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2:02:45 PM
文|小韻同學說曆史
成熟的議會製度,為英國帶來瞭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發行國債的能力大大增長。這個能力像變戲法一樣,讓英國國力一下子擴大瞭好幾倍,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小小英國的財政收入能夠輕鬆超過龐大的中國,為什麼英國能夠稱霸世界。
那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什麼時候開始超過中國的呢?答案正是在中國最大的一個盛世的頂峰―乾隆時期。
光榮革命之前,英國的財政收入還遠不及中國。比如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光榮革命前三年,大清帝國財政收入為3123萬兩,英國則為493萬兩,僅為中國的16%。
中國乾隆朝的財政收入這個數據是人們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被認為是乾隆盛世的一個重要指標。乾隆朝的財政收創瞭曆史記錄。
那麼乾隆朝的財政收入一般都是多少呢?一般都是四韆多萬兩。1791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六年,達到4359萬兩。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比明代的財政收入差不多整整高瞭一倍。
那麼英國在那一年財政收入是多少昵?英國那一年收入是5100萬兩,這是換成中國這邊的��紙。也就是說英國憑藉發行國債的能力,財政收入在曆史上第一次超過瞭大清帝國。
在此之後,英國就把中國越拉越遠,1812年,也就是嘉慶十七年,大清帝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而英國已經是19511萬兩,已經是中國的4.86倍,所以國債這個東西真的很厲害。
既然國債這麼厲害,如此有威力,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皇帝不發行國債呢?
道理很簡單。首先,中國的皇權是籠罩一切的,普天之下,莫非王財,所以中國皇帝沒有藉的思維,隻有搶的思維。他缺錢的時候,會直接沒收富商的財産,或者強迫他們捐款,實際上也是搶錢,但是想不到和他們藉錢。
所有的東西包括你們的性命都是我的,我怎麼可能想到去藉呢?在鴉片戰爭開打前,清政府就已經陷入財政危機,國庫存銀隻有一韆多萬兩,
而鴉片戰爭的軍費達到三韆萬。那麼,這中間巨大差額是從哪兒弄的呢?
第一個辦法是"攤廉",說白瞭就是挪用官員工資,從文武官員的養廉銀中扣。第二個是開捐,就是強迫富商地主捐款。這實際上就是公開搶劫,曆來中國政府解決財政危機大部分都是這樣做的。
其次,即使皇帝願意發國債,也沒有人願意買。雖然老百姓在皇帝麵前錶現得很順從,傢傢戶戶都供一個牌子,上麵寫著, 我大清皇帝萬年萬萬年,但是他們內心深 處並不相信皇帝會守信用。近代以前,中國政府從來沒有發行過國債。
直到1894年,也就是光緒20年,清政府實在沒錢瞭,也和洋人打瞭幾十年的交道瞭,對世界有點瞭解瞭,纔想到,咱們實在不行也學學這些西洋國傢,咱們也嘗 試一把新鮮事物,也發行一次公債吧。
那一年清政府發行瞭第一次公債,叫"昭信股票"從"昭信股票"的名字看,清政府本來是憋足瞭勁想講一把信用的,"昭信"昭明信用,可惜沒多少人相信清政府的誠意,不管清政府怎麼拍胸脯,打包票,苦口婆心,但是這些股票一張也沒人買。
最後搞得清政府臉上掛不住,最後忍不住強盜脾氣復發,強製攤派,你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不買我想盡一切辦法收拾你。買完之後呢,他又拒不付息,一分錢利息也不給,最後搞得中小投資者血本無歸。
在那之後,清政府又發行瞭京漢鐵路贖路公債、愛國公債,結果更沒有人買瞭,後來清政府自己也灰心喪氣地說,自昭信股票之後,信用未復。”自從發行瞭昭信股票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咱們的信用似乎越來越差瞭。
事實上,清政府也是玩國債把自己玩滅亡的具體詳情大傢可以看小韻同學的另一篇文章《鐵路債券―壓垮晚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是因為中國的皇帝隨時都可以推翻自己說過的話,政策環境很不穩定,所以客觀上也造成瞭發行國債或者股票將會遭遇重重睏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