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5:37:05 PM
廚娘現象
不知現在的飲食界是女廚師居多還是男廚師居多,不過我知道,在唐宋時代,流行的是女廚師,不但皇宮中有“尚食娘子”,大富大貴之傢亦以聘請女廚師燒菜為時尚,市井中經營私房菜的飯店,也頗多手藝高超的廚娘。
相傳北宋末宰相蔡京傢有廚婢數百人,廚師十五人;南宋初宮廷中也有一位女禦廚,是當時太上皇(宋孝宗)做藩王時宅第的人。
這位女禦廚的廚藝無可挑剔,很閤君上的心意,宮中稱呼她為“尚食劉娘子”,不過人品卻不怎麼樣,是一個“喜暴人之私”的長舌婦。
同一時期,杭州民間最著名的大廚中,也有女廚師,如宋五嫂,是開封酒傢的婦人,擅長做魚羹。她寄居蘇堤時,宋高宗召見她,詢問往事,頗感淒涼,令她奉上魚羹。
之後人們競相購買魚羹,宋五嫂於是緻富。
齣土的宋墓壁畫與雕磚文物也可證明宋代盛行女廚師的社會風氣。
宋朝墓畫有不少以備宴為題材的圖畫,圖中那些在廚房裏操刀的,多是廚娘,而不是男性廚子。河南登封黑山溝北宋墓齣土的壁畫中,有一幅《備宴圖》,畫瞭兩位廚娘在準備宴席。
登封黑山溝宋墓壁畫《備宴圖》
河南鄭州新密下莊河宋墓壁畫《庖廚圖》,畫的也是女廚師備宴的忙碌情景。
鄭州下莊河宋墓壁畫《庖廚圖》
湖北襄陽檀溪南宋墓發現的《備宴庖廚圖》(襄陽博物館藏),也是描繪大戶人傢的一群廚娘正在做菜。
襄陽檀溪南宋墓畫《備宴庖廚圖》
尤其生動的是一幅宋墓壁畫,是登封高村齣土的《烙餅圖》(洛陽古墓博物館藏),畫上三名廚娘在做烙饃。
洛陽關林宋墓曾齣土一塊宋代雕磚(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藏),上麵雕刻瞭三名站在桌子後麵做菜備宴的廚娘,其中兩位廚娘正在將酒甕中的酒倒入溫酒器;
另一位廚娘在料理鍋裏的食物。
洛陽關林宋墓備宴磚刻
她們身邊的方桌上,擺滿瞭盤、碗、杯、盞、酒壺、溫酒器等餐具。
桌子前麵還有一名侍女模樣的助手,捧著一個蓋瞭荷葉的器皿;
另一名侍女正準備往宴席送菜,卻又迴頭想吩咐什麼。
看來一場豐盛的酒宴即將開始。
無獨有偶,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幾塊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雕磚,磚上刻畫的也是幾名廚娘備餐的圖案。
廚娘衣裙講究,係有佩飾,梳著高高的發髻,透齣一種既雍容華貴又精明乾練的氣質。
偃師酒流溝宋墓廚娘磚刻拓片
仔細看這宋墓廚娘磚刻拓片,四位廚娘看樣子正在準備一場傢庭宴席。
左邊那位廚娘在下廚之前,要先一絲不苟地整理好發髻與首飾,可見宋代廚娘特注意形象;
還有一位廚娘微微低首,正用心烹茶(右二),宋朝的茶藝極其繁復,可不是一般傢庭主婦就能掌握的;另一位在滌器(右一)。
那位正挽起衣袖的廚娘,大概是主廚吧,正準備做傢宴的主菜――斫��。
那案上幾條活魚,便是斫��的食材。
宋人所說的��,指生魚片、生肉片,斫��即是將生魚切成薄片,食用時蘸蔥絲與芥末醬生吃即可,跟我們現在吃日本刺身差不多。
宋代時候,名流圈很流行斫��,以刺身為人間美味。
宋筆記《侯鯖錄》收錄瞭一份當時最美味的飲食名單,其中之一便是“吳人��鬆江之鱸”。
北宋梅堯臣傢有一廚娘,善斫��,朋友均“以為珍味”,歐陽修、劉原父諸人“每思食膾,必提魚往過”梅堯臣傢。
南宋陸遊詩“斫��搗齏香滿屋,雨窗喚起醉中眠”,所詠嘆也是斫��佐酒的美味。
古人認為,一名高明的廚師,斫膾之時,應“操刀響捷,若閤節奏”;切齣來的魚片,要“�e薄絲縷,輕可吹起”。
蘇東坡的詩句“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便是形容這種高超的斫膾技藝。
不妨將酒流溝宋墓的斫��廚娘磚刻找齣來,以便我們更加真切地觀察廚娘斫��的風姿。你看她那抬臂挽袖、胸有成竹的樣子,想來應該身手不凡。
斫��廚娘畫像磚
由於廚娘年輕漂亮,手藝又好,可謂纔色俱佳,因此很是吃香,富貴之傢都喜歡聘請年輕廚娘做菜;
民間許多人傢也特彆注意培養女孩子的廚藝,以圖女兒能被富貴之傢相中,聘為廚娘。
唐朝時,嶺南人傢的女孩子,不管貧富,女兒擅長女工不是什麼成績,擅長做菜那就是“大好女”!
所以百姓婚聘,相互說:“我傢的女兒,裁袍補襖,那顯然是不會的;但如果說收拾整治烹飪那水蛇黃鱔,是一條必勝過一條!”
宋代時,杭州一帶甚至齣現瞭“重女輕男”的風氣。
中下的傢庭,不重視生男孩子,每每生女孩,必然愛護。女兒長成,就會根據其姿質教授技藝。
為什麼會“重女輕男”?
因為女孩子如果從小訓練她的纔藝,長大後便可憑著一技之長,被富貴人傢聘請為“針綫人”(相當於私人高定服裝設計師)、“雜劇人”(女藝人)、“拆洗人”、“廚娘”,等等。
其中“廚娘最為下色,然非極富傢不可用”。
但即使是“最為下色”的廚娘,也是色藝俱佳,氣質不凡,身價不菲,絕不是尋常人傢所能聘請得起的。
廚娘故事
宋朝廚娘的氣度與廚藝到底牛成什麼樣子呢?我舉個例子吧。
北宋有一位叫梵正的尼姑,廚藝好得不得瞭:“比丘尼梵正,庖製精巧,用炸、膾、脯、醃、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閤成《輞川圖》小樣。”
意思是說,梵正能夠以瓜、蔬等素食材,運用炸、膾、脯、醃、醬等烹飪手法,按照食材、佐料的色澤,拼成山川流水、亭台樓榭等景物。
假如一桌坐20人,每位食客麵前,居然各設一景,將一桌菜閤起來,就是微縮版的王維《輞川圖》。
王維的《輞川圖》已佚失,不過有摹本傳世。
王維《輞川圖》摹本
不妨來看看《輞川圖》摹本(日本聖福寺藏),然後我們將它腦補成一桌菜。
再講一個更生動的廚娘故事,這故事齣自南宋人廖瑩中的筆記《江行雜錄》。
大約宋理宗寶�v年間,有位太守告假在傢,因為傢中飲食粗率,就想起以前某次參加官宴,膳食齣自京都廚娘,極閤口味,於是念念不忘。
恰恰有朋友前往杭州,太守便托他在京都物色一位廚娘,隻要手藝好,不介意花費。
未久,朋友來信,說廚娘找到瞭,是一名二十餘歲的妙齡少女,“有容藝,能書算”。
幾天後,這廚娘也到瞭,卻在距城五裏的地方停下來,遣腳夫送來一封告帖,字寫得很是端正清雅,措辭也極禮貌委婉,先謙卑地自稱“慶幸,即日伏侍左右”;
末尾則寫道“乞以四轎接取,庶成體麵”,意思是說,請大人派專車相迎,這樣纔不緻損瞭大人的麵子。
太守不敢怠慢,派瞭一頂轎子前往迎接,入門後儀容舉止溫順文雅,翠襖紅裙,依禮和太守及其左右一一拜見而退。
太守見她形容舉止落落大方,知書識禮,氣質優雅,很是滿意。
過瞭幾日,太守準備請幾位朋友來傢裏吃頓飯。廚娘力請由她試廚。
太守說,明日不是大宴,不用太鋪張,做幾道傢常小菜就可。
南宋《春宴圖捲》(局部)
廚娘說,曉得,先給大人擬一份菜譜。當下取來筆墨紙硯,寫下菜譜及所用食材:“羊頭簽”五份,各用羊頭十個;“蔥齏”五碟,閤用青蔥五十斤……
“羊頭簽”是流行於宋朝的“簽菜”,可不是今天的牙簽羊肉,而是羊肉捲――用豬網油將羊頭肉捲起來,熱油炸得焦黃,大笊籬撈齣,便是極美味的“羊頭簽”。
但這廚娘做五份“羊頭簽”,所用食材卻需要十個羊頭。而作為配菜的五碟“蔥齏”,竟需青蔥五十斤。
這也太不閤常理瞭吧。太守心中疑惑,但因廚娘初來乍到,不便點破,便讓廚娘且去辦理。同時派人暗暗監視廚娘到底怎麼做菜。
次日,廚娘從帶來的行奩中取齣全套廚具:鍋、銚、盆、杓、湯盤,一應俱全,“皆黃白所為”,啥意思?都是金銀器做成。
至於“刀砧雜器,亦一一精緻”,看得旁觀者都嘖然驚嘆。
廚娘挽起袖子,穿上圍裙,據坐鬍床,開始切羊肉,但見她“方正慣熟,條理精通,真有運斤成風之勢”。果然是身懷絕技。
但這廚娘齣手也太鋪張浪費,一個羊頭,隻“剔留臉肉”,其他部位全擲地上,棄之不用。幫廚的夥計問她這是為什麼。
廚娘說,按我們頂級廚娘的廚房標準,一個羊頭就隻有兩塊臉肉可做“羊頭簽”。
其他部位的肉,“非貴人所食矣”!隻有味蕾未開發過的人纔吃。
大夥聽得暗暗心驚,心道,幸虧那揚州炒飯、沙縣小吃的標準不是廚娘所定,否則,誰都吃不起。
有些夥計又覺得羊頭就這麼丟瞭也挺可惜,便從地上拾起來,準備帶迴去燉著吃。
廚娘取笑他們:“汝輩真狗子也!”大夥心裏很生氣,卻“無語以答”,被廚娘的氣勢鎮住瞭。
剔好羊頭肉,廚娘又動手切蔥――所有的蔥“悉去須葉”,根據碟子的大小,切成蔥段。
然後,將蔥段外麵的葉子全部剝掉,隻“取心條之細似韭之黃者”(怪不得要用掉五十斤蔥),用酒與醋浸漬,作為涼菜上席。其他的菜式,也均“馨香脆美,濟楚細膩”。
晚宴上,太守宴請的客人吃得直咂舌頭,交口稱贊,說這廚娘到底是從哪聘請的啊,做的菜這麼美味,可以拍成《舌尖上的大宋》瞭。太守也覺得倍兒有麵子。
撤席之後,廚娘整襟上前拜謝太守:“此日試廚,幸中各意,後須照例支犒。”意思是請太守賞錢,說這是她們廚娘界的例規。
太守叫人去檢索照例賞賜的標準。
廚娘說:“這哪用得著檢例?”從囊中掏齣幾幅紙片,說道:“這是我以前在某官處主廚時所得的賞賜清單。”
太守接過,見上麵所記賞賜數目,通常都是二三百貫。
太守不願意被彆人比下來,隻好破費賞瞭廚娘一大筆錢。
過瞭兩個月,太守找瞭個理由,將那廚娘送走瞭。
私下裏,太守跟朋友說,“吾輩力薄,此等廚娘不宜常用!”如此“高大上”的廚娘,若非大富大貴之傢,哪裏用得起?
宋朝這種頂級廚娘的手藝,我們今天是品嘗不到瞭。
不過,南宋吳中有一位吳姓廚娘,留下一本《吳氏中饋錄》,裏麵記錄瞭多種宋朝名菜的烹飪手法,我摘錄幾條,你要是有興趣,不妨試做來吃,雖然比不上高標準的“羊頭簽”,但也絕不差於揚州炒飯:
【洗手蟹】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並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薑、鬍椒俱為末,再加蔥、鹽、醋,共十味入蟹內,拌勻,即時可食。
【爐焙雞】用雞一隻,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塊。鍋內放油少許,燒熱,放雞在內略炒,以錠子或碗蓋定,燒及熱,醋酒相半,入鹽少許,烹之。候乾,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風乾魚】用青魚、鯉魚,破去腸胃,每斤用鹽四五錢,醃七日,取起,洗淨拭乾。腮下切一刀,將川椒、茴香加炒鹽擦入腮內並腹裏,外以紙包裹,外用麻皮紮成一個,掛於當風之處。腹內入料多些,方妙。
監製 | 先宏明
編輯 | 於 昕
部分圖片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係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