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1:30:20 AM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以強大的實力而迅速敗於我軍之手,這絕不是單純的軍事上的失敗,而是政治、經濟、軍事三重失敗的疊加結果。
在政治上,國民黨一直站在曆史和人民的對立麵,所謀求的早已不再是中山先生確立下的革命理想,而淪為反動買辦,中國有句古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其失敗的最深層次原因。
由此也引發瞭經濟上的巨大失敗。為維護統治、維護少數財閥利益,國統區經濟崩潰之迅速幾乎是令人難以想象。
在軍事上,國軍的錶現也是極度混亂,多頭指揮,為保存實力而不能互相協調,戰術老舊等等,使其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但是不可否認在國軍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能打能拼的將領,比如雜牌齣身的黃百韜,可惜最後兵敗身死,竟落得個連葬身之地都被人“忘記”的尷尬境地。
雜牌軍名將
在淮海戰役中,讓我軍遭受損失最為慘重的兩次作戰都是圍繞黃姓將軍展開,一個是黃百韜,一個是黃維。
我們先來說一說黃維。黃維的資曆並不一般,首先他是黃埔一期生,後來又上瞭陸軍大學,很有幾分老蔣的天子門生的意味,但是黃維這人性格彆扭,和同為一期的杜聿明相比,地位可是相差不少。
黃維人生的高光時刻應該在淞滬戰場。從一定意義上說,淞滬會戰整體上是失敗的,雖然打破瞭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狂妄之語,但其收效卻遠遠小於損失。
羅店戰場應該是整個淞滬會戰最為慘烈的組成部分。關河十五州在《虎部隊》中細緻描寫瞭羅店戰場的慘烈,很多桂軍部隊,剛剛走上戰場,就已經成排倒下。
而黃維則在此一戰成名,以其敢打敢拼和頑強被大範圍宣傳,一時間風頭無兩。
但是在這次作戰中,黃維的唯書本是尊的指揮風格也為他的失敗埋下瞭伏筆,讓他最後兵敗雙堆集,韆裏轉進功德林。
與黃維不同,黃百韜(字煥然)可不是什麼天子門生,隻是一個逐漸得到老蔣注意並且受到器重的雜牌軍將領,正是因為這種齣身和這種對老蔣所謂知遇之恩的報答,讓他徹底成瞭一個反動分子。
“韆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曆史上極為沉痛的一頁,兄弟鬩牆且外禦其侮,此時卻是一方對一方的殘殺,最終受損失的隻能是抗戰大計。
但是黃百韜卻把這場慘劇當成瞭自己上升的階梯,堅決穿上瞭劊子手的衣服,嚮本應該是同一個戰壕裏抗日的戰友舉起瞭屠刀。
黃百韜的選擇達成瞭他的目的,一個雜牌齣身不是嫡係的將領,終於慢慢得到瞭老蔣的認可和信任。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種發跡方式確實令人不齒,嚴重一點說,某種程度上幾乎與做漢奸無異。
一座浮橋等於兵敗身死
從海城(連雲港)撤往徐州的路上,黃百韜一定在想這樣兩個問題,他為什麼一定要等劉峙劃撥給他的那兩個沒什麼戰鬥力的軍,又沒什麼沒在等待的時候在運河上架一座浮橋。
而這缺少的一座浮橋,似乎成為瞭他兵敗身死的最直接的導火索。
然而事實上,淮海戰場上雖然國軍對解放軍中野、華野兩部有著八十萬人對六十萬人的巨大優勢,但是由於兵力極其分散,其所謂的“常山之蛇”無異於一條死蛇。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的最高指揮層終於同意瞭退守徐州的方案,然而為時已晚,在這種本就不充裕的時間中,對劉峙的100軍和44軍的等待以及那忘記架設的浮橋,成為壓死駱駝的兩根緻命稻草。
黃維之所以能夠給解放軍造成如此大的傷亡,是因為其已經稱得上武裝到瞭牙齒,汽車裝上土圍一圈就是工事,還有坦剋部隊,戰鬥力之強悍可想而知。
而被圍於碾莊的黃百韜,則更多是依靠原有工事的頑強抵抗。第七兵團因為不是老蔣的嫡係,各種條件自然不足,但是也在絕境之中為國軍爭取瞭一絲可以翻盤的希望。
但是這希望卻被保存實力的思想徹底葬送。這裏邱清泉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另一個則是李彌。
邱清泉是救援黃百韜的主要力量,但是邱清泉選擇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打法,聲勢浩大但推進緩慢,稍有戰果便即後撤要個青天白日勛章。最後,堅守無望救援不至的黃百韜,選擇突圍。
他到底怎麼死的?
大勢已去的黃百韜已經到瞭不得不突圍的地步。以黃百韜的性子來說,不到萬不得已,肯定是不會選擇突圍,但情勢危急,就算他不突圍,想必其下屬也不會同意。
和他一道的是一個副官叫楊廷宴的,兩人換上瞭普通士兵的服裝,黃百韜大概跑瞭有一晚上,在這一過程中據說曾被彈片擊中受傷。
黃百韜的突圍沒有成功,而他的死亡卻成瞭一個謎團。一說黃百韜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飲彈自盡,一說黃百韜被解放軍擊斃,這兩種說法至今都無定論。
“死無葬身之地”
關於黃百韜之死,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被副官楊廷宴埋在瞭一棵大樹下。在徐州等地全部解放之後,幾個國民黨的官兵偷偷來到碾莊,這些人不是特務,是專程來偷運黃百韜屍體的。
黃百韜的葬禮很是隆重,畢竟在淮海戰場上,真正稱得上盡心盡力的人隻有三個,杜聿明、黃百韜、黃維。但是在老蔣那莫名其妙的思維下,被俘虜的杜聿明和黃維無論怎麼盡心竭力,都是白搭。
哪怕杜聿明當時幾乎病死,在被割瞭一個腎髒的情況下仍然被擔架抬著指揮作戰。於是他們隻能宣傳錶彰黃百韜。可是這種宣傳是尷尬的,隻是做個麵子。誰想到正巧趕上老蔣下野,最後黃百韜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
這倒不是真的死無葬身之地,而是所有人都各忙各的,下野的老蔣忙著在幕後操控國民黨,上位的李宗仁正在為自己的勝利慶祝同時也在焦頭爛額。
唯獨所有人都忘瞭黃百韜的遺體還沒下葬,最後還是他的妻子,將他葬於自己在徐傢匯的住處旁。拋開一切政治因素來說,黃百韜是一個優秀的軍人。
但是政治因素真的能夠拋開嗎?在黃百韜死後,蔣介石曾經感嘆瞭一句“黃埔精神不死”,有人解釋說這是對黃埔係軍官的,因為他們的精神就是從不犧牲。
可是黃埔的軍人為什麼從不犧牲?難道這不是政治上的原因?當一個人走到瞭曆史和人民的對立麵,喪失瞭信仰,那麼他就再也沒有瞭可以為之犧牲一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