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12:20:16 AM
視頻|東莞,請準備查收來自法門寺博物館的“快遞”!
國寶即將來到東莞!
5月18日,“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將在東莞市博物館拉開帷幕。展覽由東莞市委宣傳部指導,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寶雞市文物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東莞分社主辦,東莞市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承辦。
本次展覽共展齣法門寺地宮精品文物60件,其中29件文物為國傢一級。據悉,本次是法門寺文物第二次在國內大規模外展,也是第一次大批量來到廣東。對於不少展品來說,這應該是它們齣過最遠的一次“差”。
近日,為瞭接迴這批國寶級文物,東莞市博物館於5月6日前往寶雞市扶風縣,5月7日在法門寺博物館開展文物點交工作。國寶級文物是如何“齣差”的?“齣差”前又有哪些準備?南方+記者本次全程采訪,帶你揭開國寶們的“齣差”之旅。
文物點交:“火眼金睛”察殘損
7日上午九點,穿過層層防盜門,位於法門寺博物館地下的鑒賞室大門緩緩打開――這就是本次文物點交、包裝的地點。
麵積不大的鑒賞室裏,橫放著一場兩米長的木桌。鋪上一塊紅色絨布,疊放幾層無酸紙,一張點交桌布置完畢。
角落裏,東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架好攝像機,鏡頭正對點交桌。這是為瞭全程記錄點交過程,確保規範操作和文物安全。按下拍攝鍵後,一場文物點交開始瞭――
小小的攝像機裏記錄瞭現場的所有人員。文物點交需要三方工作人員同時在場。所謂三方,指的便是文物移交方、文物接收方和專業運輸公司。加上現場的安保人員,鑒賞室裏容納瞭十餘人。
“這裏本來就是鬆動的嗎?本來是怎麼包裝的?”點交過程中,三方工作人員圍在桌旁,各持兩本點交手冊――一本是文物點交記錄、一本是文物總單,逐件核對文物狀況,對文物的保存現狀一一記錄。最後,三方需各有兩人在點交記錄上簽字確認。
“氧化;銹跡多處;子母口微磕(老磕);底部劃痕多處;函內底劃痕多處;無鎖匙。”這是唐鎏金如來說法銀寶函的保存現狀記錄。
為瞭得齣如此細緻的記錄並非易事。點交中,工作人員不時翻轉、觸摸文物,從外到內,從上到下,或平視或側視,細緻入微地確認各個細節,同時還要拍照記錄,以備運輸後和迴庫時進行核對。
東莞市博物館文物庫房管理員王菲是本次的點交人員之一,此前她已多次參與文物點交工作,“對於金銀器來說,通常會用到的描述詞是氧化、銹跡、磕痕、劃痕。”作為一名點交人員,對描述各類保存現狀的術語都要熟記於心。
法門寺博物館文物保管保護科副科長權飛介紹,其實手套並不是文物點交的必需品,如瓷器、玉器等錶麵光滑的文物,為瞭防止脫落會選擇不戴手套,但對於金屬器來說就一定要戴手套操作。
“身份證掉瞭!”點交過程中,一張文物序號貼不小心遺落。原來這是文博人對文物序號貼親切的稱呼。
整個點交桌上一片緊張忙碌,詢問清楚各個細節之餘,麵對如此珍貴的國寶,工作人員不時也會忍不住贊嘆一句,“太美瞭!”
文物包裝:裏三層外三層“套娃”
而距離點交桌一米的地方卻十分安靜,那是文物的包裝區。
與點交桌不同之處在於,包裝區的桌子上墊瞭厚厚一層EPE泡沫闆。兩張桌子把鑒賞室自動分成瞭文物點交的兩個區域,與點交區的交流討論、反復確認相去甚遠,包裝區幾乎隻有泡沫紙和無酸紙的聲音。
輕拿輕放、小心翼翼在包裝區是肉眼可見的。
接過點交確認的文物後,負責包裝的工作人員在EPE泡沫闆上畫齣文物形狀,並拿到不遠處裁剪,隨後便拿迴一個中間鏤空的底座,為的是營造一個穩定、防震的環境。
包裝時,兩名工作人員根據文物的形狀裁剪無酸紙,包裹和填充進文物的各部件之間。遇到大型文物,往往需要兩名工作人員各拿一頭無酸紙一圈圈纏繞,之後再輕輕放進裝有泡沫闆的木箱之中,再一次用無酸紙和絲織品填充木箱,直至放置穩妥。最後,用電鑽封好木箱鑽好釘子,一個個文物便成瞭一個個等待運輸的“包裹”。
一係列嫻熟操作的背後是提前做好的準備工作。湖南愚公珍品貨運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組長鄧超峰告訴記者,在前往法門寺運輸之前,運輸組已經對文物進行過討論,根據文物的材質、形狀等特點確定瞭包裝方案。
“包裝好的文物最後要全部裝進木箱中,為瞭避免在運輸途中受到顛簸,盒子與盒子之間、盒子與木箱四壁之間都需要墊有彈性材料。”鄧超峰說道。如此的運輸配置,聽上去也像是文物齣差的“軟臥”瞭。
點交之餘:不可忽略的用心細節
在點交現場,東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楊曉東還給我們展示瞭文物點交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其實我在現場不參與具體的點交工作,是因為我要站在不遠處看著整個現場。很多時候點交的工作人員太投入,會忽略掉一些可能對文物安全有隱患的細節,這時候就要有人來提醒。”楊曉東說道。點交過程中,楊曉東幾乎忙來忙去,各種細節都要提醒到位。比如,拍攝人員相機不要在文物上方,不要離文物太近,以免摔落碰傷文物;點交人員不能佩戴首飾,以免劃傷文物。
但在楊曉東看來,最為重要的是保證點交現場與文物庫房之間的走道暢通。如果走道不暢通,負責文物搬運的人員就會有摔倒的可能,這對文物尤其是國寶級文物來說是不能忽略的細節。為瞭維持現場秩序,在楊曉東建議下,點交桌隻留下6名人員,其餘近十名工作人員則在其他區域工作,互相配閤又互不乾擾。
點交間隙,楊曉東走到點交區和包裝區之間,輕聲建議工作人員不要用托盤交接文物,以免文物滑落,並錶示可以戴著手套雙手持拿文物,這樣也會更為安全。
在博物館人眼裏,能夠親身接觸國寶級文物既是一件幸運之事,也是一件責任重大之事,正因如此,點交運輸的各個細節都得親力親為,小心謹慎,並力求完美。
最終,包裝好的文物一個個存放在房間的角落裏,“排隊”等待點交工作的結束,然後統一封箱上車。
東莞,請準備查收來自法門寺博物館的“快遞”,打開這份由大唐文化、宮廷文化、異域文化交織相融的大唐盛世文明,感受來自大唐的雄渾氣度、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繁榮自信。
【文字】馬新傑
【視頻/圖片】黃偉興
【腳本】馬新傑 何綺瑩
【配音】李玲玉
【海報】龔名揚
【作者】 馬新傑 黃偉興 何綺瑩 李玲玉 龔名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