授孫達納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被潞州知州孫珂查知後,不顧同城之宜一本奏疏就捅到瞭朝堂之上。作為反擊,孫達也將孫珂在王府宴會上的錶現捅瞭齣來。你個小樣竟然敢告刁狀,孫珂轉頭就通過張進祿的關係,將孫達收押,並施以杖刑。俗話說打狗還需看主人,何況是王府屬官,這麼搞明顯是不將他硃幼這個藩王放在眼裏啊,不給你們點厲害瞧瞧,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遂將三人在宴會上的錶現通通具書上奏朝廷。於是乎事情鬧大瞭,明憲宗親自齣麵發話稱三人“難照常例處罪”。
“詔旨未下,而珂恃進祿之舊,遂訟達於進祿,收而杖之。王因通奏以聞。命官會鞫得實問擬如律。上以進祿等三人宴飲王府放肆狂言,及索女樂衊棄禮法,難照常例處罪,遂皆謫之。”(《明憲宗實錄》)
低調的賢王世傢
硃幼,生於宣德七年(1432年),為明太祖硃元璋曾孫,首封瀋王瀋簡王硃模之孫,瀋康王硃佶�l嫡長子,生母瀋王妃韓氏,是明朝宗室之中有名的賢王。
賢王一詞齣自於《孟子・盡心上》,本義是指有德行的君王。進入帝製時代,演變為對諸侯王的贊美之詞。每個朝代對“賢王”有各自不同的定義,比如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八賢王,在宋代是根本不可能齣現的,他的原型燕王趙元儼,在曆史上雖然也以賢王著稱,可主要錶現在孝心及文學之上。
明朝對賢王的定義,以永樂為界限,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主要標準為,上馬能安邦定國,在內少惹是生非;後期經過削藩,宗室已經實權幾乎被剝奪,成為瞭被圈養的吉祥物,標準也隨之變為能安分守己,不給朝廷添亂,最好在文學上能有所建樹,給宗室增光添彩。
硃幼的賢,是有傳承的。瀋藩始封君硃模為明太祖的第二十一子,原本藩地為遼東瀋陽,是故封號為瀋王,本當與四哥燕王硃棣等聯手馳騁北疆,護佑傢國平安。可還沒來得及之國,就風雲驟變,燕王硃棣通過靖難之役推翻建文帝,踐祚帝位。永樂六年(1408年),明成祖將弟弟改封到山西潞州,以原晉藩慶成王遺留的郡王府略加修葺,改造為瀋王府,便打發弟弟之國。
硃模相當識時務,也相當能適應新的形式,因此在德六年(公元1431年)五月薨逝後,朝廷給予瞭“��厚樂靜,謹禮奉法,未嘗有過”的評價,並賜謚曰簡。“一德不懈曰簡”,意指堅持德行毫不懈怠,這一蓋棺定論給的相當到位。瀋簡王硃模將這一品質傳承給瞭自己的子孫後代,使瀋藩成為有明一代少有的賢王傢族,也因此宗室人口並不算少的瀋藩,在宗室之中存在感相對較弱,低調不太引人注意。
硃幼之賢
因其嫡長子的身份,硃幼於正統八年(1443年)九月獲得賜名,很快便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八月被冊封為瀋王世子,以東城兵馬趙智之女趙氏為瀋世子妃(注《明英宗實錄》冊封世子妃的記載有兩次,不知當以何為準)。順便說一下,硃幼雖然是嫡長子,卻是瀋康王硃佶�l的次子,嫡子身份讓他占瞭很大便宜,且《明實錄》查不到其庶長兄的任何記載,估計沒能活到成年。
天順元年(1457年)九月,瀋王硃佶�l去世,享年51歲,賜謚曰康。天順三年(1459年)七月,瀋世子硃幼襲封瀋王,就此開啓瞭其超長待機的藩王生涯,也延續瞭瀋藩賢王的傳承。事實上還未襲爵,他就展現瞭自己孝的一麵。
天順二年二月,還是瀋世子的硃幼上疏朝廷,稱其父瀋康王“墳所狹隘,無地可立廬捨”,請求朝廷在陵園外圍再恩賜空地數畝。對於瀋康王的葬禮,朝廷派齣有司專門協助硃幼治喪,各種規格都是親王標準,並沒有短瞭他的,比如其陵園世按照藩王的頂格五十畝劃定的。因此在問過工部的意見後,明英宗一口迴絕。
“奏下工部,覆奏王府造墳地畝已有定製,瀋王墳例應地五十畝。若復增益,恐各王府援例不便。上是之,遂不與。”(《明英宗實錄》)
對父盡孝,對宗室,硃幼也盡到瞭宗主的義務。如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黎城王硃幼(土爰)薨逝,生前因“年老無子”,為身後計曾嚮提齣援引晉藩廣昌王例,以堂侄、清源王硃幼的幼子鎮國將軍硃詮�e為嗣子。為此,硃幼在其去世後立馬上疏朝廷重提此事。次月,朝廷復函同意硃詮�e過繼給硃幼(土爰),以鎮國將軍本職奉承黎城王宗祀。
硃幼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鼓勵宗室多讀書,為此多次上疏為自己及宗室或求取書籍,或請求禦賜書齋名稱,單弘治、正德年間《明實錄》有記載的就多達十餘次。如弘治十七年(1504年)賜予硃幼《五經四書集注》;弘治十八年先後給西陽王子硃勛(氵�眩┑氖樵捍兔�勉學;西陽王詮鉦的書齋賜名好古;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賜宜山王硃詮滿《四書集注》、《洪武正韻》各一部;正德四年(1509年)六月,賜瀋府輔國將軍硃勛注《皇明典禮》、《為善陰》及《孝順事實》各一部。這些記載的末尾皆有“從瀋王請(奏)也”之語。
當然,請賜的次數多瞭皇帝也煩,所以有時候會不給,如正德三年十二月,硃幼連續兩次上疏求書,第一次給侄子遼山王硃詮�N求書時,明武宗大方的給瞭;可輪到為其子宿遷王硃詮�T求取《禦製盤龍詩》時,直接以“不與”打發瞭。
身為賢王在不犯事的前提下,自然還要學會拍馬屁及適當的為皇帝分憂,以搞好關係。天順六年(1462年)二月,硃幼與受封洛陽的伊簡王硃�J炔上疏朝廷,稱今年是聖上復位六周年,他們想赴京進行朝賀。進入正統朝之後,此前經常會齣現親王進京覲見已成絕響,因此被明英宗一口迴絕。可他並不氣餒。
天順七年閏七月,明英宗下旨恢復明宣宗原配、廢後鬍善祥的後位,並上尊謚恭讓章皇後。硃幼得到消息,再次上疏朝廷,稱意欲帶著清源王硃幼等七人赴京朝賀,再次被明英宗復書阻止。這等行為看似做無用功,實則給皇帝留下瞭一個好印象。
由於藩王實權被剝奪,王府官員工作相當輕鬆,成為養老的好地方,因此很多王府官年過七十都“猶不引退”,導緻資源嚴重浪費。是故硃幼上疏朝廷,提請以官職論年歲,各品級王府官達到一定年歲,給予“加秩緻仕”。這一建議得到朝廷的一緻好評,於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閏四月開始施行。
對朝廷而言,硃幼平時就是一好好先生,可當事情觸及藩王所剩不多的職權時,他也會據理力爭。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月,瀋藩稷山王府典仗鄭�r上奏朝廷,稱瀋府長史等官員受賂。對此,硃幼直接上疏抗辯,援引《皇明祖訓》“凡王國文武官犯法,王能依律剖斷者,聽”條,要求將隻涉及王國內部的案件交由王府自行處置。同時請求朝廷下旨讓各王府的屬官,自今以後每逢朔望,皆到王府聽取他的戒飭,以便讓他們學會“奉公守法,勉盡忠義”。朝廷對這兩件事給齣瞭不同的意見。
“都察院覆奏謂:‘《祖訓》所言,大率酌量事宜,便於處分。若事體重大者,一概聽王剖斷,恐非祖宗本意。其欲令各郡王官屬朔望聽候戒飭,是乃規戒臣下美意,宜從所請。’從之。”(《明孝宗實錄》)
與皇帝高祖同輩的藩王
由於齣身關係,瀋藩隻是藩王中的普通一員,無法跟秦藩這個地位特殊的大明第一親藩相比,何況硃幼僅比當朝皇帝英宗硃祁鎮高齣一輩,宗室中還有還有輩分更高的藩王,比如天順六年與其有誌一同上疏的伊簡王硃�J炔,就比他高瞭一輩。因此在天順年間,硃幼可謂是人微言輕。
可靠著強悍的待機能力,在此後近60年間,北京紫禁城內奉天殿上的寶座主人一換再換,硃幼這個瀋王卻始終安坐如儀,輩分自然水漲船高。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明英宗硃祁鎮駕崩。隨即皇太子硃見濡即位,改明年為成化,是為明憲宗。新帝登基,照例要普天同慶,賞賜一下藩王是題中應有之義。這麼多藩王,賞賜當然要分齣不同檔次來,被用來作為劃分檔次的標準為:輩分。同一檔次的各王在詔書中齣現的次序,基本按照明太祖諸子的倫序及嫡庶來。明憲宗即位時,硃幼作為新皇的叔祖自然在第一檔,可瀋藩倫序靠後,因此在第一檔中排序靠後。
“戊戌……上以初即位,賜親王白金、文綺。魯王、遼王、慶王、肅王、唐王、鄭王、襄王、寜王、周王、瀋王、伊王、岷世子各白金三百兩,��絲羅十五錶,裏紗十五疋,錦三疋,鈔二萬貫。”(《明憲宗實錄》)
成化二十三年(1464年)八月二十二,憲宗硃見深駕崩。九月初六,皇太子硃�v樘繼位,詔次年改元弘治,是為明孝宗。明孝宗同樣以即位大慶,賞賜藩王白金文綺。這一次硃幼晉升為新皇的曾叔祖,當然位列第一檔,且排名極其靠前,僅次於同輩的寜王硃奠培和唐王硃芝址。唐王硃�J是明太祖二十三子,照例應當位列硃幼之後,如此排名唯一的可能便是嫡庶之分,唐王一係兩代嗣王都是嫡子齣生,而瀋藩的第二代瀋康王是庶子。
隨著寜王硃奠培和唐王硃芝址的去世,硃幼成為瞭弘治朝藩王中唯一一個曾叔祖輩,雖然輩分沒漲,可排序升到最高。弘治五年三月,冊立皇太子,嚮藩王通報此事,並給予賞賜時,《實錄》中齣現的王號唯有瀋王,其餘諸王被“瀋王等二十三王”所涵蓋瞭。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明孝宗硃�v樘駕崩。隨即,皇太子硃厚照繼位,詔次年改元正德,是為明武宗。新皇登基,依然普天同慶,再次給予藩王賞賜。這一次實錄對受賞的藩王及賞賜等第、數額都沒有記載,唯一可知的是得到賞賜的瀋王,依然是硃幼。
俗話說幺房齣長輩,明太祖子嗣眾多,年齡相差巨大,是故活到正德朝曾孫並不止硃幼一人。比如遼藩的長陽王硃豪同樣是太祖曾孫,隻可惜他老爹庶人硃貴��不爭氣,不斷作死把遼王之位給作沒瞭,緻使他與遼王之位失之交臂,費盡韆辛萬苦纔得以續封長陽王。總而言之,正德初年雖然還有多位太祖曾孫在世,可列爵親王的僅有硃幼一人。早已故去的明宣宗也是太祖曾孫,換而言之硃幼是明宣宗的堂弟,明武宗的高叔祖,這就厲害瞭,也讓他成為宗室中的頂級存在,享受的待遇,與天順朝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慶藩安化王硃���x在寜夏(今寜夏銀川)舉兵謀反。雖然這場叛亂很快被遊擊將軍仇鉞以戲劇性的方式平定,可性質與景泰年間的廣通王硃徽�ぶ�亂截然不同,這是平定漢王硃高煦之亂八十餘年後,明王朝爆發的又一次由宗王親自領導的叛亂。
更重要的是此次叛亂,給瞭雄心勃勃想要再現永樂、宣德盛況的明武宗一記悶棍。正德初年,劉瑾在明武宗的支持下進行瞭一係列改革,激起文官集團的強烈不滿,雙方一直在鬥法。此次文官集團認定是劉瑾擅改祖宗成法纔導緻瞭這場叛亂,因此要求處死劉瑾以謝天下。說實話這場叛亂與劉瑾有著莫大關係,是他所用非人,纔激起瞭寜夏軍士的激憤。因此明武宗百口莫辯,被迫用處死劉瑾,廢除改革措施的辦法來平息眾怒。
是以他對硃���x恨得牙癢癢。然而《皇明祖訓》這部被特意強調為“一字不可改易”的明宗室最高法典,懲處犯罪宗室的調律為“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因來朝麵諭其非。或遣官諭以禍福,使之自新”。也就是說按照常理,即便明武宗再怎麼對硃���x恨之入骨,都無法將他明正法典,最多隻能學自傢高祖暗搓搓的處死漢王以這種手段來泄憤。
這不是他想要的。好在這條祖訓前麵有“親王”這個限定詞,而硃���x是郡王,讓他有瞭變通的餘地,更好在祖訓中還真有一條可以讓他變通的內容。
“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除謀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皇明祖訓・首章》)
這條祖訓雖然針對的對象是皇親國戚,宗室自然是皇帝的親屬,所以非親王的硃���x正可以適用這一條嗎!如今他犯瞭謀逆大罪,自然應當讓諸王們都議一議,你看朕多開明。若是宗親們一緻認為他應當去死,那朕也隻能順應他們的呼聲,可怪不得朕。
“丙申,瀋王幼、秦王惟焯等各議奏:‘���x罪惡,宜並其子孫肆諸市,以謝祖宗。’奏至,復下法司會多官詳議,乃請執���x赴文華門外親鞫之。是日,上禦文華殿,皇親、公侯、駙馬、伯、府部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以次跪奏曰:‘���x大逆不道,宜如諸王議割恩正法。’上曰:‘���x圖危社稷,得罪祖宗,既天下諸王及群臣皆欲正法。論齣於公,朕不敢赦,但念宗支,令自盡,焚棄其屍以示戒。其子孫台�玫任迦耍�仍置西內嚴禁之。’”(《明武宗實錄》)
此時有二十多傢藩王存世,卻隻列齣瀋王和秦王,並且將硃幼置於有“大明第一親藩”之稱的秦王硃惟焯(秦湣王硃�玖跏�孫,與明武宗同輩)之上,可見其在宗室中的地位。
巧的是,安化王之亂平定後不久,就爆發瞭劉六劉七大起義。這場由成語“流裏流氣”兩大主角領銜的農民起義,共曆時兩年,轉戰南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湖廣等地,一度逼近京畿,迫使京師九門戒嚴。遠在山西的瀋王硃幼,也被捲入其中。
正德六年五月,就在硃���x被賜自盡後三個月,縱橫山西的大盜李華聚集韆餘名部眾,與劉六所部會閤,一時間聲勢大震,兵鋒直抵瀋王所在的潞州東大門――�墜叵亍V煊漬饢荒暌�81歲的老王爺大為震恐,趕緊嚮朝廷求救。
“癸未……山西盜李華等起,逆瑾黨亡命□多從之,眾至韆人,衣幟皆赤。與劉六等閤掠�墜叵刂�趙村,大肆焚戮。瀋王乞師討之。上切責鎮巡官,令軍衛有司失事者,俱停俸戴罪殺賊。”(《明英宗實錄》)
硃幼生年之疑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六,瀋王硃幼薨逝,訃聞,明武宗為其輟朝三日,下令按親王儀製為其治喪,同時賜謚曰莊。“履正誌和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莊是一個典型的美謚。但是《明武宗實錄》對硃幼的生平記載,有著重大的失誤。
“乙未……瀋王幼薨。王,康王第二子,母妃韓氏。宣德壬午生,正統丁卯封世子。天順己卯襲封,至是薨,年五十有五。訃聞,輟朝三日。遣官祭葬如製,謚曰莊。”(《明武宗實錄》)
在中國古代存在著兩種紀年體係,一種是帝王紀年法,也稱王位紀年,包括君主在位年次紀年,及年號紀年兩種,比如周宣王元年,洪武二十三年都屬於這一體係。另一種是乾支紀年法,以天乾地支配對,六十年為一輪迴,因此也可以起始乾支甲子來命名,稱甲子紀年法,如甲午戰爭中的“甲午”就是乾支記年。
由於這兩種紀年法都屬於斷代紀年,故古人往往會將兩者結閤使用,引文中的“宣德壬午”、“正統丁卯”、“天順己卯”都屬於這種運用。當下在考究年代時,需要將其轉換為現在通行的公曆。
比如要推算“正統丁卯”是哪一年,需要分兩步來處理,首先要搞清楚“正統”年號所屬的時間段,而後通過萬年曆查找齣最近的一個“丁卯”是哪一年,再以減去60的倍數往前翻,當兩個時間點齣現在同一個區間時,重閤的那一年就是相應的年份。正統年號使用時間為1436年至1449年,最近的丁卯年為2047年,減去600後,為1447年,正好落在正統年間,所以“正統丁卯”為1447年。
《明憲宗實錄》明確記載,硃幼於天順三年(1459年)襲爵,所以“天順己卯”為1459年。如此硃幼在位長達58年,怎麼可能去世時隻有55歲?
所以隻能通過計算“宣德壬午”是哪一年,來修正硃幼的壽數瞭。宣德是明宣宗硃瞻基的年號,時間段為1426年至1435年。最近的壬午年為2002年,減600為1402年,這一年為建文四年;減540為1462年,這一年為天順六年,都不在宣德年間。所以“宣德壬午”這個生年顯然也是錯的。
“午”跟“子”字形相近,“壬子”同樣是乾支之一,所以會不會是謄寫時,誤將“宣德壬子”寫作瞭“宣德壬午”呢?考最近的壬子年為2032年,減去600為1432年,正好處於宣德年間,為宣德六年。
《明孝宗實錄》明確記載硃幼的胞弟,瀋康王嫡次子(排行第三)清源莊簡王硃幼生於宣德七年,硃幼身為胞兄當生於宣德七年前,宣德六年還是閤理的。且明代史學傢王世貞的《�m山堂彆集》稱硃幼享壽86,是明代最長壽的親王。按宣德六年算,硃幼享年85歲,以古代的條件,有個1歲左右的誤差屬於正常範圍。
如此硃幼應當生於宣德壬子年,享年85歲。就這麼短短數十字,《明武宗實錄》竟然齣現瞭兩處錯誤,也是醉瞭。
阿越說
硃幼作為有明一代最長壽的,罕見的當朝皇帝高叔祖,雖然擁有超長的待機時間,一生醉心於文學,對潞州文化事業有所貢獻,除此之外並無什麼建樹,以現在的眼觀觀之就是一占據高位的米蟲。可符閤明朝朝野對藩王的要求,且也沒有像其他宗室那樣魚肉鄉裏,在明人眼裏這是妥妥的一位賢王,擔得起“莊”這個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