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一世)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
按乾支紀年法,是農曆乙亥豬年。
歐洲大地,大事頻發。
弗朗索瓦一世成功加冕,成為法國國王。
法國和瑞士爆發瞭馬裏尼亞戰役,法軍大獲全勝,瑞士十分雞賊,錶示此戰過後,瑞士將成為歐洲大地的永久中立國,以後誰也不得罪瞭。
奧斯曼帝國齣其不意,占領瞭庫爾德斯坦。
葡萄牙人揚帆遠航,抵達巴西大地,開啓瞭夢幻般的冒險之旅。
反觀中原大地,這一年卻是極為消停的一年,全年看下來,隻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明代大纔子唐伯虎仕途失意,寫下來瞭流傳韆古的《桃花庵詩》。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成為瞭韆古吟誦的名句。
(唐伯虎)
第二件則發生在大明朝廷,西藏地區(烏斯藏)派使者朝貢大明朝,順便報告給瞭大明天子,明武宗硃厚照一條十分爆炸性的消息。
什麼消息呢?
烏思藏入貢,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禍福。——《明史》
這位來自西藏地區的大使告訴皇帝,俺們那邊吧,有一位活佛,不僅能預測人的吉凶禍福,還能預知未來,建議皇帝把他請到宮裏供奉起來,一定是大大的善事。
這句話正對硃厚照的心意。
我們知道,封建帝製時代,統治者一直鼓吹皇權天授,即誰當皇帝是上天注定的,世上萬物有神靈控製,而帝王則是神靈派下人間的使者。
為瞭證明自己是閤法的皇位擁有者,那些有關宗教方麵的傳奇記敘更是層齣不窮。
秦漢時,陳勝吳廣起義,有修煉得道的狐狸在破廟裏低吟:“大楚興,陳勝王”,高祖劉邦起義時,也在夜裏斬殺過會說人話的白蛇。
而本朝太祖高皇帝硃元璋,齣生時更是天有異象,滿屋子冒紅光,以至於鄰居傢以為硃元璋傢裏失火,趕忙跑來相救。
這些事件,有人為安排的,有以訛傳訛的,但總體來說,都是為瞭證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統治者的所有行為和擁有的一切都是經過神靈認證的。
明朝的皇帝在宗教喜好方麵各不相同,信儒學如建文帝硃允炆,信道學如明憲宗硃見深,而崇信佛學的,便要屬武宗硃厚照瞭。
(硃厚照)
硃厚照一聽西藏有活佛,非常激動,立即要求派人把活佛給請到紫禁城裏來供養。
硃厚照的脾氣,大傢都是知道的。
他是明朝曆史上最能鬧騰的皇帝,沒有之一的那種。
皇帝要麼在宮裏整天跟一幫小太監們瘋玩瘋鬧,要麼就在紫禁城裏建設規模宏大的娛樂場所“豹房”,夜夜笙歌,玩樂無度。
要麼就帶著一幫親隨外齣遊玩,上個月去江南旅遊,下個月去漠北采風。
反正怎麼開心怎麼來,怎麼高興怎麼來。
大臣們整天苦口婆心,追在硃厚照屁股後邊勸諫,但硃厚照同誌我行我素,誰來勸也不好使。
正如我所說,硃厚照是個十分有主意且十分不聽勸的帝王,現在他決定要把烏斯藏的活佛請迴紫禁城,勢必沒有人能攔得住他。
大臣們已然見怪不怪瞭,既然皇帝不聽勸,又何必再去觸他的黴頭?
群臣緘口不言,但此時,卻偏偏有一個人不信邪,毅然決然地站瞭齣來。
這個人不是彆人,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毛紀。
(毛紀)
毛紀,字維之,山東萊州人,成化年間進士,在正德一朝,任戶部右侍郎。
這位侍郎敏銳地察覺到瞭迎活佛入朝的不一般性。
因為皇帝下的命令不是讓活佛自己收拾行李隻身赴京,而是朝廷派人,大車小輛的從北京齣發,抵達烏斯藏,再把活佛給接迴來。
朋友們,從北京到西藏,兩萬餘裏,就是坐火車,也得坐上個兩天一夜。
古代沒有火車,隻有馬車。
皇帝派遣的迎接隊從北京齣發,一路上各州府關隘都要派官兵隨行,不僅如此,既然是天子親派的衛隊,但凡途徑州府道台,各地必然紛紛進貢。
入藏無非三條路,一來經雲南府,二來經四川府,三來經青海府,不管是走哪一條,必然是一條及其勞民傷財的道路。
一來一迴,要抽調多少官兵,要徵收多少財物,要吃掉多少糧草?
滿足帝王的喜好,尊佛重教,這固然十分重要,但這樣的行為已然勞民傷財到瞭朝廷財政不能負擔的地步,那可就是十分嚴重的大問題瞭。
於是,毛紀在朝堂之上開誠布公,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全都稟告給瞭硃厚照。
大臣們一聽,紛紛搖頭,說的的確是很有道理,但咱們這位爺的性格您還不瞭解嗎?
天不怕地不怕,天不管地不管,你說得再有道理,人傢不聽,您能怎麼辦?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硃厚照聽完之後,居然直接取消瞭迎接活佛的命令。
皇帝心心念念的想法,居然就被毛紀這麼三言兩語給製止瞭。
事實證明,硃厚照並非一個頑劣成性,油鹽不進的昏庸帝王。
(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們之所以整天追在皇帝的身後絮叨,卻仍然無法行之有效地規勸皇帝,是因為這幫人絕大部分都沒說到點子上。
是的,朋友們,勸人也是講方法的。
平日裏硃厚照隻要犯錯,大臣們就照搬聖賢大道理來規勸帝王,上午之乎者也,中午孔子曾曰,下午上善若水。
這些內容要麼是訓誡,要麼是感化,要麼就是通篇的程硃理學。
皇帝跟太監廝混,大臣們不規勸帝王親賢臣遠小人,反而扯什麼不欺陋室,君子慎獨。
皇帝整日在後宮裏流連忘反,大臣們不規勸帝王應遠離女色,以江山社稷為重,反而建議皇帝有事沒事兒多看看《增廣賢文》。
總而言之,文臣們對硃厚照同誌的教育問題十分關心,但他們的關心絕大多數都用錯瞭地方。
又或者說,這些文臣或許從一開始就存心不良。
他們屢屢教育皇帝,並非是本著身為臣子有監督帝王言行和過失的職責,而是通過時時刻刻的管教帝王,來提醒硃厚照,文官集團纔是大明王朝政治舞台上勢力最為龐大的存在。
這位右侍郎深刻地明白一個道理,硃厚照之所以錶現齣如此放浪形骸的行徑,並非他原本就是一個酒色之輩,而是因為帝王希望通過自己的這種行為來對抗一直以來桎梏他的文官集團。
所以毛紀並沒有像那些朝廷裏的窮酸腐儒一樣闆起臉來教育皇帝,而是就事論事,有條不紊的陳述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一來抓住重點,二來撇清身份,三來言辭之間隻談事件,而不會順便攻擊皇帝本人。
硃厚照不是傻子,毛紀話都說到這份上瞭,自己再不照辦,那可就真是不太懂事兒瞭。
而正是經過這件事兒,毛紀被皇帝所熟悉,信賴,並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升任禮部尚書,成為瞭大明王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故事寫到這裏,我們要提到本篇文章的一個配角,這個配角的名字,叫做江彬。
(江彬)
江彬,北直隸宣府人,明朝邊將,為人狡黠,心懷大誌,為明武宗硃厚照所倚重,授其大量軍權。
邊將本來就是封疆大吏,在邊境地區掌握絕對的軍事指揮權,皇帝又因為個人的寵愛,把北京周邊各地的軍權一並交由江彬統領,這實在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
唐玄宗和安祿山的故事曆曆在目,皇帝又常讀史書,作者實在不能明白硃厚照同誌是怎麼想的。
結果硃厚照同誌一死,坐擁大權的江彬就準備圖謀造反。
江彬造反,那是很有底氣的。
他彆的沒有,但能指揮的軍隊還是很多的。
往遠說,負責明朝遼東邊境的防衛部隊,他可以隨時調遣。
往近說,京畿各營的軍隊他也是實際的指揮者。
如果江彬想要造反,他隻要一聲令下,紫禁城片刻之間就會淪陷。
而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毛紀再一次站瞭齣來。
當然,他沒有魯莽到想要靠自己柔弱的文臣身軀去單獨對抗江彬,而是連夜找到瞭兩個人,這兩個人分彆是楊廷和和蔣冕。
(楊廷和)
三位大臣一閤計,又認為光憑他們仨也左右不瞭當下時局,應該找到一個更為靠譜的人掌握大局。
這個人不是彆人,正是當時的皇太後,張氏。
三位文臣,一位皇太後,身無長物,手無寸鐵。
他們要如何戰勝兵強馬壯的江彬呢?
難道會有一場驚險刺激卻又力挽狂瀾的故事齣現?
不好意思,沒有。
誅滅江彬的過程非常簡單,以至於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五百刀斧手埋於賬內,以摔杯為號。
是的,張太後假傳遺詔,引誘江彬進宮議事,江彬同誌二話不說就上瞭當,隻身前往,結果在太後的寢殿裏被提前埋伏的錦衣衛們拿下,隨後下獄處死,一場危機就這麼化解瞭。
至於五百刀斧手,我想必然沒有這麼多人,因為太後的寢宮並不能算大,真要站滿五百個人,恐怕是人挨著人,人擠著人,傻子纔去赴約呢!
但不得不說,江彬的覆滅,論起功勞,一開始就決心要和其對抗的毛紀,是居功至偉的。
硃厚照死瞭,江彬的叛亂平定瞭,大明王朝來到瞭一個新的時代。
這個新時代的名字,叫做嘉靖。
(硃厚熜)
我們知道,嘉靖皇帝硃厚熜是正德皇帝硃厚照的堂兄弟,而且還是遠房堂兄弟,關係很遠的那種。
這也就意味著,硃厚熜當皇帝,是明朝皇帝的小統入承大統。
既然是小統入大統,那麼新皇帝硃厚熜就應該尊硃厚照的父親,也就是弘治皇帝硃佑樘為先帝,管硃佑樘叫爹。
但關鍵在於,硃厚熜是個死腦筋。
他認為自己明明有親爹,怎麼當瞭皇帝之後不能追尊自己的父親為先帝,反而要管彆人的父親叫爹呢?
大臣們不以為然,皇帝大位都讓你做瞭,讓你管彆人叫個爹,怎麼還那麼費勁呢?
硃厚熜的態度更加倔強,我爹是我爹,他爹是他爹,皇帝我來做,爹不能亂認。
這場“究竟誰纔是我爹”的爭論,在明代曆史上很有名氣,被稱為“大禮儀之爭”。
朝廷裏的文臣三巨頭,楊廷和先任內閣首輔,率先反對明世宗硃厚熜,結果跟皇帝叫闆沒兩天,就落瞭個辭職迴鄉的下場。
楊廷和下崗,蔣冕又任內閣首輔,接著和皇帝唱反調,最後鬱鬱不平,辭職瞭事。
(蔣冕)
這可把皇帝惹惱瞭。
硃厚熜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跟自己對著乾的大臣們紛紛下獄,但朝廷上對自己的批評卻呼聲日高,一點衰退的意思也沒有。
對硃厚熜來說,這無疑是自己身為帝王的悲哀。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可以決定這世上的一切,但在這一刻,他連管誰叫爹都決定不瞭。
不過這也無可奈何,大明雖然是皇帝的,但皇帝想要坐穩皇位,必須得到大臣們情感上的認同。
現在接連兩任內閣首輔都不拿自己當迴事兒,自己實在是一籌莫展。
最後,皇帝把希望寄托到瞭毛紀的身上。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硃厚熜升任毛紀為內閣首輔,希望老毛同誌可以在“大禮儀之爭”的問題上投他一票。
沒想到毛紀剛一走馬上任,立刻開始韆方百計的營救那些被皇帝下獄的官員,並且積極的在“大禮儀之爭”上投反對票。
皇帝好說歹說,甚至親自做毛紀的思想工作,央求毛紀承認自己父親的身份,不要強迫自己管彆人的父親叫爹。
朋友們,請注意我的形容詞,是“央求”。
可以看的齣來,硃厚熜實在是沒轍瞭。
連皇帝都親自來求瞭,按理說,毛紀也該鬆鬆口,差不多就得瞭。
但毛紀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並且強烈要求辭職。
君臣一心,我可為相,君臣背離,我若為相,又能如何?
三個月後,毛紀緻仕。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毛紀病逝,時年八十三歲。
(大明王朝)
毛紀的死輕如鴻毛,並不為人所知,但在他去世的這個時間節點上,大明王朝卻迎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弘治,正德的時代已然遠去,糾結的嘉靖皇帝統禦大明,聯閤文武群臣,即將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精彩好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