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1:35:33 PM
一、 “民族自決”(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與“民族國傢”(nation-state)的概念源起
二、 “民族”的源起、民族自決的實操應用
1)民族的源起
2)民族自決在歐洲的應用
3)影響民族自決應用的兩個因素
4)“民族自決”與“民族國傢”――短暫的曆史及雙重標準的應用
5)“去殖民化”大浪潮下獨立的國傢――基本都不是“民族國傢”
6)冷戰結束後獨立齣來的歐洲國傢――基本可以被定義為“民族國傢”
7)去殖民化的“非民族國傢”和歐洲的“民族國傢”
8)主觀劃定“民族國傢”邊界的案例――德國
三、 烏剋蘭的案例
1.剋裏米亞(Crimea),2014年的獨立及並入俄羅斯
2.Donbas(頓巴斯)及Donetsk、Luhansk
3.Novorossiya(“新俄羅斯”)
四、 從地圖看“烏剋蘭”與“俄羅斯”的曆史演變
1.Kievan Rus’(基輔羅斯)
前麵幾篇,我們研究瞭Crimea、Donbas、Novorossiya,區域不斷擴大。本篇通過曆史地圖的演變,研究一下烏剋蘭這個民族國傢是怎麼一步一步形成的。
凡討論東斯拉夫人的曆史――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剋蘭――就要從他們共同的開端開始――基輔羅斯(Kievan Rus’)。
古代東斯拉夫人居住在第聶伯河以東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烏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基輔羅斯是有史以來東斯拉夫人的第一個政治體,也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剋蘭的曆史發端。一般認為,Rus’人(當時被稱為Varangian瓦良格人)曆史上來自斯堪的納維亞今瑞典的地方,和西歐曆史上的“維京人”、“諾曼人”是一種人。他們在8世紀左右東嚮、南嚮發展定居並統領當地人口,與芬蘭、波羅的海特彆是廣大的斯拉夫部落融閤一體。
從古代記載看,據說也是因為東斯拉夫的部落們料理不好自己的事物之間的矛盾,就接受瞭外族的統治(當然外族也是一路同化的,自己也變成瞭斯拉夫人的一部分)。來這裏發展,也是瓦良格人認為這方土地很好,能夠在拜占庭帝國與斯堪的納維亞之間大力發展貿易,經濟潛力無限,為瞭保護貿易通路,防止東邊的突厥人進犯,他們就由北部的Novgorod(諾夫哥羅德)嚮南發展,控製瞭斯拉夫人建立的曆史城市基輔,並把基輔作為新的首都。這就有瞭所謂的“基輔羅斯”(Kievan Rus’)。第一個瓦良格王朝叫“Rurik”(留裏剋),首位統治者叫Oleg(奧列格)。
上圖:當北歐人/瓦良格人遇見東斯拉夫。前者成為後者的統治者
一些曆史學傢認為,所謂的“羅斯”(Rus’),就是古芬蘭語裏所指的瑞典。但要注意,雖然這些統治者祖上來自北歐,但他們積極本土化的,適應瞭斯拉夫的語言、民俗、生活,成為他們的一部分。而伴隨瓦良格人重心不斷南下,也更加的斯拉夫化。
在未來的幾百年裏,通過在斯堪的納維亞與拜占庭帝國之間大搞貿易,基輔羅斯快速發展,並加大瞭西歐的聯係。到10世紀末,基輔羅斯的領袖弗拉基米爾(Volodymyr)將拜占庭基督教變為國教(據說他沒有選伊斯蘭是因為伊斯蘭禁酒,選擇拜占庭基督教是因為它的彌撒意識比羅馬基督教更炫目)。這樣,羅斯人集體皈依瞭正教,成為瞭他們的曆史文化傳統。到11世紀中,基輔羅斯達到全盛,北至白海,南至黑海。此時,基輔羅斯修建瞭東斯拉夫人的曆史文化豐碑:聖索菲亞主教座堂。Rurik王朝的王室們也在與歐洲王室的通婚,成為歐洲統治皇族的一部分。
下麵三張圖:基輔羅斯的版圖。
這段發端史,也是讓東斯拉夫人糾結的:第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居然是北歐人。甚至“Rus”這個名字,都有可能指的是瑞典
納粹/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人”(Untermensch),虧得有瞭高等的斯堪的納維亞/北歐/日耳曼人前來統治,纔讓這些“落後頑愚”的民族發展齣一個貿易大國。俄羅斯/烏剋蘭的曆史學傢當然要否認外來民族的影響,他們認為,瓦良格人早已同化,基輔羅斯根本上是斯拉夫人的,其發展要歸因於能力與品質。
大概也因為有這段曆史,東斯拉夫人一直有某種自卑情結:好像自己沒有能力管理自己,要由來自(西方的)更先進、更文明的民族所統治。這段曆史,將影響往後一韆多年東斯拉夫人的心態――特彆是自視為基輔羅斯正宗繼承的俄羅斯。他們始終在嘗試迴答這些形而上的根本問題:“我是誰?”“我是西方還是東方?”“我與西方的關係為何?”“我能否超越西方?”
蘇聯這一全球超級大國的建立――並且還提齣瞭指嚮人類未來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讓俄羅斯人達到瞭空前的曆史地位。俄羅斯人不僅僅認為自己超越瞭西方,而且還在引領世界。
看到這裏,人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聯解體,以及對蘇聯曆史的否定,對俄羅斯人來說是如此之大的心理創傷,是難以接受的。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的東斯拉夫小弟(烏剋蘭、“小俄羅斯”)轉投西方,會讓他們如此的不安與反感。這都是要迴到曆史的最初的。
2.落入濛古人的統治(“金帳汗國”)
基輔羅斯隻是一個鬆散維係著諸多斯拉夫部落的封建聯邦。在11世紀中葉達到全盛時期後,伴隨拜占庭帝國的衰落,以及新的貿易路綫的齣現,基輔羅斯也開始衰落,同時統治Rurik王朝還陷入瞭無數的傢族內鬥和領地的內戰,到12世紀已經瓦解成十多個相對獨立的公國。
上圖:濛古人進襲前最後二十年的分裂的基輔羅斯
到13世紀,濛古人從東邊打過來,基輔和許多地方都淪陷並受到巨大破壞,人們流離失所,離開傢園。
上圖:羅斯城市Ryazan受到拔都可汗的進攻
這時的基輔羅斯也已徹底解體,成為瞭一堆嚮濛古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納貢的領地諸侯。
基輔羅斯解體成為多個政治體,在西端(今西烏剋蘭及白俄羅斯)最主要的一個王國是加利西亞-沃裏尼亞王國(Kingdom of Galicia-Volhynia/Kingdom of Halych-Volynia),後改名為魯塞尼亞王國(Kingdom of Ruthenia)。
上圖:魯塞尼亞王國(1253-1349年)
和其他基輔羅斯解體後分齣來的公國一樣,在1246年,這個王國也對濛古稱臣,需要每年嚮金帳汗國納貢。擺脫濛古人的統治。後來的君主Daylo Romanovych(丹尼爾一世)努力加強與西歐的聯係,在1253年爭取到瞭梵蒂岡加冕,成為“魯塞尼亞王國”第一任國王。“魯塞尼亞”(Ruthenia),在拉丁語指代羅斯/東斯拉夫地方。到16世紀莫斯科公國變身為“俄羅斯沙皇國”,自稱為所有羅斯後裔(“全羅斯”)民族的領主後,“魯塞尼亞”就特指這些西、南部邊陲地帶的羅斯人瞭――譬如烏剋蘭人。同時,這些羅斯人也成瞭梵蒂岡下的東正教子民,效忠於教皇,但又實踐東正教。這也使得西烏剋蘭的文化與正宗俄羅斯東正教有瞭很大的不同。
3.平行世界:倒嚮西方的“烏剋蘭”
由於距離金帳汗國比較遠,所以魯塞尼亞受濛古人的管控弱一些,自治餘地更大。王國也總想和西邊的歐洲國傢搞好關係,以對抗濛古,但沒想到西邊幾個國傢波蘭、匈牙利、立陶宛也都是當時的強國,是更大的威脅。1349年,魯塞尼亞在1349年反被波蘭徵服――這下雖然擺脫瞭濛古人的統治,但也喪失瞭自治。
14世紀下半葉數十年,這裏陷入瞭立陶宛人、波蘭人、匈牙利人的鬥爭(“加裏西亞-沃裏尼亞戰爭Galicia-Volhynia Wars”),領土被分割,分彆由波蘭人、立陶宛人統治。兩百年後的1560年,經過“盧布林聯閤”(Union of Lublin),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兩國閤並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The Polish Lithuanian Commonwealth)。波蘭立陶宛聯邦是16-17世紀歐洲一個非常龐大、民族多元的國傢,君主信奉天主教,對領內不同地方的管製也比較寬鬆。統治者Jagiellonian dynasty(雅蓋隆王朝)――可一路追溯到法蘭剋的Robertian dynasty(羅貝爾王朝)。由於聯姻關係,皇室得以統領波蘭與立陶宛兩個不同的民族地方。
16世紀全盛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版圖如下:
(上圖:“波蘭立陶宛聯邦”與今日烏剋蘭領土的關係)
上圖,“波蘭立陶宛聯邦”覆蓋瞭今日大部分烏剋蘭、白俄羅斯、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領土
小結:
――基輔羅斯南部(今烏剋蘭大部)雖然在早期受到濛古入侵的嚴重衝擊,損失很大(且遠遠大於北方),但延續下來的加利西亞-沃裏尼亞王國/魯塞尼亞王國日常受濛古的管控和影響有限,而作為濛古從屬國前後也隻有100年左右(相比較,莫斯大公國受濛古統治達250年)
――為瞭抵禦濛古的影響,加利西亞-沃裏尼亞王國/魯塞尼亞王國在軍事、政治、經濟乃至宗教、文化上也都一直努力嚮西。讀者可以注意到,這裏已經可以看到今天烏剋蘭-俄羅斯人東西分裂的雛形。
――西部羅斯人(也就是後來的烏剋蘭人)在1349年就擺脫瞭濛古的影響,然後享受瞭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將近400年相對比較溫和的統治。直到18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衰落,烏剋蘭的大部纔在著名的“瓜分波蘭”(Partitions of Poland)裏“迴到”俄羅斯帝國。從濛古侵襲的1240年到18世紀,大概是400~500年曆史。這可是很長的曆史,有20~30代人瞭。這時,烏剋蘭和俄羅斯的文化已經有瞭不少差異
――俄羅斯認為自己是基輔羅斯的正宗嫡係,要統領一切的羅斯人,而烏剋蘭隻是一個失散多年、需要照顧的小弟。但對於分隔400~500年的烏剋蘭人來說――特彆是那些深受西方影響的城市精英而言,深受東方遊牧民族影響的俄羅斯是陌生的。即便對於樸素生活的烏剋蘭農民而言,他們也發現,連俄羅斯語言都已經十分陌生瞭――俄語裏有數韆個他們不認得的濛古及突厥詞根。普通的烏剋蘭人認為,他們與波蘭人的語言反而會更加相近。
――俄羅斯是大羅斯帝國視角,自認為代錶東斯拉夫民族的曆史復興,他們肯定不會考慮這些細微、精細的差彆的,認為這些都是俄羅斯帝國偉大的組成部分。烏剋蘭該當接受這一切。但烏剋蘭的視角則全然不同,畢竟在西方(波蘭-立陶宛)影響下生活瞭四百年,使得他們天然的更加認同西方。今天我們看,台灣被日本統治瞭50年,還深受日本影響;香港被英國統治瞭150年,英國的殖民影響更深,是全方位、文化性、製度性的,不是短時間能夠消除。而烏剋蘭在曆史上與俄羅斯曾經脫離過400~500年,這種影響自然更加難剋服。他們確實是兩個民族瞭。按照20世紀歐洲的標準,其實是兩個有相當差異的民族。
4.平行世界:脫離西方的“俄羅斯”
先來看看橫跨歐亞大陸的濛古帝國疆土:金帳汗國(Golden Horde)在帝國的最西北端。
上圖是濛古帝國全盛時的疆域,西北部分覆蓋瞭莫斯科
好幾年前,筆者去俄羅斯旅遊,來到瞭聖彼得堡,走在輝煌的涅瓦大街(Nevsky Prospect)上,因為覺得這條街真是輝煌,就來迴走瞭好幾遍。後來纔知道,它是為瞭紀念亞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在涅瓦大街的東頭,是涅夫斯基修道院(Alexander Nevsky Lavra)――據說,1240年,Nevsky率羅斯人在這裏擊敗瞭瑞典侵略者(但實際戰場在20公裏以外)。這是俄羅斯曆史上非常重要的裏程碑事件。
在中國,也有紀念Nevsky的地方。位於武漢的漢口東正教堂,亦稱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就是供奉Nevsky的。
(武漢:漢口東正教堂,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這裏就要說一說古羅斯的統帥、領袖、政治傢、軍事傢亞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瞭。他幫助基輔羅斯度過瞭曆史上這段最艱難的曆史,成為俄羅斯的民族英雄。
曆史上,他主要做瞭“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領導羅斯人抵禦瞭來自西方的侵略者,維護瞭羅斯的宗教文化獨立。Nevsky領導諾夫哥羅德的羅斯人,打敗瞭來自西方侵略者。先是擊退瞭瑞典侵略者,然後在1242年楚德湖戰役裏打敗瞭十字軍東徵前來的條頓騎士團(由德意誌人與愛沙尼亞人組織)。這些成就使得Nevsky成為俄羅斯曆史上的民族英雄。1725年,葉卡捷琳娜一世設立瞭“聖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帝國勛章”,作為俄國的最高殊榮;蘇聯時期,1942年蘇德戰爭爆發後(也恰值古羅斯打敗條頓騎士團的700周年),斯大林稱Nevsky為偉大民族英雄,恢復瞭涅夫斯基勛章,並將對條頓騎士團的作戰光加宣傳,以鼓勵民眾在衛國戰爭裏抗擊納粹的士氣。
在古羅斯這段艱難曆史裏,也因為打退瞭來自西方侵略者,使得俄羅斯免受天主教的徵服,保留瞭東正教的傳統。鑒於他的曆史貢獻,1547年,俄羅斯東正教也將Nevsky尊為聖人。
第二件事:作為羅斯人與濛古入侵者/統治者的調節者。Nevsky是一個很有遠見的領袖。在被濛古入侵者徵服後,他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與濛古人硬乾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就從中斡鏇,扮演著濛古金帳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調解人的角色,適時還會鎮壓不願意服從的各地貴族與平民,實際上成為瞭濛古的代理人。Nevsky可能認為濛古人比歐洲天主教徒更“安全”,因為濛古人對俄羅斯的宗教及文化並無興趣,隻要拿到納貢就可以,而歐洲天主教徒旨在改變俄羅斯的宗教,甚至不惜發動聖戰。所以,天主教徒纔是更大的威脅。另一方麵,諸多的羅斯公國一開始都很弱小,無法抵禦濛古人的進攻。Nevsky的調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全瞭這些公國,使得他們沒有受到濛古人更大的進犯。過程中,Nevsky獲得瞭金帳汗國的高度認可,得以藉助濛古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1252年,他被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當時,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Vladimir-Suzdal)大公國是羅斯Rurik王朝裏封建地位裏最高者,統領著旗下十多個更小的公國。
上圖:Alexander Nevsky懇請拔都可汗對俄羅斯人開恩
這裏先總結一下,把“俄羅斯”並與基輔羅斯南部的“烏剋蘭”做一個對比。
――倒嚮西方的“烏剋蘭”:在被濛古人徵服後,“烏剋蘭”希望嚮西(波蘭、立陶宛)尋求援軍,通過西邊的力量來抵抗濛古。統治者主動把自己變為羅馬教廷的子國與領地,希望藉此獲得軍事支持以對抗濛古。最後的代價是,“烏剋蘭”喪失瞭獨立地位,成為西方民族的領地,成為瞭歐洲的一部分。後來,烏剋蘭雖然也自認為基輔羅斯的傳承,但缺乏特彆清晰、明確的文化脈絡。
――脫離西方的“俄羅斯”:從一開始,就認為西方(瑞典、愛沙尼亞、德意誌等)可能是比濛古更大的敵人。在被濛古徵服後,頑強生存下來,並建立瞭一個中央集權的日漸強大的政治體。過程中,俄羅斯保留瞭東正教的傳統,吸納瞭東方遊牧民族的統治文化,最終反過來推倒瞭濛古人的統治,建立瞭自己的超級帝國。到最後,俄羅斯的統治者還是Rurik王朝一路傳承下來,將自己作為基輔羅斯及羅斯東正教的正宗傳人,並且也是拜占庭帝國及濛古帝國的融閤者及傳承者。
因此,俄羅斯與烏剋蘭的曆史大分野,早在14世紀就齣現瞭。(“The rest is history.”)
接著說俄羅斯的曆史。這位成就豐功偉績的古俄羅斯人壽命不長(1221-1263),去世時僅42歲。他身後的一支,小兒子莫斯科大公Daniel及其子孫,在未來的兩百多年裏,將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發展成為諸公國裏最為強大者,疆土由600平方英裏發展到15,000平方英裏。
1320年代,莫斯科大公國取代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Vladimir-Suzdal)大公國,成為諸公國裏地位最高者,莫斯科成為羅斯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曆代莫斯科大公不斷擴散`疆土,在伊凡三世(Ivan III)時,吞並瞭Novgorod(1478年)和Tver大公國(1485年)。完成羅斯瞭的“天下一統”。伊凡三世也被稱為伊凡大帝Ivan the Great、全羅斯的君主(Grand Prince of All Rus’),也首次使用瞭沙皇(tsar)的頭銜(類似於中國所說的“稱帝”)。
上圖為莫斯科大公國疆域的發展,1300~1500年
但最為重要的是,在1480年,伊凡三世停止瞭對金帳汗國納貢,至此結束瞭濛古人兩個半世紀的統治,為羅斯換取瞭獨立。之後,莫斯科大公國還會繼續嚮南和嚮東擴張,控製一些可汗國。
另外,伊凡三世與拜占庭公主Sophia Palaiologina結婚。這一親緣關係,使得伊凡認為俄羅斯可以作為拜占庭帝國的傳承者。莫斯科,將是“第三個羅馬(帝國)”。
拜占庭著名的雙頭鷹標識就這樣被俄羅斯拿過來瞭。
上圖:拜占庭的雙頭鷹
上圖:俄羅斯的雙頭鷹國徽,繼承瞭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
上圖:代國徽的俄羅斯國旗
各位以後看到俄羅斯國徽時就應想到,“雙頭鷹”是伊凡三世從拜占庭帝國傳承下來的。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的帝國,也是一個東方的帝國。
伊凡大帝完成瞭羅斯的統一。半個世紀後的1547年,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正式宣稱自己為“全俄羅斯的沙皇”,建立瞭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
1547年的俄羅斯沙皇國疆域
俄羅斯自認為是基輔羅斯的正宗傳承。確實如此:
――俄羅斯是羅斯人的獨立國傢
――俄羅斯沙皇國統治者仍然是Rurik王朝的後人,從基輔羅斯一路傳承下來
――俄羅斯繼承瞭羅斯東正教
――俄羅斯以羅斯/東斯拉夫語作為官方語言
俄羅斯自認為是嫡係正宗,也認為自己是“大俄羅斯”,烏剋蘭變成瞭外係,隻能是“小俄羅斯”瞭。
下一篇:
5.受亞洲/歐亞影響的“俄羅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