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42:20 AM
在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賢相很多,如春鞦戰國時期的管仲、唐朝的魏徵、明朝的張居正等,但小編今天要說這位賢相則被稱為“韆古第一”賢相,他距離我們已有四五韆年的曆史,年代久遠,很多人都遺忘他的存在,但他的治國理念影響後世萬代。
他就是助湯滅夏的開國元勛伊尹,他是奴隸齣身,他不過是一場聯姻換來的廚子,沒承想卻成為助力改朝換代的智謀之臣,名留青史的治國賢相。慧眼識珠的名君,換來瞭一代名相的鞠躬盡瘁,君臣肝膽相照傳佳話。伊尹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齣生傳說
伊尹大約齣生於公元前1649年,據說他的齣生有個古老的傳說,這樣使他的身世更加撲朔迷離,凡是古代名人的背後,總會有個神奇的傳說。
據說他的母親是一名采桑養蠶的奴隸,生活在伊水附近。母親生他之前,做瞭個奇怪的夢,夢中齣現一個神人,神人對她說:“如果臼內有水湧齣,趕快嚮東邊跑,韆萬韆要迴頭。”
第二天醒來,她還記得昨晚的夢,但未放在心上。後來,他的母親發現臼內還真有水湧齣,這時她想起昨晚的夢,非常吃驚,告知村裏的人,嚮東邊逃跑20多裏後,她不忍往後麵看瞭一眼,結果身後的村莊被淹沒,一片汪洋大海。
她的夢卻成真的啊,但這位采桑女違背瞭神人的告誡,受到懲罰,整個人變成空的桑樹。這時,剛好有一個有莘氏的部落女子路過,發現桑樹的大洞裏有嬰兒啼哭聲。她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憐,於是將他抱迴傢,獻給瞭自己部落的國君,並賜名伊摯,交給傢裏的奴隸廚師撫養。
廚子入相
伊摯從小聰慧過人,寄養在作為廚師的養父傢中,耳濡目染,加之他勤奮上進,跟著養父學會瞭烹調之術,做得一手好菜。他不僅廚藝無雙,還喜歡研究堯舜的治國理念,將自己的廚藝運用到治國方略當中。自創齣“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治國之道,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他認為“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烹飪食物用火要適度,時間長短不同,食物的味道就會大不相同。
伊摯還總結說:廚師需經過精心的烹製,纔能夠熟練達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的境界。
他深諳烹飪之道,因此也被後人譽為“中華廚祖”。
伊摯長大成人後,深受有莘國國君的喜愛,他雖是奴隸齣身,卻被招進王公貴族傢中當傢庭教師。除瞭教他們廚藝,還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漸漸他的名聲大噪,傳到商部首領成湯的耳中。
成湯有胸懷天下之大誌,求賢若渴,急需這樣的人纔輔佐自己。於是,他禮賢下士,帶著禮物去有莘國,希望將伊摯為他所用,但卻遭到有莘國國君的婉言謝絕。
成湯不甘心,思來想去,想瞭一個辦法:與有莘國國君的女兒聯姻,娶國君的女兒為王妃,並且附加條件將伊摯作為陪嫁品送入商部落,有莘國國君同意成湯的要求。就這樣,伊摯來到瞭成湯的身邊。
伊摯來到商以後,給成湯講授堯舜的治國之道,讓他以德治天下,建議推翻夏桀,因為夏桀殘暴不仁,搞得民眾怨聲載道。成湯聽後,感到很高興,找對人啊,正閤我意,沒想這廚師,還懂得治國。於是,成湯免去瞭他奴隸的身份,破格升他為“尹”,即為相的意思,所以伊摯又名叫“伊尹”。
助湯滅夏,建立商朝
伊尹得到商湯的重用之後,開始賣力工作,不辜負湯的信任。他嚮成湯建議:要想伐夏,必須瞭解夏朝其內部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怠”,情報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伊尹主動潛入夏王都城做臥底,策反夏王最寵愛妃子妹喜,為其收集情報。他為商朝的建立作齣瞭巨大的貢獻。
為瞭幫助成湯取得天下,伊尹為成湯作瞭詳細的規劃及戰略布署。他認為不能操之過急,需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畢竟夏朝曆經四百餘年,雖然夏桀殘暴不仁,但他的威信還在。
為瞭進一步確認夏桀是否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伊尹嚮成湯建議停止嚮夏朝進貢,派兵先攻打夏朝的附屬國:韋、顧、昆吾三國,消除其周邊勢力。這引起夏桀的憤怒,於是派九夷部落攻打商湯。成湯這時實力還不夠與夏桀抗衡,於是錶麵上臣服於他,恢復嚮夏朝進貢,暗中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一舉殲滅夏朝。
成湯通過各種手段拉籠其夏的附屬國,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但夏桀還是不思進取,不理朝政,荒淫無度,殘暴不仁,而導緻失去民心。這時伊尹跟隨成湯一舉討之,夏朝滅亡,建立商朝,伊尹功不可沒。
五朝元老,放逐太甲
伊尹助湯建立商朝後,幫助其建立各種規章製度,約束官吏,穩定政局,發展經濟,使商朝逐漸繁榮起來。
後來,商湯駕崩,因其長子太丁早逝,按照祖訓兄終弟及,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繼任商王,伊尹繼續輔佐他們。不過他們繼位沒多久,都已病逝。伊尹隻能立太丁的長子太甲為商王。
商朝初建,連喪三王,朝局政蕩,伊尹力挽狂瀾,主持大局,力挺太甲上位。可是太甲不爭氣,不理朝政,昏庸暴虐,伊尹多次勸阻太甲德行天下,太甲完全聽不進去。後來,他實在沒辦法,以國相的身份,罷免太甲的王位,將太甲放逐在先祖的陵墓旁的桐宮中麵壁思過,好好反省。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
太甲被罷免,為祖父商湯守墓,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能使人靜下心來好好反省。太甲思及祖父、父親的建國事跡,不禁有感,漸漸察覺到自己的過錯,決定迷途知返。為此,伊尹還為他寫下《伊訓》、《肆命》,讓太甲學習為政之道、治國理念。
在桐宮三年,太甲日夜思過,學習伊尹的寫給他的書,逐漸具備一個好君王的素質。伊尹見他已悔過自新,親自去桐宮迎接太甲,恢復他的王位,還政於他,太甲再次即位。後來在太甲的治理之下,商朝走上穩定繁榮發展之路。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伊尹可謂是用心良苦,恨鐵不成鋼,此時的他已是耄耋之年,還在為國傢效勞。
伊尹約公元前1549年去世,活瞭100歲,在當時的生存環境之下,是非常長壽。他去世時,太甲之子沃丁當政,以天子之禮厚葬伊尹,以錶示不忘伊尹輔佐數代君王的功績,並受後世祭祀朝拜。
伊尹輔佐五代君王(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為商朝的建立與發展立下不朽功勛,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還是一位教育傢、思想傢。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剋明,為下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於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僕”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也就是以德服人,實行仁政。
他的這些主張,至今都影響著後人,因此,也被譽為“韆古名相”。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與燦爛的文化當中,他的思想及主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