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大一統王朝收復台灣有兩次,
第一次是鄭成功以明朝的名義,從荷蘭殖民者手裏,奪迴瞭台灣的控製權
,這也是大多數人認可的真正收復台灣的事件。
第二次是康熙皇帝在清朝平定天下的基礎上,以大一統清朝的名義,滅亡鄭氏集團,從而收復瞭台灣。
對這次收復台灣,褒貶不一,因為這涉及到明清兩朝的正朔問題。
從漢人士族的角度來說,肯定是打心眼裏支持明朝的。可惜康熙統治時期,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墳頭上,早就長滿青草瞭。
因此從大一統王朝的角度來說,康熙收復台灣,也算是人心所嚮。畢竟鄭氏集團實力太弱,弱肉強食是自古以來的道理。那麼,康熙收復台灣,究竟遇到瞭哪些睏難呢?
第一,水師比不上鄭氏集團。
鄭氏集團真正起傢的人,其實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這位老兄是昔日盤踞在東南亞的著名海盜頭子。
他手裏有三韆多條戰船,超過20萬人跟著他討飯吃。
就問你當時天下還有第二個在海上實力超過他的人嗎?我看是沒有瞭吧?因此鄭芝龍投降明朝以後,便能得到福建總兵的高官。
因此鄭氏集團就是靠水師力量起傢的,到瞭鄭成功這一代,雖然鄭氏集團分裂齣瞭一部分人,但是實力尚存。此後鄭成功自己也發展瞭不少力量。
到瞭鄭經這一代,鄭氏集團又發生瞭內亂,再次分齣去一部分人,可鄭經還是繼承瞭鄭成功留下的傢底。
反觀清朝,那是在馬背上打天下的主。讓他們用騎兵衝殺,在當時幾乎天下無敵。可讓他們在水上作戰,對不起,這也不會啊!
第二,鄭氏集團的財政資源豐厚。
這是康熙所料想不到的,由於鄭氏集團常年在海上貿易,所以他們壓根就不缺錢。他們完全可以從日本、東南亞,甚至荷蘭等地獲得源源不斷的貿易資源。
因此就算康熙打算從經濟上遏製鄭氏集團,依舊無法阻止他們蓬勃發展的經濟。
況且鄭氏集團的戰船較多,要想從他們的海上地盤經過,還得繳納一定的過路費,就連荷蘭的貿易船隻也得乖乖照辦,這也是一項可觀的貿易收入。
第三,民族情結的乾擾。
說到底,鄭氏集團那也是漢人,而清朝所統治的中原地區,絕大多數人都是漢人。這些漢人是懷念過去那個明朝的,至少從剃發易服以後,便開始懷念瞭。
這麼一來,鄭氏集團便成為瞭最後一個漢人集團,這是天下漢人都翹首以盼的。因此在處理鄭氏集團的時候,康熙必須要小心。
如果一著不慎,再引起什麼民族暴動,那康熙的小日子可就算過到頭瞭。他最擔心的就是鄭氏集團利用民族情
結
拉仇恨,輿論一旦倒嚮他們,那大局可就不好控製瞭。
正是以上三個問題的乾擾,使得清朝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復台灣。清廷也曾經做過多次招降的行動,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可見是必須要動手的瞭。那麼康熙是怎麼迎難而上的呢?
一、康熙招攬瞭一批鄭氏集團的舊部。
鄭氏集團這麼大,也絕對不可能是鐵闆一塊。當初鄭芝龍在的時候,大傢都還算客氣。但是伴隨著鄭芝龍投降清廷,結果被殺,鄭氏集團可就矛盾重重瞭。
第一個和鄭成功鬧掰瞭的,就是鄭芝龍的從子鄭彩。當時鄭成功不願接受魯監國,而鄭彩、鄭聯哥倆卻支持魯監國。因此雙方大打齣手。結果鄭彩的部隊被鄭成功所吞並。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就是鄭成功誅殺瞭施琅全傢,導緻施琅憤然投奔瞭清朝,自此和鄭氏集團分道揚鑣。
施琅是鄭芝龍手下的猛將,非常善於水戰。康熙這邊正愁沒有懂海戰的人,這迴好瞭,施琅一來,立刻解決瞭這個麻煩。
此後施琅在平定台灣的問題上,做齣瞭非常大的貢獻。可以說平定台灣的戰役,是施琅直接指揮的。
二、康熙對台灣的經濟,采取四麵圍剿政策。
首先,當然是從大陸著手,康熙下令遷界禁海。
這一政策對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傷害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必須要搬傢到內陸,海邊是不準他們居住的。
可福建沿海居民,多是以打魚為生,讓他們不準靠近海邊,這不是要瞭他們的命嘛!因此這一政策褒貶不一,但確實起到瞭隔絕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貿易聯係的作用。
其次,康熙下令,清朝開始和日本進行貿易往來。失去大陸這棵搖錢樹以後,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地就是日本。
可康熙現在也以更加優厚的條件和日本在長崎進行貿易,以此削減瞭鄭氏集團的大量貿易收入。
沒有錢,再想要讓大傢給你賣命,這恐怕就不行瞭吧?因此時間一長,康熙就知道,收復台灣的機會來瞭。
三、以漢治漢,收復台灣的,基本都是漢人。
首先嚮康熙提齣建議,收復台灣的大臣便是福建著名的大纔子李光地。
也正是李光地推薦瞭施琅,這纔讓這位水師名將,在清朝蟄伏多年後,得以重新被啓用。
此外當時的福建總督姚啓聖,也是正兒八經的漢人。
他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因此得到瞭如此重要的職位。而姚啓聖則成為瞭施琅海軍最有力的後援力量,所有供給都需要姚啓聖來置辦。
施琅自然是不用提瞭,他也是漢人。雖說常年跟著鄭芝龍在海上混,可人傢老傢是福建泉州晉江的。
除此之外,施琅和姚啓聖手底下的那些兵勇,大部分也都是啓用瞭當地的漢人士兵,因此這一戰,純粹就是以漢人攻剋漢人之戰,因此民族情
結
的乾擾也就蕩然無存瞭。
四、施琅收復台灣的計劃十分周密。
彆以為施琅善於水戰,就一定能打贏瞭。畢竟對麵也是善於水戰的主,因此這場大戰其實異常凶險。
比如說鎮守澎湖列島的劉國軒,其實也是一員猛將。施琅帶著3萬大軍,300多艘大船齣擊的時候,與劉國軒部打瞭7天7夜,這纔擊敗對方。
所以說,在攻剋台灣的時候,清廷是做齣嚴密部署的。施琅當時兵分四路:
第一路由施琅自己親自帶著主力部隊
,猛攻鄭氏集團的主力所在地娘媽宮。
第二路由總兵陳蟒帶領,從東綫澎湖港口,攻入雞籠嶼,
達成目的後配閤施琅夾攻娘媽宮。
第三路由董義帶領從西綫進入牛心灣,
牽製西邊的鄭氏集團部隊。
第四路是預備隊,共有80隻戰船,
跟在主力後麵,隨時補充主力力量。
由於準備充分,所以施琅大軍先掃清瞭外圍的力量,後又攻占瞭澎湖列島。直到劉國軒戰敗,鄭氏集團損失瞭1.7萬人,其中俘虜就有5000人。
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以後,施琅秉持著康熙剿撫並用的方針,再次招降鄭剋塽。這個時候劉國軒也意識到瞭清軍水師的厲害,也勸說鄭剋塽投降。
因此最終鄭剋塽無奈選擇瞭投降,施琅上瞭岸以後,為瞭穩定軍心,放棄瞭報仇的想法,而是主動前去祭拜鄭成功的廟宇。要知道,鄭成功可是殺害他全傢的人,可見,這一招立馬就讓台灣那幫人沒脾氣瞭。
總結:布置周密,便可果斷齣擊。
武力或許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但是統一絕對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如果當初康熙遲疑數十年沒有這一計劃的話,那麼台灣問題將會遺留給後人。
到時候鄭氏集團的水師可能更加強大瞭,也想齣瞭如何發展經濟的新方法,同時再利用民族情結來乾擾大陸人心,你說這可咋整呢?
所以說拖延癥要不得,決不能把麻煩留給後來人。隻要有周密的部署,外加妥善的善後安排,完全可以將統一大業提上議程。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