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0:27 PM
來源:人民日報
圖:锡山高中學生在研創課上測試電路。資料圖片圖:锡山高中校長唐江澎。資料圖片圖:锡山高中校門。資料圖片
走進江蘇省锡山高級中學,正值上午大課間。學生們從教室魚貫而齣,有的在操場上跑步,有的拿起掃帚清掃校園,有的來到校園農場照看作物……到處歡聲笑語,到處都是活躍的身影。
在無锡,锡山高中很有名氣。不僅因為這所學校教學質量高,更因為這裏的學生氣質卓然――與他們攀談幾句便會發現,這些孩子普遍自信開朗、談吐大方,幸福感高、焦慮感低。
什麼是好的教育?在锡山高中校長唐江澎看來,“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傢社會。”
作為地處城鄉接閤部的一所高中,如何既直麵高考的競爭壓力,又讓學生享受學習、享受生活、享受成長?锡山高中的探索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發。
張弛有度
“就算是高三,也應該保持一個基本的節奏,該跑步的時候就去跑步,該做題的時候就去做題”
在接受采訪時,高三學生尤書元會時不時看一眼手錶。
本以為是采訪耽誤瞭他的學習,可意外的是,小夥子說:“是去彈琴,我每天都要練琴至少一小時。”
“他成績很好,如果正常發揮,考上名牌大學是很有希望的。”一旁的班主任說道。
“藝術是愛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說這句話的時候,尤書元的眼裏有光。
培養優雅生活者、每周一節藝術課,是锡山高中的特色之一。怎樣在一周一節課的短暫時間裏,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唐江澎思來想去,選擇瞭閤唱。每個學生都可以接受專業的訓練,用自己的嗓音――人身體自帶的最美的樂器來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錶達美。
“畢業典禮上,幾百個孩子站在禮堂裏,分成4個聲部,閤唱起屬於他們年級的那首歌,這場景會讓人熱淚盈眶,這是屬於他們的共同文化記憶。”閤唱指導老師艾佳瑩說。
除瞭藝術課,每天一節體育課,也是學生們的必修課,一直會持續到高考停課前。
從下午第七節課開始,學校的操場、體育館就熱鬧起來。學生們按照年級順序依次上課。籃球、足球、遊泳、擊劍、跆拳道、瑜伽等16個運動項目課程可供選擇。
每當看到學生們奔跑跳躍的身影,唐江澎都很有感觸:“因身體原因受到限製,我對運動充滿渴望。作為校長,我更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運動的快樂。”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講究的是張弛有度。唐江澎說:“就算是高三,也應該保持一個基本的節奏,該跑步的時候就去跑步,該做題的時候就去做題。”
怎樣讓學生獲得全麵發展,唐江澎一直在想、在做。比如:
打造與眾不同的教室布局。每間教室都配有一個與之連通的小教室,每個小教室都是一個“圖書館分館”。小教室裏有500餘冊人文、自然、科學等方麵的書籍,供學生藉閱。這些書籍與圖書館書籍流通,每學期更新一次。
開展“模擬城市”活動。課間的“匡園街區”十分熱鬧:匡園學生銀行、匡園郵局、誠信超市等,學生各司其職,街區運轉井井有條……
教育是為瞭人的全麵發展。在锡山高中,從“分的教育”到“人的教育”,如今已慢慢由理念變為現實。
為愛而學
“一周40節課,格子裏填充什麼內容,每部分占多大比例,體現瞭學校對教育的理解”
“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瞭今天的高考;隻有分數,恐怕也贏不瞭未來的大考。”在唐江澎看來,分數是教育不可迴避的內容,不關注分數,不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對任何學校來說都是不負責任的。
那麼,怎樣平衡“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升學的硬指標”?
“核心路徑就是課程設計和管理。”唐江澎說,“一周40節課,格子裏填充什麼內容,每部分占多大比例,體現瞭學校對教育的理解。比方說高三數學,我劃齣5個格子的空間,那麼老師就要在這5個格子裏,通過有效教學來實現教學目標。”
在眾多課程裏,學生們最喜歡的是麵嚮大學專業大類的研創課程。目前,學校開設瞭56門研創課,涉及新工科、數理、文科、醫科、農科等專業領域,學生們可以根據興趣自主選擇。
在數理大類的量子計算課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與粒子物理專業博士陳明擔任授課教師。“對中學生來說,這門課的挑戰是比較大的。雖然選課的隻有十幾個人,但他們是真的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有時候課間休息,他們會主動要求我再多講一些相關的內容。”陳明說。
“通過這樣的課程,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從為分數而學轉嚮為愛好而學。”唐江澎說:“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做到把高中的學業,大學的專業,踏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職業,人生建功立業的事業,襟懷天下、造福人類的誌業貫通起來,他就有瞭持久的學習動機,就有瞭源源不斷的奮鬥動力。”
前不久,江蘇省中學生閱讀與寫作大賽傳來好消息,锡山高中高三學生倪嘉璐獲得高中組特等奬。倪嘉璐的成功得益於學校豐富多彩的人文課程。經典閱讀、話劇公演、新詩朗誦、辯論賽,種種體悟式教學讓她對文學産生瞭濃厚興趣。
“以前讀書大多囫圇吞棗,現在我更注重深入閱讀,更想要走進作者的生活,理解文字背後的意蘊。”倪嘉璐說,“閱讀寫作將會是伴隨我一生的愛好。”
學生吳逸萱一直選修微電影製作課,還拍攝過一部學校的紀實短片。高考填誌願時,她選擇瞭北京電影學院聲音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實現瞭愛好與專業的完美結閤。
學生鍾皓隆在一次聆聽物理學教授的講座後,對物理産生瞭好奇,後來又多次研修物理課程,下定投身科研的決心。如今,他已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力學專業的一名學生。
因為熱愛,所以好學,心中有夢想、腳下有方嚮,在锡山高中,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
相信改變
“如果我們學校能夠做成功,那麼其他學校就也能參考”
唐江澎對教育有著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源自他特殊的生命體驗。
1979年,唐江澎在陝西省洛南縣參加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但身患小兒麻痹讓他與大學失之交臂。為瞭排解內心的憂愁,唐江澎主動給其他落榜的同學輔導功課。第二年這幾個同學都考得不錯,這件事引起瞭當地教育局的關注。
在教育局的安排下,17歲的唐江澎走進陝西洛南中學,成為一名輔導老師,後來又成為一名民辦語文教師。1993年,唐江澎南下,通過應聘來到锡山高中。
“進來以後校長就給我安排一個任務,整理校史。”唐江澎迴憶道,“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學校的一張老照片。”
那是一張小男孩的單人照,上麵寫著“一學年以上不缺課者”。唐江澎想,這是80多年前的照片,當時照相應該是很隆重的事,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學校管理者給一年以上不缺課的孩子拍照?
從這張老照片裏,唐江澎看到一種非常樸素的、對人全麵發展的關注。
“我常常在想,校長把鏡頭對準誰,教育就在哪裏聚焦。”2006年,唐江澎成為锡山高中校長後,設立瞭“校長特彆提名奬”。獲奬的有每天堅持跑步的學生,有天天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的學生,有誌願服務錶現突齣的學生……
“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刻骨銘心的愛,正因為這種愛,我們纔能夠努力地把好的教育辦齣來。”唐江澎說。
教育的許多問題往往交織復雜,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基於這樣的認識,唐江澎常常默念四句話:朝著正確的方嚮,設定有限的目標,探索專業的路徑,相信時間的力量。
“哪怕有些改變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一定要相信,隻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就能在曆史中呈現齣其應有的價值與力量。”唐江澎說,“比如體育課,從一周兩節到每天一節,我們用瞭10年的時間。現在已沒有人會去爭論體育課需不需要每天一節、會不會影響高考成績這樣的問題。”
區級管轄的中學校長、國傢課程方案專傢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在彆人眼中,這些頭銜意味著榮耀,可對唐江澎自己來說,這些更意味著責任:“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國傢倡導的教育理念一點點做齣來。如果我們學校能夠做成功,那麼其他學校就也能參考,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願望就能實現。”(記者 丁雅誦 姚雪青)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3日 第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