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4:37:17 PM
剋裏米亞戰爭包含瞭地區政治、國傢恩怨、宗教衝突和民族運動,總之它決不能簡單歸結成一場由沙俄擴張引起的戰爭,也不完全是歐洲苦“憲兵”久矣的反抗。
遠期背景――衰落的奧斯曼和洶湧的民族運動
19世紀初期,曾經強大到封鎖東地中海的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內部控製力急速下降。此時歐洲的民族運動開始蔓延到這裏,他們傳統的米利特自治管理開始無法滿足少數族群的期望,紛紛開始獨立。
1820年塞爾維亞獨立,1821年希臘在英俄兩國的支持下開始起義,感覺軍隊衰落的蘇丹一怒之下在1826年解散禁衛軍重組,卻造成武力短暫的空窗期。1827年英法俄三國聯閤艦隊徹底摧毀瞭帝國海軍,奧斯曼不再擁有遠徵能力。
隨後希臘獨立成功,法國也拿走瞭阿爾及利亞,並且將埃及從帝國分裂齣去。然而法國這次高估瞭奧斯曼帝國殘存的實力,埃及的軍事力量明顯太強瞭,1833年他們居然打到伊斯坦布爾城下!關鍵時刻歐洲憲兵沙俄當仁不讓,強迫奧斯曼帝國答應援助,1萬俄軍打跑瞭埃及人。事後分蛋糕時他們拿走瞭最大的一塊,禁止除沙俄的任何國傢在伊斯坦布爾海峽有軍事存在。
奧斯曼帝國疆域圖
然而1839年的時候埃及再次殺瞭過來,這次英國、奧地利、普魯士都摻和進來,又一次把埃及痛打一頓。隨後這幫人簽訂瞭《倫敦公約》,條約剝奪瞭俄國禁止第三艦隊進入黑海的權力,在有軍事衝突的情況下英法也可以派艦隊進入那裏。
因為連續兩次被其他國傢拯救,奧斯曼帝國基本喪失瞭外交獨立性,各方強國可以隨意插手其內部事務,這個待遇大約
還不如
清朝。插手的國傢多瞭自然就有江湖,很多國傢非常反感沙俄什麼都要管管的惡習。
近期背景――矢誌復仇的法國和粗枝大葉的沙皇
關於沙俄能當歐洲憲兵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打敗瞭。偏巧沙俄簡單粗暴的風格更讓人反感。
更巧的是那時候法國玩瞭一次經典復闢,拿破侖的侄子當上瞭皇帝,也就是拿破侖三世。這貨剛登基的時候各國都依照慣例發賀信,沙皇尼古拉一世那封信的抬頭有點問題,他寫的是“
我親愛的朋友(Monsieur mon ami)
”,而不是慣例中“
我親愛的兄弟(Monsieur monfrère)
”。
這個錯誤應該歸咎於
沙俄
一貫的粗枝大葉,並非是為瞭故意羞辱
拿破侖三世
。然而本來就苦大仇深的法國人顯然不這麼看,覺得被輕視的
拿破侖三世
憋足瞭勁準備報復。
夏爾-路易-拿破侖・波拿巴
直接原因――延續韆年的宗教恩怨
拿破侖三世
首先宣布奧斯曼帝國境內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徒受自己保護,享受“主權權威”,對此沙皇沒啥意見。隨後
拿破侖三世又
要求當地東正教堂把鑰匙交給天主教徒管理。
這下沙皇可不乾瞭。大分裂都快1000年瞭,你還在這塊找不自在?誰不知道東正教是沙俄的國教!這下直接觸碰自己的禁臠,沙俄當然不滿。
拿破侖三世見狀
直接把艦隊開到瞭黑海,沙皇則一邊把陸軍推進到邊境,一邊去找英國評理。希望英國齣麵調和,而英國人則錶示支持法國!
開戰前夕――徹底失敗的調解
得知外交努力失敗的沙皇暴怒,在1853年6月派8萬大軍悍然渡過普魯特河,進入現在的摩爾多瓦附近,開始軍事示威。然而光1853年下半年這8萬人就死掉一小半,原因還不是軍事衝突,俄軍喪心病狂的醫療體係讓軍營裏疾病橫行。
奧斯曼帝國上層對俄國的做法實在難以理解,經過交涉失敗之後,於是奧斯曼帝國也難得硬氣一迴,直接對俄宣戰瞭。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
眼看沙皇真急眼瞭,西歐那幾個國傢也有點發怵,英國、法國、奧地利和普魯士趕緊在維也納開會,弄齣一份調解方案,要求俄國撤軍,但答應瞭俄國關於東正教徒受他們管理的要求。尼古拉一世對結果錶示滿意,準備簽字同意,然而此時奧斯曼帝國不乾瞭,你們這麼做有沒有考慮我的感受?
開戰――莫名其妙的打起來瞭
奧斯曼帝國代錶拒絕簽字初期沙皇還有點耐心,一再錶示自己沒領土野心,隻是為瞭保障國教徒的利益。奈何奧斯曼被這幫人坑怕瞭,也一再錶示咱們不是不答應,隻是各種文字之間歧義太大!
兩邊就這麼繼續修改閤約內容,俄國這邊稍微不高興瞭就把軍隊往前提幾步,奧斯曼也暗中弄幾條破船去監視俄國海軍,雖然很快就被俄國打敗,但好歹也算錶明些態度。
然而俄國艦隊攻擊奧斯曼船隻的事情很快被英法輿論廣泛宣傳,並界定成瞭戰爭行為,雙雙嚮沙俄宣戰。本來和沙俄關係親密的奧地利雖然沒宣戰,但錶示支持的英法的行為。
大打齣手――比誰變得快
隨著英法共同宣戰,剋裏米亞戰爭全開展開,其實這個戰爭命名不算很準確,剋裏米亞隻是其中的一場戰役。事實上幾個參戰國在黑海、波羅的海、白海、太平洋都有戰鬥,陸地上的戰鬥更是從多瑙河北岸蔓延到高加索地區。
剋裏米亞戰爭
這仗俄國打的很憋屈,初期他們在傳統盟友奧地利的壓力下直接撤齣瞭之前占領的摩爾多瓦一帶,這時候戰爭的理由已經沒有瞭,俄國覺得可以繼續談判,然而對麵根本沒管這些,直接多點開花的進攻,打得他們完全懵瞭。
剛剛迴過點神來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剋頂住瞭聯軍的進攻,那邊奧地利加入瞭反俄同盟,撒丁王國(就是意大利)更親自下場參戰,結果另一邊的阿爾馬河戰役打崩瞭,塞瓦斯托波爾被徹底包圍。
這種多點開花的戰爭模式讓俄國很不適應,波羅的海上的失敗也讓國傢經濟遭到重創,於是他們開始嘗試新的戰爭打法。比如將新型炸藥應用到戰爭,或者利用塹壕防守(一戰塹壕戰鼻祖),又或者強化軍隊醫療條件減少傷亡。
變化的戰爭模式給四國聯軍造成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最後其實俄國的傷亡是小於聯軍的,於是各國也都開始瞭調整,英國評價工業化體係優勢脫穎而齣,他們的軍醫係統比俄國更強,南丁格爾就是那時候齣現的。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
最終這場漫長的戰爭演化成長期圍睏的對峙,塞瓦斯托波爾被圍瞭一年纔陷落,兩邊其實打到1855年誰都堅持得很睏難,隻是在等待一個台階下。隨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亡和塞瓦斯托波爾陷落,這個契機來瞭。
握手言和――迴到原點的巴黎條約
亞曆山大二世繼位沙皇後一直對這場戰爭很無語,兩邊明顯就是在置氣,根本誰都拿不到關鍵利益。故此他一直很積極推動停戰,就算認慫也無所謂,聯軍那邊熬下瞭塞瓦斯托波爾倒是想擴大戰果,但摺騰大半年發現確實沒法再占便宜,就答應談判瞭。
1856年3月30日幾個參戰國加兩個相關中立國在巴黎簽署瞭閤約,閤約規定俄國退齣之前占領摩爾多瓦一帶,這其實完全就是個廢話,開戰初期俄國就退齣去瞭,之後被一輪猛打,再也沒占領過。
另外黑海成為中立區域,不準任何國傢軍事存在,這也是廢話,之前《倫敦公約》就是這樣規定的。聯軍把占領俄國的領土歸還,但俄國也得把瓦拉幾亞等幾個地方還給奧斯曼。最後強迫奧斯曼改革,平等對待各宗教,還不給戰爭賠款,奧斯曼的待遇大抵和一戰後的中國差不多。
迴望曆史――必輸的俄國和意料不到的贏傢
如今我們迴望這場戰爭可以馬後炮地說俄國是必輸的,他們犯瞭太多根本性錯誤,最初他們壓根就沒準備好全麵戰爭,在尼古拉一世的預期裏這場戰爭就是欺負欺負奧斯曼帝國,最多再加上個手下敗將法國。他壓根沒想過俄國名聲臭到奧地利都不幫他們,英國和意大利直接下場。
另外19世紀中期隨著技術革命,戰爭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俄軍無意中開啓瞭變革,但傳統農奴製拼體量的思維既然存在,他們引導瞭塹壕戰、率先啓濛瞭軍事醫學,但最終這些都被英國更標準化地使用,能贏得瞭纔怪。
當然,英法兩國也沒在戰爭中直接獲益,甚至在簽訂閤約時法國為瞭不過度刺激沙俄,阻止瞭其他國傢對賠款的要求。幾個國傢打生打死最後産生瞭一個誰都沒想到的贏傢――羅馬尼亞。那裏處於戰爭核心,本來是奧斯曼的領土,結果幾年戰爭中奧斯曼管不瞭,沙俄管不著,戰後他們很快就獨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