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教
師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在學生心目中是神聖的,一言一行都給學生極大地影響。今年2月底,根據國傢移民管理局選派民警開展支教工作的部署,海口齣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陳基、何開斌、薛亮、範宏博4名民警主動請纓,遠赴廣西三江開始為期一年的支教任務,前往新的環境、擔任新的角色、麵對新的挑戰,如今4位“老師”履新滿月,以實際行動遞交瞭第一份“成績單”。
陳基 |這次支教圓瞭我的教師夢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支教一個月。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逐漸上手,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有探索新領域的新鮮、充實,也有麵對現實的艱難、睏惑。
一到三江,我們就參加瞭由國傢移民管理局和三江教育局組織的崗前培訓。培訓中,既有一綫中小學優秀教師分享多年的教學經驗,也有大學教授講授前沿的教學理論,對於我們這些“新手”來說受益頗深。
隨後,我和同行的戰友來到瞭位於三江縣福祿鄉大順村的大順小學,這是全鄉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學。到大順小學的第三天,根據學校安排,支教民警開始正式講課。我不僅負責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英語教學,還兼顧著品德、心理等五門副科。
雖然之前做瞭很多準備,但真正走上講台的時候,還是感覺生澀。 我覺得首要任務是要迅速摸清所有學生的基礎,通過課堂提問、測驗和與其他老師交談,瞭解掌握瞭一些基本情況,孩子們都很快樂活躍,身體素質很好,頭腦反應很靈活。
摸清學生基礎的同時,我抓緊時間“對癥下藥”,旁聽其他老師的課程,學習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技巧,增強課堂學習趣味性、互動性,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是師範院校生,畢業後沒有走上講台,而是走上瞭三尺驗證台,這次支教也算是圓瞭我的教師夢。” 陳基感慨道。一個月轉瞬即過,眼前的事任務不輕、難度不小,往長遠想,更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時不我待,隻爭朝夕。唯有努力耕耘,方不負圓夢之行。“待到鞦來之時,願這片山田之上能有好收成!”
何開斌 |孩子們的燦爛笑容,是我前行最大的動力
時間飛逝,自步入三江縣古宜鎮第四中學那一刻起,日子已在不知不覺中過去瞭一個月。期間,我在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幫助下聽課、上課,履行副班主任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學習、總結和反思中進步著。
記得第一次走上講台,麵對62名天真懵懂的孩子,我的內心是欣喜的,激動的,也帶著那麼一絲緊張。初做老師的我,盡管課前已經做瞭充足的備課,但因缺乏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我瞬間感受到瞭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接下來的日子裏,在英語組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在最短時間內適應瞭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漸漸激發瞭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雖然支教的生活苦瞭點,但孩子們的燦爛笑臉已成為我奮力前行的最大動力,我在嚮他們傳輸知識的過程中,也錘煉瞭自己甘於寂寞、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過去一個月裏,我收獲的不僅是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更多是一份責任與擔當,也感受到瞭教師這一份職業的分量。我愛這些可愛的孩子,也願意為他們付齣與奉獻。
薛亮 | 希望的種子嚮陽而生逐光而行
我支教的歸納小學坐落於三江縣同樂苗族鄉歸美村的大山上,海拔800米,道路蜿蜒狹窄, “九山半水半分田”便是這裏最真實的寫照。雖然距離三江縣城隻有65公裏,但培訓結束報到時,在蜿蜒險峻的山路上顛簸瞭3個多小時,纔走進歸納小學的大門。
鄉村裏最留不住的是人纔,鄉村學校最缺的是老師。歸納小學師資力量非常緊張,我主要負責三年級的英語、數學兩門主科,同時還兼顧其他年級的美術、體育等副科。在學習學校老師教學經驗的同時,我也和他們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越是貧睏,越要有夢想;越是偏遠,越要開闊眼界!” 歸納小學的陸校長很年輕,卻很有思想。我經常嚮他請教,談學校教育,談鄉村發展,談邊檢工作,也談理想情懷。通過與他交流,我在深入瞭解鄉村教育的同時,也深深感動著自己。
教育幫扶是阻斷貧睏代際傳遞、推動鄉村人纔振興的重要途徑,所以經濟上的貧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知識的貧睏。而這,正是支教所要解決的問題。
班上有些孩子,因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性格變得有些孤僻,不愛說話,不擅交流,我就重點“過問”這些孩子。課堂上經常提問,引導他們多發言,並肯定他們的發言,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人關注的,不斷增強她們的自信心。課後,我還喜歡和孩子們聊聊傢常,問他們父母在哪個城市,給他們講城市的機場、海港及駐守國門的移民管理警察。
移民管理警察支教到鄉村,也為鄉村注入瞭新的活力。平日裏,我們通過進行傢訪、邀請村民參加籃球比賽等方法,積極與老師、村民溝通交流,我用誠懇的態度和勤奮的作風,讓大傢能夠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我穿著警服與學生們參加升旗儀式時,幾個孩子拽著我的衣服說:“我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也要穿上帥氣的警服。”我想,我們的支教時間是有限的,但我們已在這些幼小的心靈裏,播下瞭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嚮陽而生,逐光而行。
範宏博 | 光灑群山,孩子們就能夠像樹苗成長成材
來到大順小學支教的日子一如往前的忙碌,但內心卻更加的寜靜與充實。 我所在的大順小學被群山環抱,梯田、木房點綴山間,處處皆是美景,對於遠離城市繁華的人,休假時光深入此中,真是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但時間久瞭,難免寡淡無味。
嚮右滑動查看更多
如果問我這一個月的感受是什麼?也許頭幾天,我會覺得是初春山間寒冷潮濕的天氣,是活動闆房裏簡陋的宿捨,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的忙碌,是校園裏周內的喧嘩和周末的空寂,是對故地親友的思念。但現在,我不再這麼想瞭。
根據學校安排,我負責六年級兩個畢業班級的英語主科,同時兼顧一些副科。在精心備課下,我信心滿滿地走上講台,開始瞭從教“第一課”。
學生們的課堂反應很好,精神抖擻飽滿,誦讀聲音洪亮,我的狀態也愈加興奮,但在隨後的課文講授中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對英語單詞掌握不多,當下課鈴聲響起,我的第一堂課潦草收場……
本身沒有教學經驗,再加上始料未及的情況,一時間竟有一些茫然,為瞭盡快打開僵局,我便主動去旁聽在校老師的課,虛心嚮有經驗的老師討教。
我的新同事裏,大部分是95後青年,有的甚至是00後,他們當中有一起從教的夫妻教師,有放棄調動機會仍然留在山區的女青年,也有年近退休依然堅守三尺講台勤懇工作的老同誌。
我常想,這些長久紮根深山、清貧奉獻的老師們靠的是什麼?麵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相對落後的教育環境,卻始終保持熱愛而不放棄,是堅定的從教初心?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在和他們朝夕相處的時間裏,我能感受到初心和追求肯定是有,但不全是。
劉老師是三江本地95後老師,去年有機會考到縣局,但最後還是放棄瞭,她說這裏教學雖然難,但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地改變,哪怕隻有一點……
如果說,群山環抱的美景遮不住教育條件的落後,那麵臨諸多睏境的老師們卻用對從教的堅定初心捍衛著師者的尊嚴。
他們隱秘在大山中的青春年華是發光的,是能透過樹林縫隙照亮整個山村的。正如這裏的老師所說:“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教育之光就能灑遍群山每個角落,孩子們就能像樹苗一樣成長成材。 ”
“通過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做人。”學校在愛國主義教育和素質品德教育中下瞭很多功夫,每周的升旗儀式、定期的少先隊活動都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愛國主義。
每天放學前的全校小結,撿錢撿物等好人好事層齣不窮。這裏的孩子們本質淳樸,優良的品德教育讓老師們在教書育人上得到瞭極大欣慰。
點滴中不難看齣,這裏的老師是孩子們為人做事的榜樣,他們善良熱情、注重師錶、團結緊密。這裏的學生天然真摯、純真無華,沒有恃強淩弱、霸淩欺小,每天歡聲笑語、熱熱鬧鬧。老師是學生們最好的朋友,也是很多學生溫暖的港灣。
龍老師每天起得很早,第一件事就是在籃球場上練習書法,然後拉起手風琴、吹響口琴、唱起紅歌,伴隨著晨光鳥叫,奏響齣最美的山間之音;代老師定期創作的詩歌,述經曆發心聲,談價值說人生,總能讓人感悟頗多。
供菜不足時,幾位老師一閤計,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上山挖菜。輪班的閤夥晚餐,總能品嘗到不同地域風味的佳肴。他們總能用最嚮上的樂觀態度去消除思念、趕走寂寞、激勵人生。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教育事業的崇高和身邊教師的偉大讓我深受感動。總書記曾勉勵支教青年:“有誌者奮鬥無悔。”我想,這些隱秘在山村的教師們,都在用自己的初心信念和執著奉獻,真切展示著奮鬥者的身影,默默詮釋著師者仁心的偉大。
在我心裏,他們是隱秘在深山之中,用自己的微光點亮教育希望的奮進者,他們的精神不但感染著學子們,也同樣深深激勵著我。
供稿:總站政治處
圖文:李琪 陳基 何開斌 薛亮 範宏博
編輯:林維坤
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口邊檢總站
往期迴顧
迴首2021 | 賡續傳承 砥礪奮進
海口邊檢總站各級多措並舉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第六屆平安中國“三微”大賽張榜,海口邊檢總站作品獲奬!
↓↓更多精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