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2:49:22 AM
鼎,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權利與身份的象徵,是當之無愧的“立國重器”。
除瞭人們最熟悉的司母戊鼎之外,我國還齣土瞭如獸麵紋鼎、毛公鼎等珍貴國寶。
在這些曆經韆年的寶鼎之中,大剋鼎和大盂鼎的經曆頗為特殊,因為他們都是由同一位女性――潘達於捐獻的。
國寶現世
大剋鼎和大盂鼎均是西周時期的珍貴青銅器文物,兩座寶鼎的珍貴程度非比尋常,在2002年均被列入我國首批禁止齣國展覽名錄。
其中大剋鼎齣土最早,在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在陝西省扶風縣被人發現。大剋鼎根據鑒定是屬於西周中期的。
之所以被稱為剋鼎、膳夫剋鼎,是考古學傢根據銅鼎腹壁上的銘文是以“剋曰”開始,斷定這鼎記載瞭“剋”對於西周政治製度和風土的陳述,故而被稱為大剋鼎。
而大盂鼎雖然在時間上較大剋鼎晚瞭4年纔在陝西省�d縣被發現,但卻是屬於西周早期的青銅器。
大盂鼎上同樣也有290多個銘文,記錄瞭周康王嚮盂講述瞭當年周氏文武兩王推翻商紂建立周朝的曆史,並命令盂幫助自己管理國傢政事。
這座鼎也是因此被稱為大盂鼎。
金石大傢
而頗為巧閤的是,大剋鼎和大盂鼎都先後被晚清著名書法傢和文物收藏傢潘祖蔭所收藏。
潘祖蔭是齣身清代官宦之傢,他的祖父潘世恩曾在乾隆五十八年高中當朝狀元,職位最高時曾擔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傅等職務,深受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多位皇帝的尊敬和器重,還曾在80多歲高齡時推薦林則徐等人。
潘祖蔭的父親潘曾綬官場發展雖不如父親,但是也擔任過內閣中書和詩讀的職務,相當於中央書記處秘書的文官職務。
到瞭潘祖蔭一輩,潘傢的仕途再度起飛,潘祖蔭曾在鹹豐二年高中探花。
之後經過瞭一段時間的翰林編修生涯後,潘祖蔭受任到地方和中央任事,光緒年間已經升任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職瞭。
因為誕生於書香門第,潘祖蔭不僅在政事上改革瞭一些弊政,懲辦瞭不少作奸犯科之輩,而且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極高。
潘祖蔭不僅精通文章典籍,還在書法上有很深的造詣,同時醉心金石。
潘祖蔭傢中收藏瞭不少珍貴藏書和金屬文物、璽印,其鑒賞能力就即使是皇宮中人也比不上,連慈禧太後都稱贊過他。
清史文獻中對潘祖蔭也評價極高,認為潘祖蔭與翁同��齊名,“好收藏,儲金石甚富”。被後世認定為國寶的大剋鼎和大盂鼎也是其藏品。
經曆傳奇
潘祖蔭收藏大剋鼎的曆程相對簡單。在大剋鼎與1890年齣土後,最開始是被山東清末民初的學者柯劭�朧詹氐摹�
潘祖蔭在得知大剋鼎現世後,拜訪柯劭�胱詈蠊旱昧舜罌碩Α6�大盂鼎的收藏曆程就更為復雜傳奇瞭。
大盂鼎齣土後流落京城被考中翰林的宋金鑒以白銀三韆兩購得。
可惜宋金鑒子孫不孝,在其去世後竟以白銀700兩賤賣給瞭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保恒最終將大盂鼎“孝敬”給瞭喜愛金石的左宗棠。
鹹豐九年,也就是1859年,左宗棠為樊燮進讒貶職,險些丟掉性命,幸虧得到潘祖蔭的幫助纔在朝廷的議罪中全身而退。
對於潘祖蔭的“救命之恩”,左宗棠也投其所好,把大盂鼎作為迴禮送給瞭潘祖蔭。
可惜“人死如燈滅”,隨著潘祖蔭的逝世和清王朝的衰亡,潘傢的日子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因為潘祖蔭一生沒有子嗣,在潘祖蔭夫婦雙雙亡故後,這一傢的“寶山”被潘祖蔭弟弟潘祖年接手管理。
因為在北京無人看管的潘傢中已經齣現瞭偷盜事件,所以潘祖年決定將這些文物和藏書轉移到蘇州老傢。
多方覬覦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身懷寶器又無利刃傍身就會引來他人覬覦。
在清朝末年,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就利用權勢韆方百計地想把潘傢的寶物弄到手,索性潘祖年一直嚴詞拒絕,且辛亥革命後端方被革命黨擊殺,大盂鼎和大剋鼎纔得以保留。
隨著時間流逝,潘祖年和其他潘傢子嗣也相繼亡故,守護寶物的責任落到瞭潘祖年的孫媳婦潘達於身上。
潘達於在1923年嫁入潘傢,嫁給瞭潘承鏡,可惜潘承鏡結婚後三個月就去世瞭。因為潘氏兄弟均沒有子嗣,就連潘承鏡也是從祖上四房裏過繼到潘祖蔭,潘祖年膝下傳香火的。
因為潘祖年不想再“摺騰”潘達於,不再續嗣。不幸青年守寡的潘達於反倒在潘祖年去世後成為瞭潘傢的“話事人”。
潘達於又在旁支中選瞭一男丁潘傢懋延續潘傢香火,而潘達於也擔起瞭守護傢寶的責任。
那些年,不斷有人企圖收購潘傢的寶藏,但都被潘達於嚴詞拒絕。
如民國期間,曾有一位美國商人希望以600兩黃金外加上海一套5層的彆墅的高價收購大剋鼎和大盂鼎,但是潘達於拒不齣售。
國民黨政府也曾想藉展覽為名“公器私用”將潘傢藏品收歸己用,但是潘達於依然不動如山。
1937年抗戰爆發,因為擔心傢中文物毀於日寇之手,所以潘傢用盡瞭方法纔能保存這些寶物。
首先潘傢把相當部分的文物藏在傢宅裏的隔房裏。
其次潘達於還特意邀請工匠打造堅固的大木箱並將其藏匿在住宅地磚之下,正因於此兩座大鼎和其他珍貴文物纔能免於戰火。
潘傢此舉並非“異想天開”,日軍攻陷蘇州之後潘傢都遭到瞭“小日本”的重點照顧,潘傢無數藏品被迷戀中華文化的日本人洗劫一空。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潘傢最珍貴的藏品免遭於難。
重器歸“國”
新中國建國後,潘達於親眼見證瞭中華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認為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值得潘傢托付國寶的。
所以潘達於主動修書一封,嚮當時的上海政府文化部門錶明瞭自己願意嚮國傢無償捐獻大剋鼎大盂鼎在內的眾多“潘氏寶藏”。
潘達於的書信得到瞭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他們早就知道蘇州潘傢府上收藏甚多,但是一直以溝通協商的方式希望可以實現國寶展覽的理想,如今“夢想照進現實”自然喜不自勝。
當時的上海政府各個部門立即舉辦瞭隆重的儀式,迎接國寶歸為“國有”。
鑒於大剋鼎和大盂鼎在國內文物界的地位,上海政府曾想對潘達於一傢進行經濟補償,但被潘達於女士婉拒。
她錶示,如果自己愛錢,民國時、日本侵華時早就將這些寶物賣齣去瞭。
有誰能麵對600兩黃金和上海的洋房彆墅無動於衷呢?潘達於女士的透徹之言就算放在如今依然令人“自慚形愧”。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大剋鼎和大盂鼎被當做“鎮館之寶”進行公開展覽。望著自己守護瞭25年的文物,潘達於女士也不僅眼含熱淚,深情無限。
195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開館,上海博物館作為兄弟館“獻寶”支援,大盂鼎北上,自此與大剋鼎分離。
2004年,為慶祝潘達於女士百年壽辰,大盂鼎南下與大剋鼎團圓上海灘,這是大盂鼎和大剋鼎分彆近50年後的再度聚首。
潘達於女士乃至於潘氏傢族,收藏國寶,於國均是大功一件。
要知道根據2015至今的拍賣紀錄,高度在25到35厘米之間的青銅鼎成交價格就均在三韆萬到五韆萬人民幣上下。
大剋鼎、大盂鼎高度達到90多厘米,腹深就有40多厘米,再加上是西周時期的寶物,放到如今價值豈止百億韆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