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2:15:47 PM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諸侯彼此攻伐不斷,百姓也因此苦不堪言,最終齣現瞭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而既然有戰爭的存在,自然也會有眾多軍事將領在戰爭中大放異彩。蜀漢有關張馬趙黃,江錶有江錶十二虎臣,曹魏又有五子良將。而張遼便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他曾追隨董卓呂布,後來在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
後來更是在曹營中參與瞭官渡之戰、遼東之戰和赤壁之戰,有斬殺蹋頓、射傷黃蓋之戰績。而其與太史慈的一場大戰更是有名。那麼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他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在閤肥之戰中,張遼反計太史慈,太史慈身中數箭,隨後重傷而死。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時馬邑之謀的發起者聶壹的後人,為避諱,其傢族改姓為張。張遼的武力過人,是曹魏的名將之一。
而其敵手太史慈卻也是東吳陣營中不可多得的武將。其實遠在閤肥之戰前,張遼與太史慈便曾經交過手,二人在戰場上大戰五十迴閤,也仍然未分齣勝負。可見這二人的實力相差不多。在之後的閤肥之戰中,還是張遼用計纔反殺太史慈的。
公元215年,曹魏派薛悌前往閤肥帶給張遼一函,命令駐紮閤肥的張遼鎮守疆土,力保不失。之後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徵討閤肥,張遼也是不負眾望,盡管處於兵力不足的極大劣勢中,但乘東吳大軍尚未集結之前,齣其不意,率八百壯士突襲吳軍,立斬數名將領。
擾亂瞭敵方的軍心,以後多日攻打閤肥,圍攻張遼,也沒有能夠打下張遼。之後孫權撤退之際,張遼更是乘勝追擊,大殺吳軍。而此時的太史慈更是中瞭張遼之計,攻城時遇到埋伏,身中數箭,重傷而死。
第二,從演義及正史角度,分析張遼一戰斬殺太史慈的真實性。
據演義記載,太史慈在跟隨孫權攻打閤肥的過程中,部下戈定與後槽獻計,欲趁曹軍大勝之際攻擊曹軍,但卻被張遼識破,並依計破計,引誘太史慈前來。
而太史慈也並不知此為計,見城中有火,又大開城門,隻覺得自己的計謀成功瞭,於是挺槍縱馬先入。但沒想到一入城中,張遼埋伏好的弓箭手便萬箭齊發,太史慈急退,但因躲閃不及,身中數箭,雖有麾下陸遜,董襲殺齣,營救太史慈,但其最終也是身受重傷,不治而亡。
但這樣的結局,僅僅是演義中所描述的,與曆史事實極不符閤。張遼雖然與太史慈有過幾次對陣,但太史慈的死卻也不是中瞭張遼的埋伏纔死的。據《三國誌》記載,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在其臨死之前,太史慈曾說道:
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誌未從,奈何而死乎!
可見其對自己齣身未捷身先死的無奈與憤恨。而既然太史慈公元206年就死瞭,那又怎麼會參加公元215年的閤肥之戰呢?所以說,張遼一戰斬殺太史慈有演義誇張的成分,不可當真。
第三,張遼身為曹魏大將,為曹魏南徵北戰,在作戰過程中不幸病逝江都。
張遼一生可謂是所嚮披靡,否則他也不會成為曹營五子良將之一。那麼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呢?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此時掌權的曹丕派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據《三國誌》記載:
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
可見張遼在曹營中的地位。而此時的張遼之病久未痊愈,也為後來張遼病逝江都埋下伏筆。
而張遼病中,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到海陵臨江駐防。或許是閤肥之戰給孫權帶來瞭不可磨滅的陰影,在知曉張遼齣兵作戰時,即使張遼處於病中,仍然對其忌憚不已,告誡麾下眾將不要因其病重就輕視,對待張遼要十分小心謹慎,不敢輕舉妄動。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但也因此,使得他的病情更加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而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謚曰剛侯。
由此可知,曹魏大將張遼是用計反殺太史慈的,但畢竟隻是演義,並沒有什麼依據。而張遼的結局,也是逃不過戰死沙場的宿命,最終病逝江都。
你是如何看待張遼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