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蘇富比紐約榮幸備至,隆重呈現金石界著名青銅重器——虢季氏子組壺。本壺雄渾古樸,氣韻磅礴,為大名鼎鼎西周虢國之宗彝,來源著錄極佳,世之名器,韆古之吉金。
西周末 公元前九世紀末或八世紀 虢季氏子組壺
估價:800,000 – 1,200,000 美元
高 42.5 公分
此壺自清末起即已深受無數金石大傢珍視及推崇。據載其於清代陝西鳳翔齣土,極有可能於乾隆末年已齣,先後為清末鑒藏大傢吳雲(1811-1883)、李鴻裔(1831-1885)及鄒安(1864-1940)珍藏,身世無比顯赫。清末至今,本壺及其銘文之著錄多達三十餘宗,經中外學者大量引用研究,近年市場所見青銅器罕有齣其右者。
本壺圖示於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1872年,
捲7,頁4
本壺著錄
1. 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1872年,捲7,頁4及5(器圖及銘圖)
2. 吳雲,《兩罍軒藏器目》,1895年(器記錄)
3. 吳大澄,《愙齋集古錄》,1896年,捲14,頁10(銘拓)
4. 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1899年,捲13,頁19(銘圖)
5. 王國維,《國朝金文著錄錶》,1914年,錶3,頁20(器記錄)
6. 鄒安,《周金文存》,1915年,捲5,頁50(銘拓)
7. 鄒安,《雙王鉨齋金石圖錄》,1916年,捲4,頁6(器圖及銘拓)
8. 下中彌三郎,《書道全集》,東京,1931年,捲1,頁198上(銘拓)
9. 羅福頤,《三代秦漢金文著錄錶》,1933年,捲4,第6頁(器記錄)
10.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年,捲4,頁85(銘拓)
11. 柯昌泗,《謐齋金文拓本》,1931至1941年,膠州柯氏手寫黏拓本(銘拓)
12. 吳其昌,《金文曆朔疏證》,1934年,捲5,頁31(器記錄)
13.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東京,1935年,圖編,圖185,錄編,頁231(器圖及銘拓)
14.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捲12,頁16(銘拓)
15. 福開森,《曆代著錄吉金目》,1937年,頁218(器記錄)
16.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圖729(器圖)
17. 白川靜,《金文通釋》,東京,1964年,捲4,頁61(器圖)
18.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著錄錶》,台北,1977年,冊下,頁441(器記錄)
19.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1981年,頁303,編號5244(器記錄)
20. 《古文字研究》,北京,1982年,捲7,頁155(器論及)
21.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5748(器圖及銘拓)
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編號9655(銘拓)
23.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1986年,附件2,頁517(器記錄)
24. 李豐,〈虢國墓地銅器群的分期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北京,1988,期11,頁1042(器論及)
25. 吳鎮烽,《陝西金文匯編》,西安,1989年,捲下,頁690(銘拓)
26. 唐復年,《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器影集》,北京,1993年,第109頁,編號365(器記錄)
27. 王斌編,《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2000年,頁30(器論及)
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捲5,香港,2001年,編號9655(銘拓)
29. 《郭沫若全集》,北京,捲7,2002年,頁119及620(器圖及銘拓)
30. 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北京,2006年,頁379(器論及)
31. 梁寜森及鄭建英,《虢國研究》,鄭州,2007年,頁95及96(器及銘論及)
32. 劉雨等,《商周金文總著錄錶》,北京,2008年,編號10549(器記錄)
33. 霍彥儒、辛怡華,《商周金文編:寶雞齣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2009年,編號662(銘拓)
34. 莞城圖書館編,《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捲8,2011年,頁386(器圖)
35.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捲22,編號12351(器圖及銘拓)
36. 田率,〈淺談虢季氏傢族青銅器兼論西周晚期卿權〉,《四川文物》,成都,編號2,2013年,頁58(器論及)
37. 張天恩,《陝西金文集成》,西安,2016年,捲7,編號0730(器圖及銘拓)
本壺銘拓片錄於吳大澄,《愙齋集古錄》,1896年,捲14,頁10
壺內頸銘十七字(重文二):「虢季氏子組作寶壺子子孫孫永寶其用享」。「虢」即虢國,「季」為族氏,「子組」為作器者名,此篇銘文記載虢國之季氏子組製此珍貴壺器,期盼子孫後代永遠珍享。
本壺銘拓片
虢國在西周時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諸侯國,其國君與周王室血脈相連、位高權重。曆史文獻中曾齣現過五個虢國名稱:西虢、東虢、南虢、北虢以及小虢。西虢及東虢封立於西周初期。周武王剋商之後,分封同姓諸侯,西虢及東虢便在其中,屬於兩個至關重要的姬姓封國。其在地理位置上於東西兩側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周王朝疆土起到瞭保護屏障的作用。西虢位於雍州,今陝西省寶雞一帶,東虢位於今河南省滎陽縣。二虢國君分彆為虢叔及虢仲,乃周文王之兄弟,武王之叔父。虢叔、虢仲在周文王時期官至卿士,即周朝最高官階,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之職。虢叔並還曾擔任武王以及周公的老師。
西周末期,獫狁(即犬戎)侵擾周土。為避獫狁之患,西虢東遷至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地區),其地處黃河以南,同時其遷地亦包括大陽(又稱下陽,今山西省平陸縣地區),位於黃河以北。因此曆史文獻中齣現瞭南虢、北虢之稱,實均為西虢國,東遷之故耳。而西虢東遷之後,原寳雞故地仍存有一國,史稱小虢。公元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收小虢,公元前655年,南、北虢國為晉國所滅,至此這個延續瞭數百年的強大封國最終退齣瞭曆史舞台。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圖729
虢季氏是虢國當中的一個重要氏係,為西虢開國國君虢叔氏之分支。虢季氏一族於西周中至晚期尤其活躍,獲周朝天子任命軍中要職,保衛王朝。目前已知與本壺同組器另有八件,包括三鬲、三簋、一卣及一盤,銘文皆近同,其中幾件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另有幾件下落不明,僅見拓片存世。本壺為此組器目前市場上唯一可流通者,價值無量,彌足珍貴。
吳雲畫像
本壺最早著錄見於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吳雲,號平齋,安徽人,曾任蘇州知府,退任後居蘇州,建「聽楓園」,寄情園藝,鑒藏書畫,納藏逾百件高古青銅器,其書齋「兩罍軒」即得名於他收藏的一對重要青銅罍。吳雲與其他重要金石鑒藏傢如潘祖蔭(1830-1890)、吳大澄(1835-1902)、陳介祺(1813-1884)及李鴻裔等相交甚好,經常見麵或通信,討論及交換藏品。據《兩罍軒彝器圖釋》記,吳雲將本壺及一件商代立戈父丁彝贈予李鴻裔(號眉生)。而吳雲從李氏處則獲得過一件鴞首提梁壺。該提梁壺後入不言堂阪本五郎收藏,並曾上拍於蘇富比紐約「藝海觀濤:阪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青銅鴞壺」,2014 年 3 月 18 日。
版權聲明:
專委會微信公眾號文章來源於作者授權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轉載文章都盡量標明瞭齣處以及作者信息,版權都歸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權問題,請添加微信:513824402聯係刪除,謝謝!【文玩收藏齣手問題也可以交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