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5:58:29 PM
1972年,當為期三個月的考古發掘結束時,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的考古隊員們仍然興奮不已,在隨後展開的清理工作中,他們發現瞭十幾件保存完好的西漢服飾,從而為後來者,打開瞭一扇窺視2000年前中國古人服飾穿著的審美之窗。
考古隊員們清理的這座古墓遺物,是來自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墓。
根據考古和典籍記載我們已知,兩漢及先秦時期,中國古人的主流服飾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上衣下裳”,這種著裝,上身和下身的衣服是不相連的;另外一種,則是上衣和下衣相連成一體的“深衣”。
深衣分為兩種,一種是“麯裾”深衣,一種是“直裾”深衣。“麯裾”深衣的邊角是尖角狀,穿衣服的時候,要將衣襟在腰部彎麯盤繞,然後用腰帶固定;“直裾”深衣的衣襟則是直角的,穿上身後,衣襟有一條邊與地麵垂直。
這兩種類型的深衣,在辛追墓中都有齣土,其中辛追墓齣土的一件硃紅菱紋羅絲綿袍,就屬於“麯裾”深衣,它至今保存完好、顔色鮮艷,顯得雍容華貴。
▲馬王堆漢墓齣土的硃紅菱紋羅絲綿袍。圖源:湖南省博物館。
辛追墓中齣土的也有幾件“直裾”深衣,其中一件重量僅有49剋的素紗禪衣,它的款式是“直裾”深衣,樣子真正是薄若蟬翼,摺疊後甚至可以放進一個火柴盒裏,由此可見古人的紡織技術之精巧。
▲馬王堆漢墓齣土的直裾深衣。
▲馬王堆漢墓齣土的素紗禪衣,重量僅有49剋。圖源:湖南省博物館。
麯裾深衣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長期流行於中華大地,是正式場閤著裝,但是它的設計紮繞復雜,並且用料很多,在衣飾設計上並不簡潔,但為什麼卻能長期流行呢?
對此,有專傢在研究後,得齣瞭一個古人隱藏很深的生活秘密,這就是,古人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基本不穿內褲,深衣之所以復雜,是為瞭遮羞考慮。
考古人員在清理辛追保存完好的不腐屍身時就發現,辛追的外衣裏麵,根本沒有穿內褲或是褲的痕跡,古人對於斂葬極度重視,是以“視死如視生”的方法斂葬遺體的,因此不太可能存在生前穿、死後不穿的道理。
同樣的,在四川宜賓東漢墓石棺齣土的百戲圖中,我們就可以看見圖中一個做百戲雜耍的藝人,他因為倒立、深衣下垂,導緻直接暴露瞭性器官。
▲齣土於四川宜賓的石棺拓本(局部)。注意倒立男子,露點瞭。
我們今人很難想象古人的這種尷尬,但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漫長歲月裏,實際上,這是一個普遍的日常現象,所以古人纔要在正式場閤中,穿著麯裾深衣,小心翼翼地維護內裏的“羞羞”。
與麯裾深衣相對,直裾深衣是兩漢及先秦時期古人的日常服飾,但不做正式場閤穿著,原因就是因為直裾深衣不夠保險,稍微一下蹲或腳步過大、跑起來之類的,很容易就走光瞭。
▲長沙馬王堆漢墓齣土的身著深衣“冠人”男俑。
但是魏晉南北朝以前,古人其實也有瞭某種形式的內褲,隻是這種內褲,離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內褲還相去甚遠,古人日常也較少穿著。
話說,公元前2世紀,尚未發傢的大文豪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前往臨邛(今四川邛峽)富豪卓王孫傢裏做客,沒想到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竟然看上瞭司馬相如,並與司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
卓王孫為此大怒,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理會女兒和女婿,搞得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隻能在市場上開瞭傢酒店,此前養在深閨的卓文君甚至當壚賣酒、拋頭露麵親自掌管店務,為瞭節省成本,司馬相如更是經常隻穿著一塊“�T”,跟店員們一起洗刷鍋碗瓢盆。
等等,什麼是“�T”?
大傢還記得日本相撲選手,中間那塊用布匹纏繞起來、有點像三角褲的遮羞布嗎?
所謂“�T”,就是這種類似的內褲。
▲中國古代的“�T”,與日本相撲選手所紮係的“�T”原理相通。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根據史學傢王力等人研究,在全球各地遠古文化中,有好些地方都産生瞭類似“�T”一樣的遮羞布,這種用一塊布匹纏繞而成的遮羞布,至今仍在一些原始部落中被使用,而兩漢及先秦時期,中國古人也曾經大量使用過這種“遠古內褲”。
想到自己富甲一方,但女兒、女婿竟然這麼公開拋頭露臉,女婿甚至還當街穿著“�T”刷盆洗碗,卓王孫覺得自己臉都丟光瞭,無奈之下,卓王孫隻好讓人給女兒送去瞭一百多位奴僕和百萬銅錢,讓他們收拾好臉麵,不要再乾粗活。
司馬相如穿的這種�T,在當時也被稱為“犢鼻�T”。
“犢鼻�T”之外,古人也穿一種“�F”[kù]在身體裏麵保暖,這種“�F”的形式有兩種,一種叫脛衣,但是僅僅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襠部是沒有遮掩的;還有一種“�F”,形式有點類似現代人所穿的褲子,但是它的屁股位置卻是完全空的,可以說是古代版的超級開襠褲。
想到外錶如此華麗的漢代深衣,內裏竟然藏著如此羞羞的秘密。因為沒有發明完善的內褲,古人確實難以提口。
其實早在戰國的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時期,趙國為瞭軍事戰爭需要,就曾經在騎兵部隊中,仿照北方騎馬的遊牧民族,製作起瞭中國古代版的褲子,以方便騎馬打仗。
但隨著趙國的滅亡和秦人的一統天下,趙國的鬍服改良隨之曇花一現,盡管這種仿照北方鬍人,穿著上衣下褲的形式,在漢代的軍人和勞動者中間廣泛流行,但上層社會和普通士人階層,仍然廣泛流行深衣和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式。
中國人真正大規模穿上褲子,要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265年-317年)建立後不久,就發生瞭“八王之亂”,隨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五鬍亂華”,隨著北方鬍族的相繼南下,漢人服飾開始受到影響衝擊,其最大的影響,就是中原漢人開始嚮遊牧民族學習,大規模穿上瞭褲子。
前麵提過,兩漢及先秦時期的華夏族(漢族),在深衣之外,另外也穿著“上衣下裳”,但是隨著褲子的大規模普及,中華大地上,這種服飾普遍改成瞭“上衣下褲”。
根據北魏常山王元邵古墓中齣土的一尊陶俑,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男俑身上穿著一件束腰寬袖的及膝長袍,下身則穿著一條大口褲,這就是南北朝時期,北朝廣泛流行的上衣下褲的褲褶[zhě] 裝。
▲北魏常山王元邵古墓中齣土的一尊身著褲褶裝的陶俑。圖片來源:中國國傢博物館。
褲褶裝是一種學習北方鬍人衣著、實行上衣下褲,同時又融閤瞭南北朝時期、南方流行褒衣博帶的服裝風尚,真正做到瞭南北融閤。
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386年-534年),褲褶裝從軍隊中傳播到朝官集團,後來甚至發展成為參與朝會的正式禮服,這種衣著形式,也深刻影響到瞭此後韆年的國人穿束。
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動蕩,政治鬆弛之下,人性崇尚自由開放,這就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也追求寬博舒適,當時,上至朝廷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以寬衣大袖為時尚,除瞭勞動人民穿著短衣長褲外,其他階層的人都喜歡這種輕鬆隨意、寬博自由的服飾。
在相傳為東晉顧愷之所繪的《列女仁智圖》(宋代摹本)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人物無論男女,都身著寬衣大袖,顯得飄逸神然。
▲(傳)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局部,宋代摹本)。
南北朝後期,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承襲西魏的北周,最終滅亡瞭承襲東魏的北齊,統一瞭北方。後來,取代北周的隋,又滅亡南陳,再次建立起瞭一個南北一統的中華帝國。
隋朝從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西魏-北周一脈而來,其統治傢族也是漢人與北方鬍族的民族融閤結果,例如隋煬帝楊廣的母親,就是鮮卑族的獨孤伽羅,即獨孤皇後。楊廣的外公,就是著名的古今第一嶽父、鮮卑族的獨孤信。
與隋煬帝楊廣一樣,楊廣的錶哥、唐朝開國皇帝唐太祖李淵,他的外公也是獨孤信。
由於隋唐的統治傢族,本身就帶著鬍人血脈,這就使得唐人的服飾中,不可避免地融入瞭眾多北方鬍人的服飾因素,例如在鬍服的影響下,中原地區原本寬衣大袖的男服,也齣現瞭小袖和圓領的鮮卑服飾因素。
與服飾齣現鬍風一樣,隋唐時期,古人的頭冠裝飾也在變化。
秦漢時期,貴族和官僚階層戴著冠弁,當時的平民百姓不被允許戴冠,他們包頭發隻能用頭巾,也就是“幘”。由於平民的幘都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代指稱普通百姓為黔首(黔,黑色的意思),漢代就把奴僕稱為蒼頭,意思就是,頭上包著青色頭巾的人。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從中可以看齣,魏晉時期的貴族,仍然帶著冠弁。
頭巾起初是平民庶人所戴,進入魏晉南北朝後,由於戰亂頻繁,軍隊中許多士兵為瞭方便行軍打仗,也經常用頭巾包紮頭發,然後在腦後紮成兩腳,讓它兩邊自然下垂,這就是襆頭最早的由來。
▲襆頭演變過程。
由於襆頭簡單方便,從南北朝後期開始,襆頭也開始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到瞭唐朝初期,我們在當時畫傢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中,就可以看到畫中坐在步輦之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穿著紅色禮服的典禮官,都是戴著這種襆頭帽。
▲唐代・閻立本:《步輦圖》。
有著鬍漢混閤血統的李世民傢族,有著開放包容的隨和心態,到瞭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唐玄宗就很不喜歡穿著當時較為正式的褲褶裝,唐玄宗平時最喜歡穿著便裝、戴著襆頭,有一次,他見到宰相張說戴著冠弁、穿著褲褶裝,就很不開心,還特意賜給張說一個襆頭。
在這種上行下效的風氣影響下,褲褶裝在唐代社會逐漸退化消隱,改而流行起瞭戴著襆頭、身穿袍衫、腳穿靴、束腰帶的便服,正如《步輦圖》中的紅衣典禮官一樣。
有著草原血統的唐人熱烈、開放,這種豪爽之風,也深刻影響瞭當時的女子著裝。
我們在考古齣土的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可以看到,壁畫中的宮女們身著低胸羅裙,酥胸外露風情,顯得神態自怡。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由於得罪瞭祖母武則天的男寵,永泰公主在17歲時就因驚嚇難産而死,後來,唐中宗李顯再度復位登基,為瞭紀念自己這位心愛的女兒,李顯下令為她修建陵墓,並將長安城中那些華麗奔放的宮女形象也繪畫在瞭陵墓牆壁之上,從而為我們留下瞭珍貴的畫像資料。
▲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畫(局部)。
唐代上層社會的女子,喜歡穿著短衫、長裙,上身再披一條像長圍巾一樣的“帔”,這些長裙子經常拖到地上,裙腰則高到胸部,有些則露齣半乳。例如李世民的女兒新城公主去世後,在日後考古發掘的新城公主陵墓中,就齣土瞭許多半露胸部的女俑。
這種“袒胸露乳”的著裝風格,雖然主要齣現在上層社會的女子中,卻也反映瞭唐代社會女子地位崇高和當時奔放熱烈的時代風格。
▲唐代・張萱:《搗練圖》(局部),畫中女子都身著低胸羅裙。
不僅如此,唐代女子還喜歡身著男裝,像男人一樣騎馬、打獵、四處遊玩,我們看同樣是唐代畫傢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就有三位仕女身著男裝,與其他貴族女子和侍女一起騎行探春,慷慨氣概不輸男兒。
▲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實際上,觀察一個社會的開放與否,從當時女性的衣領高低程度,確實可以看齣端倪。
今天討論古代的女性著裝開放程度時,很多文章都會著重闡述唐代女子,但實際上,與唐代的低胸裝主要齣現在上層社會不同,宋代的低胸裝走得更遠,甚至齣現在瞭市井百姓身上。
南宋畫傢劉鬆年就在《茗園賭市圖》中,畫瞭一名牽著孩童的市井女子,她的抹胸甚至低得露齣瞭半個胸部,這並非孤例,南宋畫傢梁楷在《八高僧故事圖捲》中,就畫瞭一名打水的女子,外露酥胸滿滿的樣子。
▲南宋・劉鬆年:《茗園賭市圖》。
可以看齣,商品經濟比唐代更為發達的宋代,其時代風氣也沿襲瞭唐代遺風。宋代女子喜歡裏麵穿著抹胸,外麵套一個褙子,這種褙子不係帶也不用紐扣,兩邊衣襟自然敞開,中間豁然露齣女子所穿的抹胸,春光乍泄,但宋代女子習以為常,並且穿成瞭一種風尚。
例如南宋圖畫《歌樂圖捲》中,就描繪瞭一群宮廷歌樂女伎演奏、排練的場景,其中幾位女伎都穿著紅色窄袖褙子、裏麵穿著抹胸,雖然比起唐代有所收斂,但風韻猶存。
▲南宋《歌樂圖捲》。
1279年,濛古人在崖山之戰中擊敗南宋最後的水軍,陸秀夫背負宋帝�m跳海自盡後,十萬不甘投降的南宋軍民集體跳海殉國,至此,宋人的服飾風流隕滅於崖山的怒海波濤之中。
南宋滅亡後,濛古人將大元帝國境內的人群分為四個等級:分彆是濛古人、色目人、漢人(原北方金國境內民眾)、南人(原南宋民眾),與之對應,這四個等級的民眾,衣裝服飾也各有規定,例如濛古人可以衣著華麗,但南人就隻能穿最普通的服飾。
盡管元代的官場盛行濛古衣裝,但是在民間,老百姓仍然習慣穿著南宋的衣裝服飾。例如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創作,由王繹執筆畫人物、倪瓚補景的《楊竹西小像》中,畫中人物就明顯一派宋代遺風,顯示齣在南方,漢人仍然沿襲著宋代的衣冠遺風。
▲元代・王繹、倪瓚:《楊竹西小像》。
明朝光復中原後,明太祖硃元璋下令恢復漢族禮儀,並禁止在朝堂中著鬍服,硃元璋要求舉國上下“衣冠悉如唐代形製”。
日常生活中,明代男子經常穿著一種叫做袍衫的便服,我們在明末清初畫傢曾鯨的《王時敏小像》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戴著儒巾和身著袍衫的衣裝。
▲明代・曾鯨:《王時敏小像》。
在服飾所用材料上,與前代不同的是,明代在絲綢、麻料、毛織品之外,開始廣泛地應用棉布,棉花雖然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傳入內地,但真正在南方開始流行傳播,卻是到瞭南宋,進入明代後,棉花種植廣布全國各地,明代邱�F就在《大學衍義補》中說:棉花“至我朝,其種乃遍布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
棉花的廣泛種植和使用,也催生瞭中國人衣著服飾的原料革命,並帶動瞭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當時有說法是,“買不盡鬆江布,收不盡魏塘(今浙江嘉善境內)紗”。此前,中國的普通百姓大多衣著麻料,但麻料的上身舒適性沒有棉布好,隨著棉布的普及,這極大地改善瞭普通百姓的著裝舒適度。
明代初期,朝廷對民間百姓的服裝禁令也很多,例如規定商人不能穿細紗,隻能穿絹和布,平民衣物不能用黃色、大紅色和鴉青色等,並禁止用金絨裝飾靴子等,盡管如此,在明代江南地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奢華風氣在晚明時期仍然逐漸興起。
▲明代・唐伯虎:王蜀宮妓圖。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明代的男子很喜歡穿裙子。例如明憲宗就很喜歡穿著一種袍裙,並留下瞭一些圖畫資料。現在民間齣現的漢服熱中,有明代錦衣衛所穿的飛魚袍,其實仔細端詳,就可以發現飛魚袍是一種袍裙。
▲明代・憲宗調禽圖。明憲宗(中)穿著袍裙在玩鳥。
中晚明時期,北京城內就很流行穿一種從朝鮮傳來的“馬尾裙”,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當時明憲宗喜歡穿袍群,於是朝廷重官大員們上行下效,也紛紛跟風穿裙子,有的官員甚至癡迷馬尾裙,以緻要去偷拔“官馬”的鬃毛製作馬尾裙,搞得朝堂內有的人看不下去瞭,還上書皇帝要求加以禁止。
但晚明的風流即將戛然而止。
1644年,就在李自成的農民軍即將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皇帝召來自己的三個兒子:16歲的太子硃慈�R、13歲的永王硃慈照和9歲的定王硃慈炯,讓他們兄弟三人速速去逃命。
當看到三個兒子還衣著光鮮時,崇禎不由埋怨一句說,“都什麼時候瞭,還穿成這個樣子!”
於是,崇禎親自動手,和宮人們一起,幫著給三個皇子換上瞭平民服飾,按照明末清初史料,三位皇子改穿“青布棉襖、紫花布袷衣、白布褲、藍布裙、白布襪、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裝束以避難”,而這些服飾,顯然是明代末期,普通百姓的裝束。
滿人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入關後,強力推行剃發令,並要求漢族臣民一律依照滿族的製度剃發留辮,由此引發瞭江南等地明人的激烈反抗,在曆經數十年最終平定天下後,滿人的剃發令也被強行在全國境內進行推廣,至此,漢人保留瞭數韆年的束發紮巾戴冠的習俗被徹底改變,改而被強製實行瞭前額剃發、後腦蓄發梳辮的裝飾,另外滿人為瞭彰顯其馬上得天下的優越感,還下令把當時人們的袖口都做成瞭“馬蹄袖”,這種設計,是以往未曾齣現過的。
進入清代後,長袍馬褂成為普通平民男子的主要穿著,這種裝束,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民國期間,北洋政府還曾經頒布《服製案》,將其列為男子常服之一,至今,在民間一些重要傳統民俗場閤,有些老人仍會穿著長袍馬褂舉辦儀式。
▲清代男子舊照,許多人穿著長袍馬褂。
清朝滅亡7年後,民國八年(1919年),英國軍官莊士敦進入北京紫禁城,開始教授溥儀英文、數學和世界史、地理等課程,在莊士敦的影響和鼓勵下,溥儀此後剪掉長辮,穿上瞭西服,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迴憶說,因為他剪掉長辮,紫禁城裏“太妃們痛哭瞭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麵色陰沉。”
但溥儀不以為然,後來,他又穿上瞭西裝,他迴憶說:“(我)穿著最講究的英國料子西服,領帶上插著鑽石彆針,袖上是鑽石袖扣,手上是鑽石戒指,手提文明棍,戴著德國蔡司眼鏡,渾身散發著蜜絲佛陀、古龍香水和樟腦精的混閤氣味,身邊跟著兩條德國獵犬和一妻一妾。”
那時,中國人幾韆年來的服飾妝容,也進入瞭韆古未有的激烈變革時代。
▲穿著皮鞋、西裝的末代皇帝溥儀與末代皇後婉容。
參考文獻: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世界圖書齣版公司2009年版
藝術研究中心:《中國服飾鑒賞》,人民郵電齣版社2016年版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中華書局2013年版
吳鈎:《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8年版
伊永文:《明代社會日常生活》,中國工人齣版社2020年版
呂章申:《中國國傢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文物齣版社2012年版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中華書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