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8:56:40 AM
在抗日戰爭中,曾有過一場經典的“武漢會戰”,國民軍派齣瞭50個軍,100多萬人浩浩蕩蕩開赴前綫,日軍方麵卻隻動用瞭10個兵團,區區20多萬的兵馬。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戰鬥的結果卻著實令人意外。戰鬥從1938年6月12日打響,4個半月後日軍兵臨城下,兩軍還未交手,國民軍便主動棄城,武漢淪陷。
100多萬人的部隊,愣是被日軍侵略者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嚇”跑瞭,這究竟是怎麼迴事呢?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蔣介石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但實際上國民黨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還在武漢。武漢地處長江中遊,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共産黨也在此地設立瞭辦事處和代錶團。兩黨均在此屯有重兵,意在“國共閤作,聯閤抗日”,可以這樣講,武漢是抗日戰爭的中樞要地。
武漢對國共兩黨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對日本方麵來說,這裏自然也成瞭他們主攻的方嚮。在日本發兵武漢之前,近衛智囊團昭和研究所提齣的《關於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辦法》中寫道:
國民政府盤踞在漢口,漢口目前是西北各省共軍與西南各省國民軍的結閤點。若要阻止國共閤作,必先奪下漢口。
日本人想的不錯,如果按照他們智囊團的計劃攻下漢口,就可以把最有戰鬥力的蔣介石和國民軍趕到重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南一帶,雖然易守難攻,但也不是進取之地,如果日本人的計劃得逞,中國軍隊就再也沒有能力跟日本逐鹿中原瞭。隻要蔣介石被按住,以共産黨屈指可數的軍隊,根本沒有能力正麵對抗日軍鐵蹄,中國半壁江山將徹底淪陷。
1938年6月18日,日軍指揮部下達119號命令,令華中派遣司令官占據前進陣地,華北方麵軍策應,要在鞦季到來前搶占漢口。在具體的戰術層麵,日軍參謀總長下達指令,要盡量消滅國民黨部隊,把蔣介石政權逐齣中原。
7月中旬,日本華中派遣軍派齣4個師團從六安、霍山轉嚮大彆山,切斷平漢綫,從武漢北部發起進攻;5個師團在黃梅、九江一帶完成集結,切斷粵漢綫,從武漢南部發起進攻;另有5個師團確保上海、南京、安慶等地的安定。其實日軍真正用來進攻的部隊一共是9個師團,加上戰場上臨時增調的兵力,大概10個師團左右。
日本一個師團一般在2萬到3萬人之間,由於他們實行地方徵兵製,一個師團大多數士兵都來自一個地方,彼此之間非常默契,訓練有素。而且師團的武器裝備非常完整且先進,平均下來一個師團有輕機槍300挺、擲彈筒300個、重機槍100挺、步兵炮24門、速射炮16門、75毫米的山炮和夜炮共50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還有1萬匹戰馬。抗戰初期,日本一共51個師團,居然用10個師團來進攻一個城市,可見其勢在必得之心。
麵對進犯之敵,蔣介石自然不會坐以待斃。1938年6月5日,國民政府在漢口召開軍事會議,宣布發起“武漢保衛戰”。6月14日,國民政府為瞭響應當前戰事發展,成立第九戰區,參與武漢保衛戰。
第九戰區由蔣介石的親信陳誠齣任司令長官,他本就是武漢衛戎司令,下轄兩大兵團和一些直屬部隊。這兩個軍團一共有24個軍,53個師的兵力,總兵力達到75萬人,是日軍參戰人數的3倍還多。而在武漢保衛戰爆發之後,先後又有20多萬兵員和第五戰區加入戰場,人數超過瞭100萬。如果按照一個軍2萬人來算,武漢會戰國民軍共投入瞭50個軍參戰。
天時地利人和,似乎我方占盡瞭優勢,應該立於不敗之地,可是結果經曆瞭一係列戰鬥之後,第九戰區居然宣布:放棄武漢,嚮西南撤退。兵力四倍於敵,還是防守的一方,居然輸瞭,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武漢會戰的幾場關鍵性戰鬥。
武漢南綫――日軍毒氣攻擊高歌猛進
6月22日,日軍波田支隊和海軍11戰隊嚮馬當進攻,在外圍就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進軍步伐放緩。但是國民軍16軍軍長大意輕敵,將主要將領派齣去參加軍校的畢業典禮,導緻日軍繞道長江南岸,占領瞭馬當附近的香山陣地。日軍居高臨下,用火炮和毒氣彈轟炸馬當陣地,守軍傷亡慘重,於6月26日撤齣,馬當失守。
日軍的毒氣彈殺傷性極強,還有一定的心理威懾作用,很快武漢南綫的彭澤、湖口也先後丟失,武漢南綫告急。
第九戰區立即把第二兵團部署在九江沿綫阻擊日軍行進的步伐,並將第一兵團部署在鄱陽湖一帶,策應作戰。1938年7月23日夜,日軍突然發難,憑藉海軍的船堅炮利對我軍陣地發動奇襲,很快就突破瞭第一道防守。次日一早,日軍的飛機又加入瞭戰團,第九戰區第8師和第8軍的陣地又先後被敵人攻破。然後,日軍106師團使用毒氣彈封鎖陣地,我第二兵團眼見不支,25日夜全部撤齣,九江失守,武漢門戶洞開。
日軍攻下九江後,立刻分兵兩綫,一部分沿長江直取武漢,另一部分繞路迂迴攻擊長沙。這時國民軍雖然已經處於劣勢,還是有針對性地作瞭部署。日軍主力106師團被我29軍團封鎖,傷亡慘重,隻能被迫休整待援。8月13日,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雙方在南潯綫、瑞武路、武漢下遊流域展開激烈交鋒,互有勝負,10月13日,日軍106師團在萬傢嶺一帶再次遭受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蔣介石自然明白武漢的戰略意義,同時他心裏也清楚得很,以自己手上的牌絕對無法速勝,隻能跟日本人打持久戰。畢竟自己是本土作戰,日軍侵略者的補給綫和運兵綫都更長,隻要拖上幾年,日本的經濟是無法支撐巨額軍費的開支,屆時可不戰而勝。早在南京失守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在作戰計劃中提齣:
“國軍應該確保武漢的樞紐地位,持續抗戰,爭取最終的勝利。”
日軍東、南、北三綫夾擊 中國軍隊主動撤齣武漢
雖然我軍在南綫戰場暫時減緩瞭日軍的步伐,但是北綫又宣告失守,沿大彆山北麓進攻的日軍於10月15日發起對武漢的攻擊。與此同時,南綫的第6師團和東麵的第9、27師團也開始攻城,武漢三麵被圍,情勢萬分危急。
按照咱們常人的思路,現在已經沒有退路,應該擺開架勢跟日軍拼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麵對如此不利的情況,竟然選擇瞭棄城,他們瘋瞭嗎?
麵對倭寇的進擊,百萬大軍怎麼連一戰的勇氣都沒瞭呢。他們給齣的解釋是:
“守住武漢是最終目的,但是保衛武漢不一定要在武漢,棄城是暫時的。”
第九戰區正在厲兵秣馬,準備跟日軍在武漢城下發動決戰的時候,上峰突然發來指示,寥寥數語命令其立刻“棄城”。雖然指揮員不想放棄武漢,但是也隻好服從命令,10月25日,幾十萬大軍把城內所有的輜重糧草全部裝車運走,給日本人留下瞭一個“清水”武漢,一座偌大的空城。
10月26日,日軍全麵占領武漢、鹹寜,繼續嚮南追擊。第九戰區且戰且逃,又於10月28日放棄德安,與日軍形成隔江對峙的態勢。至此,曆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宣告結束。
總結一下武漢會戰的大體進展:
首先,日本妄圖破壞國共閤作,一舉消滅國民軍主力,把蔣介石逼入蜀地,於是他們集結10個軍團的重兵攻取武漢。國共這邊發現日本的狼子野心之後,也馬上組建瞭第九戰區,集結瞭百萬大軍進行防禦,在武漢周邊部下重重封鎖,誓要保住武漢。
然後,日本軍隊對武漢發起三綫進攻,特彆是南綫的106師團攻勢迅猛,還有毒氣彈助陣,國民軍節節敗退,連續丟失防禦陣地。其餘兩綫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國民軍雖然在人數上占優,但無論從戰鬥意誌還是武器裝備層麵,都遠遠不如建製完整,勢在必得的日軍侵略者。
最後,當日本軍隊東、南、北三綫軍臨城下之時,國民軍事委員會做齣棄城的決定,武漢保衛戰以日本占領武漢,雙方隔江對峙結束。
那麼武漢會戰是我方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嗎?
並不是。
戰略放棄和被動放棄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彆,成大事者從來不會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率10萬大軍攻打東吳,陸遜作為守方,沿途紮下40餘座營寨,都被劉備的鐵騎一一碾碎,兩方在夷陵形成對峙之勢。由於劉備一路凱歌,難免輕敵草率,為瞭取水方便,紮下七百裏連營,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瞭個乾淨,兵敗而逃,死在白帝城。
帶兵打仗不能逞匹夫之勇,不能明知不敵還要死戰,要為革命保留香火,“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纔是智者的深謀遠慮。從這個角度想一想,武漢會戰還是實現瞭既定的戰略目的。
第一,彰顯瞭中國堅決抵禦外辱的決心。麵對日方來勢洶洶的10個師團,我方並未消極防守,而是調集瞭百萬大軍嚴陣以待,做最頑強的抵抗。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抗日的態度問題,能不能打得過放一邊,起碼要有“亮劍”精神。
第二,消耗日軍主力部隊,拖延瞭日軍的行進步伐,造成日軍軍費的巨額損耗。蔣介石等人深刻認識到,倭寇難以速除,需要以持久戰、消耗戰應對。畢竟中國是傢門口作戰,補給相對容易,日軍韆裏奔襲中國內陸、西部各省,運兵、糧草都要花錢,時間一長,經濟必定無法支撐,可不戰而退。再者說,4個多月大大小小幾百場戰鬥中,雖然我方損失頗大,日軍的傷亡數字同樣不容忽視,一個彈丸島國跟中國打消耗戰,笑到最後的一定是我們。
第三,極大程度保存瞭我方的有生力量,為抗戰勝利留下瞭寶貴的火種。武漢是重鎮,但是周遭地形開闊,很容易四麵受敵,如果拿齣所有的兵力跟敵人硬抗,在飛機、坦剋、毒氣彈的立體攻勢下,武漢很有可能變成我國主力的葬身之地。如果這百萬大軍一朝傾覆,中國將徹底失去自衛能力,隻能任由倭寇的鐵蹄無情踐踏,無辜的老百姓也會徹底失去希望,淪為亡國奴。所以領導者能夠在關鍵時刻頭腦冷靜地選擇戰略撤退,忍一時之辱,還是為我國贏得瞭臥薪嘗膽、東山再起的一綫希望。
第四,以空間換時間,有效轉變瞭敵攻我守的態勢。古語有雲:“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就算你日本把整個中國都打下來瞭,你能守得住嗎,你的士兵夠用嗎?武漢會戰雖然一時讓日本的陰謀得逞,吃下瞭幾座城池,但是每個城市都是需要部隊駐防的,原本浩大的部隊被一次次分兵之後,能夠機動作戰的單位就越來越少。我們用暫時的撤退,犧牲瞭空間,贏得瞭徵兵休整的時間。從此之後,我們成瞭四麵齣擊的進攻方,而日軍則成瞭患得患失的防守方,戰場形勢大為改觀。
綜上所述,武漢會戰錶麵上來看,我們失敗瞭,50個軍沒打過日本的10個師團,被一路攆著打,武漢也丟失瞭。但是實際上,武漢會戰的關鍵點並不在武漢一城的得失,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我們從開始跟日本硬碰硬地對抗,轉變為智慧的采用持久戰、消耗戰的方式,徹底粉碎瞭日軍閃電戰的作戰計劃,強行把日軍拖入瞭我們的節奏。從長遠來看,武漢會戰並不失為一種特彆的“勝利”。
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傢閱讀後在左下邊點個“分享”,右下方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