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啓七年,陝西爆發瞭由王二領導的起義。
天啓八年,陝府榖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飢民起義。
崇禎三年,李自成、張獻忠於陝西起義。
從這可以看齣來,從明朝後期開始,以北方為主,爆發瞭多次農民起義,這說明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逢到災年更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可是與此相反的,卻是當時官宦士人歌舞升平的生活,其奢侈程度跟當時災民的生活對比起來,實在是令人汗顔。這些官宦士人,更是閤力繪製瞭一幅末日下的狂歡之圖:
飲食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這些官宦士人都吃些什麼。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憶》中是這麼寫的:
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北京則蘋婆果、黃巤、馬牙鬆;山東則羊肚菜、鞦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則福桔、福桔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則青根、豐城脯;山西則天花菜;蘇州則帶骨鮑螺、山查丁、山查糕、鬆子糖、白圓、橄欖脯;嘉興則馬交魚脯、陶莊黃雀;南京則套櫻桃、桃門棗、地栗團、窩筍團、山查糖;杭州則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筍、塘棲蜜桔;蕭山則楊梅、蒓菜、鳩鳥、青鯽、方柿;諸暨則香狸、櫻桃、虎栗;嵊則蕨粉、細榧、龍遊糖;臨海則枕頭瓜;台州則瓦楞蚶、江瑤柱;浦江則火肉;
東陽則南棗;山陰則破塘筍、謝桔、獨山菱、河蟹、三江屯堅、白蛤、江魚、鰣魚、裏河鰦。遠則歲緻之,近則月緻之、日緻之。
古代盤子盛的櫻桃
看看他們吃的這一樣一樣的吃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錢有勢的,可以買來各地的食物,盡情的享用。這裏麵有些東西就咱現在來說還不太容易吃得著,彆提他們有多令人羨慕瞭。
而就拿福建的桔子,諸暨的櫻桃來說,這兩個地方離北京可夠遠瞭吧,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可不像現在有飛機、有火車的,隻能通過陸路運輸或者水路運輸,再麻煩一點兩者都要有。這麼一算,加上昂貴的運輸費用,一斤桔子運到北京之後的價格,可比在當地賣的價格貴不知道多少倍瞭。可是人傢就能照吃不誤。
穿著
再看看他們當時都是怎麼穿的。這個可以參考一下範濂的《雲間據目鈔》:
布袍乃儒傢常服,邇年鄙為寒酸。貧者必用綢絹色衣,謂之薄華麗。而惡少且從典肆中,覓舊段舊服,翻改新製,與豪華公子列坐,亦一奇也。春元必穿大紅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淺紅道袍。上海生員,鼕必服絨道袍,暑必用騌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麥,則羢衣巾蓋,益加盛矣。餘最貧,最上儉樸,年來亦強服色衣,乃知習俗移人,賢者不免。
明服飾圖
從這可以看齣來,以前儒傢常穿的布袍被視為寒酸,不僅穿衣顔色講究鮮艷,而且樣式還要新穎。此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場閤還要更換不同的衣服。有的做官的,鼕天穿的衣服要求加絨保暖,夏天穿的衣服還要用涼爽的絲巾材質來做。
而當時染衣服的染料基本上都要靠從南洋國傢進口,所以價格昂貴,一般人傢隻能穿白衣,因此當時從衣服的顔色就可以看齣來你的地位。而這些官宦士人過分追求鮮艷的顔色,僅僅在衣服上花費的重金,是一般老百姓所不敢想象的。
園林
當時還有一個潮流就是興建園林,久而久之,在互相攀比之下,這甚至成瞭一種風氣:
隻要做瞭大官,有瞭地位,就一定要建園林。
《婁東園林誌》中記載瞭:僅太倉一邑有田氏園、安氏園、王锡爵園、楊氏日涉園、吳氏園、季氏園、曹氏杜傢橋園、王世貞弇(yan)州園、王士騏約園等。
明代園林
以緻於在這種風氣之下,還催生瞭不少園林方麵的大師。當時張南垣就是疊石大師,以緻於:
“三吳大傢名園皆齣其手,其後東至於越,北至於燕,召之者無虛日。”
堆石而成的園林景觀
從以上可以看齣來,不僅建造的園林數量多,而且範圍還廣。有疊石方麵的大師,肯定還少不瞭其他方麵的大師。所以建造一個園林,不但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成本,而且光是內部材料的采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古董
收集古董,從古至今就是一個花費巨大的興趣愛好。宋朝時期有名的古董愛好者趙明誠,為瞭收集古董不僅需要花光自己的工資,還要把傢裏的錢砸進去一大部分。而在明朝,收集古董則更是官宦士人纔玩得起的。
“嘉靖末年,海內晏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如吳中吳文恪之孫、溧陽史尚寶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
唐三彩
有這份雅緻的也基本上就是這些官宦士人階層,當然他們的這份雅緻是靠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的。有的古玩世傢,他們甚至世代搜羅寶貝古董,然後珍藏起來細細的把玩,外人根本就看不到。而他們貯藏古董的地方,估計就是世人所說的藏寶閣。
狎優縱博,廣蓄聲伎
這八個字包含的內容可就多瞭,簡單點來說就是與青樓女子交往甚密,縱情賭博,供養戲子。
明朝自硃元璋時期是一直禁止官員去青樓的,違反者從重處罰是要殺頭的。明宣宗時期就特意下旨,著重強調瞭官員不僅不許逛青樓,而且連跟青樓女子有過於親密的接觸都不行,違反者一定著重處理。
仿古代青樓
可是在明朝後期的官宦士人中間,卻流行起瞭一種花樣:他們把當紅的青樓女子進行一個排名,然後列到一個排行榜上,分彆捧齣狀元、榜眼、探花等,與科舉功名一一對應。看似是一種調侃,實則反映瞭這些人藐視國傢法律,沉迷於聲情縱色之中。同樣為瞭討好自己所捧的那位青樓女子,他們往往會一擲重金,花費巨大。更有甚者會為她們贖身,娶到傢中作妾。
再有就是賭博之風盛行。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啓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東,幾於無人不為此。”
官員們由於無所事事,就開始沉迷於賭博之中,當時甚至齣現瞭“進士有不以工賭博為恥”的情形。官宦士人們沉迷於賭博,一是因為萬曆朝的政事鬆懈,一是因為餘錢較多,輸贏滿不在乎,隻是用這種方式來打發時間,找找樂子罷瞭。隻是往往這種賭博,卻伴隨著巨額財富的非法流通,很多人輸的傾傢蕩産。
還有就是供養戲子。
因為官宦士人人數眾多,所以興趣愛好難免有所不同。有人喜歡賭博,就肯定有人喜歡聽戲。而我們現在聽戲,基本上都是到劇院,趕到有檔期的時候可以一飽耳福,而沒有檔期的時候隻能作罷。明朝官宦士人們卻不一樣,他們是直接養瞭一個戲班子在傢裏。這些被官宦士人供養的戲子,又被叫做聲伎。
戲劇錶演
當時以萬曆時張元忭後人傢的聲伎最有名。有名到什麼程度呢?《陶庵夢憶》記載瞭這麼一句話:
“我傢聲伎,前世無之。”
八個字,把他們傢對自傢聲伎的自信彰顯的淋灕盡緻。
而供養一個戲班,從演齣的服裝道具,到演齣人員的食住行,這其中花費的所有錢都要這些官宦士人來齣。可想而知,經年纍月,這肯定也是一筆數額巨大的花銷。
以上所有這些花銷,隻靠正常的俸祿肯定是不能支撐的,所以這些官宦士人就常常弄一些灰色收入,來滿足自己的這些欲望。
到瞭崇禎時期,北方戰事不斷,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南方官宦士人的享樂奢靡之風,他們似乎對於北方的混亂視而不見。與此相反,崇禎帝本人,卻十幾年勤儉治國,絲毫不貪圖享樂。這麼一來,晚明就齣現瞭這麼一幅末日下的狂歡之圖:
北方戰亂不斷,南方官宦士人卻不管不問。皇帝本人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勤儉治國,絲毫不敢浪費,下麵的官宦士人卻縱情於飲食、穿著、園林、古董、賭博、聽戲這些極其奢侈的東西。官宦士人的奢侈,蔚然成風。多麼具有諷刺意味!
參考資料:《陶庵夢憶》張岱、《雲間據目鈔》範濂、《日知錄》顧炎武、《婁東園林誌》、《明史簡述》吳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