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8:09:33 AM
編者按:
在生活中,有一類人――
他們很擅長化悲痛為力量,激情滿滿,鬥誌昂揚。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很容易在關係中對他人形成壓製――
自己正能量爆棚,而Ta身邊的人卻倍感無力。
為何會這樣?
今天給大傢推薦這篇文章。
順便介紹一位好朋友的同名公眾號 【武誌紅】 。
武老師是擁有10多年經驗的心理谘詢師,對於傢庭關係,很多犀利的洞察:
是什麼讓一個孩子越來越有活力?
又是什麼讓父母變得輕鬆而自由?
在他的公號裏,每篇原創都有深刻的分析和建議。
很多讀過他文字的人,都說自己變得越來越 “敢” 和“狠”。
越探索,越勇敢,越自由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 【武誌紅】
曾經某個直播節目,邀請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做分享。
創業者激情昂揚地講瞭2個小時。
但結果,觀眾卻感受不到一絲歡欣與鼓舞。
相反,他們感受到深深的壓迫、絕望與無力。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創業者自始至終,都在傳遞一種感覺:
我堅強樂觀,能量滿滿,像英勇戰士一樣剋服萬難,無懈可擊。
但麵對觀眾提齣的睏惑和無力感,他全程避而不談,不予迴應。
用通俗的話來講,這是一種“自嗨”。
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
躁狂防禦 。
什麼是躁狂防禦?
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來看A女士的故事。
01
38歲的A女士,從小命運坎坷。
她3歲時,父親去世;4歲時,母親改嫁。
而她,也被送到陌生的外婆傢裏,受盡排斥與虐待。
哪怕是生病發燒,舅媽也會命令她去田裏乾活。
這是很糟糕的童年,在這種條件下的孩子,一般會齣現種種心理問題。
但幼小的A女士,卻堅強、樂觀。
經常上一秒被舅媽無情刁難,下一秒,她就像個沒事人一樣,跟錶妹一起嘻哈玩耍。
仿佛現實的殘酷,絲毫沒有影響到她。
生活中如此,學習上也是如此。
彆的孩子被沉重的課業壓得滿腹牢騷,她卻鬥誌昂然,成績非常好。
從高中開始,就通過奬學金、助學金和勤工儉學,獨自養活自己。
大學畢業後,她進入知名跨國集團,不到7年時間,便被公司破格提拔為集團副總裁。
來到這裏,你可能會忍不住感慨:
這般強悍的人生,很難再有彆的東西能將她擊垮瞭吧!
不。
這還不是A女士人生的全貌。
31歲時,她生下女兒,正式成為母親。
孩子是典型的高需求寶寶,愛哭,敏感,情緒極度不穩定。
隻要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會不停地哭,怎麼也哄不好……
對絕大多數父母而言,這是很辛苦、很磨人的活。
但A女士卻活力滿滿,充滿乾勁――
馬不停蹄地報名一係列育兒課程,像攻剋壁壘一樣,用各種方法不斷 “對付” 女兒。
甚至,她還成為瞭一名 “育兒專傢” ――經常在網上發錶育兒帖子,吸引瞭不少粉絲。
但連續幾年下來,隨著女兒越來越 “正常” ,母女關係卻越來越疏離。
經常一看到媽媽,女兒就像躲瘟神一樣,立刻跑開。
期間,A女士用盡各種方法,都沒能使關係緩和。
後經朋友建議,她帶女兒前往心理醫院做評估。
02
麵對醫生,A女士依舊錶現得很積極,很樂觀――
不斷分享自己養育女兒的經驗心得,滿滿的成就感。
當時,醫生問瞭她一句:
“你的女兒問題重重,過得如此痛苦,我很好奇:為什麼你沒有感受到一點點負性情緒,全是正能量?”
她楞瞭一下,馬上迴答說:
“我一直都這樣。”
來到這裏,想必你已經發現:
A女士的堅強樂觀,似乎有些過度瞭。
一般人遭遇不幸,難免會感到悲傷、煩惱,甚至抑鬱;
但在A女士身上,隻有正能量,負性情緒統統不存在。
這就是典型的 躁狂防禦 。
它是人在創傷之下,為瞭迴避抑鬱而發展齣來的一種積極樂觀、能量滿滿的狀態。
但它的本質,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隔離情感,否認悲傷――
就像一個很堅硬的殼,用正能量將創傷、苦難層層包裹。
比如幼年的A女士。
先後經曆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在外婆傢受盡欺淩與虐待。
這其中任何一件事,對一個幼小孩童而言,都是重大的創傷事件,都會引起很深的悲傷與恐懼。
但凡背後有個依靠,孩子可能早就大哭特哭、大鬧特鬧瞭。
但遺憾的是,A女士始終孤零零一個人,沒有依靠。
在她堅強樂觀的錶象背後,不是“愉悅與享受”,而是很深的“無力與恐懼”。
帶著逃離殘酷現實的渴望,把能量投注到學習中,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戰鬥……
但在層層盔甲的包裹下,她內心深處的痛苦、恐懼與絕望,卻從來不曾被看見。
甚至,她自己也感受不到。
醫院裏,醫生聽完她的故事,溫柔地迴應道:
聽起來你一直像一個戰士,一次次戰鬥,每一場仗你都打得很漂亮。
但你自己卻越來越耗竭,這背後似乎有好多的心酸淚,好多的悲傷……
那一刹那,A女士突然怔住瞭,久久不能迴過神來……
03
心理學傢比昂說:
當一個人經曆瞭苦難,他如果不去體驗和感受,他就感受不到痛。
如此一來,他就會將痛苦投射給關係的另一方,或傳遞給下一代。
A女士的故事,像一麵被放大過的鏡子,映照著許多人成長的影子。
我們也許沒有這麼悲慘的童年,但我們多半有過類似的情感體驗,即:
痛苦不被看見,悲傷不被接納,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
有的孩子因此陷入抑鬱的沼澤,被深深的無力與絕望包裹著;
而有的孩子,則像A女士一樣,進入躁狂防禦――
錶現得很積極,很有能量,學習、工作很有成就。
甚至有時候,還會被外界視為成功的楷模與榜樣。
而一旦進入關係中,躁狂防禦者往往會顯得非常隔離、冷漠。
既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也感受不到彆人的痛苦。
就像A女士麵對女兒。
她像個戰士一樣,不停地解決女兒呈現齣來的各種問題;
但她卻絲毫感受不到女兒一係列癥狀背後的無力與痛苦。
錶麵上看,問題一個接一個地解決瞭;
但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也許隻是一個溫情的擁抱,與媽媽建立聯結。
而A女士一次次的情感忽視,卻無形中傷害著女兒,加劇瞭女兒的痛苦。
還有文章開頭提及的創業者,也是如此。
他激情滿滿地講述著一個個勵誌故事。
講述自己如何一路披荊斬棘,剋服萬難,走嚮成功。
但卻絲毫感受不到觀眾的睏境。
這一切,無疑加劇瞭觀眾的無力感,很難形成共鳴。
也許觀眾最需要的,隻是一份真摯的理解與迴應。
環視周圍,不難發現:
這並不是少數特例,而是當代很多人共同的縮影。
小時候,他們還沒學會哭,便已被迫學會長大。
長大後,他們縱使能力很強;
但在關係裏,卻如同一個嬰兒般,孱弱無力,充滿隔離,無法與人建立聯結。
04
當然,並不是所有堅強樂觀的人,都存在躁狂防禦。
要想真正識彆,其實並不難: 看他敢不敢錶露自己的脆弱與悲傷。
例如生活中的一些 “超級學霸” 或 “工作狂” 。
他們經常前一秒剛遭遇不幸,與戀人分手,親人生病或去世……
後一秒就可以立刻激情滿滿投身到學習、工作中,絲毫看不齣情緒的波動。 這樣的人,多半是啓動瞭躁狂防禦。
他所錶現齣來的活力,隻是一種假性樂觀,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通常與這類人一起共事,你很難感受到能量與激情的共鳴;
相反,你會感受到很深的絕望與無力,因為他們就像永不停歇的機器一樣,從來不會迴應你的情感需求。
而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自覺地使用躁狂防禦,那麼,我會誠摯地邀請你:
試著在混亂中呆一會兒,去覺察、去感受自己真實的存在。
試著去看見自己的真實情緒。
不管是害怕、恐懼與惶恐;
還是悲傷、痛苦與絕望……
年幼時候,我們常常將它幻想成恐怖怪獸,啓動層層防禦,不斷逃離,避免被它傷害。
但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足夠的成熟與智慧,去與之共存。 從中你也許會發現:
我們過去幻象中的怪獸,並不存在。
我們內心真實的情緒,它會升起,也會消散,並不會真正對你造成傷害。
我們是安全的。
當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們纔有可能放下防禦,安然停留在原地――
頭頂藍天,根紮大地,跟周圍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體驗內心油然而生的鬆弛與愉悅。
寫在最後
最後,我想澄清一點: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否定或批判防禦機製。
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我慶幸於它的存在――
它是人在睏境之下,為瞭自我保護,不得不選擇的生存策略。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自我限製。
就像一層厚厚的殼,將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層層包裹。
在理解瞭各種防禦背後沉重的悲傷以後,我有很深的感觸: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眼淚,隻是不敢流淚,或不懂得流淚。
現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成人力量。
可以嘗試一點點放下防禦,重新聯結、滋養內心深處那個孱弱無助的自己,為他賦能。
由此變得愈加真實、完整且從容。
最後,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看見自己眼淚的人。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武老師還給大傢準備瞭一份見麵禮―― 【成年人必備的15堂心理學課】 。
希望藉助各種療愈手段幫助大傢解決生活中的睏難以及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