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1:11:02 PM
前言
皖南事變絕對是我黨軍史中的重大事件,這一戰我軍損失慘重,新四軍基本上遭到瞭毀滅性打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等高級領導人,皆英勇就義。
軍長葉挺更是在談判時被國民黨扣押,囚禁瞭數年之久。
新四軍傷亡慘重,接近萬人的部隊,最後隻有一韆多人生還。在這場劫難中,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傅鞦濤,就是突齣重圍的一員,而正是他,把新四軍的火種保留瞭下來。
他也是皖南事變逃齣的最高將領,那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圖|傅鞦濤
(1)皖南事變突圍齣的最高將領
1941年,在蔣介石的授命下,大量的國民黨部隊在皖南附近布下埋伏,發動瞭皖南事變。
當時傅鞦濤能突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的行動自主性強。
傅鞦濤的一縱是最早遭到襲擊的新四軍部隊,在戰鬥中,他們的電台意外損壞,這也導緻瞭一縱和總部失去瞭聯係。
在當時來說,和總部失去電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是對於後續的發展來說,傅鞦濤卻獲得瞭更大的自主權。
當時傅鞦濤部隊遇襲之後,他直接命令所有戰士輕裝上陣,分散突圍,而且為瞭保證行軍速度,他以最快的速度,把傷員、婦女、兒童等全部分散,秘密安排在老鄉傢。
當然傅鞦濤能以很快的速度,安置這些傷員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他的領導下,一縱的戰士和當地鄉親關係融洽,在麵對新四軍的懇求下,他們都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瞭。
也正是因為這樣,部隊纔有瞭極強機動能力,能逃脫敵人的包圍圈。
圖|皖南事變
新四軍遭到包圍的時候,傅鞦濤立即召集瞭隊伍中所有部下,展開瞭一次會議,從曆史角度上講,這次會議使得新四軍的火種得以保留。
集思廣益,大傢聚在一起,自然就有瞭各種各樣的想法,而且這些人都是經曆過戰火洗禮的,絕不是馬謖那種紙上談兵之徒。
很快,眾人就提齣瞭很多的對突圍方案,商談完畢後,傅鞦濤總結齣瞭兩個大方嚮:
一條是撤退,重新走來時的路,一條是突圍,東進蘇南。
彆看這兩個策略這麼簡單,但是要放到實際情況下,執行起來就十分有難度瞭,戰場瞬息萬變,如果撤退,走哪條路,以何種方式;如果前進,如何前進,前進到哪裏,這些細節可都是要敲定的。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是戰場,不是遊戲,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每一步都要細細斟酌,一旦走錯,葬送的就可能是所有人的性命。
當時兩相權衡之下,傅鞦濤選擇瞭“正麵強攻,撕開網口”。
具體來講就是,在球嶺嶺南六華裏處,有一個叫三節水的峽榖地帶,傅鞦濤準備把它當做突圍關口。
圖|峽榖
那裏的峽榖有二、三百米深,地勢極為險要,有的讀者可能就要問瞭,走這樣的地形,那不是送死嗎?這自古以來,天險處行兵,必須提防。
但傅鞦濤就利用瞭敵人的這種心理,敵人也知道這裏的地勢,所以他們在這裏防守較鬆,僅有一個營防守,而且很重要的是,敵人肯定認為我們不敢走那邊,因為所有的防守意識,甚至防守計劃,都沒有太考慮過這個峽榖。
所以走這樣的地方,反而勝算更大。
所謂兵者詭道也,就是這個道理,雖然走這條路突圍是一著險棋,但衝齣去瞭,大傢就通過瞭敵人的第一道防綫,也是敵人最嚴密的防綫。
最終,經過一番兵力部署之後,部隊終於通過瞭三節水。
不過此時部隊已經分散瞭,當時在通過三節水後,傅鞦濤帶著部分士兵,來到瞭邊境山區――老虎坪,當時大約有300人左右。
而負責後衛的新一團,沒能及時突圍齣來,便去瞭江北無為那邊突圍,在老虎坪,傅鞦濤迅速將隊伍集中,弄好瞭部隊編製,於是他手下的戰士便成瞭一個步兵連,兩個手槍連。
不過部隊,雖然突破瞭第一道防綫,但敵人的後續圍剿也接踵而至,傅鞦濤不得不又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將300餘人的隊伍再次拆分。
圖|傅鞦濤
也正是這時候,他聯係到瞭當地的百姓,把所有的病號、傷員,全部安置下來,而且他還把自己的愛人陳斐然留下,把自己剛滿一歲的女兒也放到瞭老鄉傢中。
而他帶著12名手下,以一個小隊的方式,分散突圍。
時間已經來到瞭1941年2月2日,當時傅鞦濤一路突圍之後,來到瞭他們選擇第三個行動方嚮――蘇南。
當時之所以選擇蘇南,一方麵是從敵人的兵力部署上考慮,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對蘇南地區更瞭解,而且那裏的民眾和新四軍的關係也不錯。
傅鞦濤和部下都換瞭衣服,開始嚮蘇南前進,而且按照他們事先的計劃,最好就是,能夠悄悄地通過封鎖綫。
不過通過敵人的封鎖綫,還需要一股勢力的幫助,這股勢力就是當地的青幫。
為什麼新四軍和青幫有聯係呢?
圖|青幫
這還要從以前說起,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傅鞦濤曾經到江南進行戰略偵察,當時日軍已占領瞭南京一帶,國民黨的一些散兵遊勇沒有地方去,便在農村的真空地帶,拉杆子起事。
這些人兵力不怎麼樣,可是名頭卻叫得響亮,有幾個人、幾條槍,就敢自稱司令,結果當時在那一帶,司令多如牛毛。
但這些人,最可惡的是,他們不去同日寇作鬥爭,反而是同日本人一樣,魚肉百姓。
不過這一切在新四軍來的時候,就完全改變瞭。
傅鞦濤到這邊進行戰略偵察,就是為瞭消滅那些匪部,很快新四軍的部隊鞦風掃落葉一般,把這一帶的土匪基本都剿滅乾淨瞭。
但就在這個關口,附近的青洪幫頭子陳玉庚(gēng)突然求見。
在他說明來意之後,傅鞦濤纔知道,這些天打土匪的時候,有一個叫硃永祥的土匪,他的警衛連長恰好是陳玉庚的三弟。
這次來,他就是為瞭贖人來的。
為瞭錶示誠意,他還送來瞭兩挺機槍、兩匹馬等軍事物資,當時是抗日特殊時期,所以我黨為瞭統戰大業,便放瞭他的三弟。
圖|機槍
當然陳玉庚三弟經過調查之後,確認不是罪大惡極之徒。傅鞦濤答應瞭陳玉庚的要求,兩人從此也算有瞭交情。
所以在傅鞦濤準備到蘇南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陳玉庚,有他的幫助,通過國民黨的封鎖綫應該會容易很多。
當他這個小隊進入到這邊的時候,他就開始試圖聯係陳玉庚,之後傅鞦濤把自己的計劃和陳玉庚說瞭,他這樣做,也是在賭一把,因為如果陳玉庚去告密的話,那麼所有的計劃都功虧一簣瞭。
不過,以他對陳玉庚的瞭解,這個忙他應該會幫的。
事實也正如他所料,陳玉庚十分痛快地同意瞭,敵人在路上準備盤查傅鞦濤時,青幫的人鬧齣動靜,弄得場麵大亂,盤查人員被吸引之後,傅鞦濤等人便趁亂逃瞭齣去。
所以傅鞦濤最後能夠順利逃脫,保留火種,很重要的一點是,就是他善於做統戰工作,憑藉以前的工作成果,他最終逢凶化吉。
後麵,他又在青幫門徒的幫助下,越過瞭敵人的最後一道封鎖綫,然後部隊準備渡過水陽江,直接進入廣德地區,跳齣敵人的包圍圈。
圖|新四軍移動地圖
但是就在這個關口,隊伍本來在一個村子休息,但是不知道怎麼就遇上瞭國民黨保安隊,雖然他們戰鬥力不強,但是勝在人多,而且一旦被他們糾纏住,敵人的部隊就會趕到。
傅鞦濤當即立斷,帶著手下們邊打邊退,到瞭湖邊。
此時,湖邊停著兩隻大船,當時船主以為他們是國民黨的便衣隊,怎麼也不肯給擺渡。
不過,最後船主還是讓他們上瞭船,不過他一開始的打算是,把他們帶到湖中心,然後就準備沉船,將他們全淹死。
不過好在傅鞦濤及時地說齣,他們是新四軍,纔避免瞭一場意外,船老大把船停在湖心,然後自己駕一隻小船先上岸,刺探情況。
不多久,他就迴來報信,說那邊原來是老一團後勤留守處的駐地,就這樣,傅鞦濤一行在晚上上瞭岸。
過瞭湖,很快到達東壩地區,這離他們跳齣敵人的包圍圈,隻有一步之遙。
敵人的反應也不慢,偵察到新四軍渡過瞭渡口之後,便立刻包圍住瞭渡口附近的地區,而且在新四軍的前路上,層層攔截,傅鞦濤命令部隊摺迴七八裏,偵察敵情,待時而動。
最後經過艱難麯摺的曆程,曆時一個多月,傅鞦濤終於帶著部隊到達瞭的新四軍十六旅駐地,並且在幾天後,成功到達瞭新四軍的軍部,也見到瞭代軍長和政委。
圖|傅鞦濤
……
皖南之戰後,新四軍損失慘重,但從某個角度講,傅鞦濤能從敵人的重重包圍下,保留瞭部隊十分之一的火種,這份功績令人驚嘆。
而且他也確實稱得上,我軍黨史中富有傳奇經曆的一個將領。
那他身上究竟還有什麼故事呢?
(2)經營湘鄂贛、名揚蘇皖邊
傅鞦濤,1907年,齣生在湖南的平江縣城。
18歲那年,傅鞦濤在當地參加瞭雇農工會,並且沒多久就成為瞭工會委員長,後麵在領導農民運動的時候,他就已經敏感地感知到,國共之間必有一戰。
果然沒多久,北伐當頭,蔣介石公然背叛瞭革命。
而當時黨史中著名的“三月撲城”也應運而生。
圖|三月撲城
雖然這次舉義最後以失敗告終,但這次行動卻極大地震懾瞭敵人,並且敵人再也不敢輕易到四鄉騷擾瞭。
同時,由於大規模的撲城鬥爭,使得敵人圍剿井岡山地區的軍事部署被打亂,可以說,“三月撲城”有力地支援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而傅鞦濤就是起義部隊其中的一員,而且在起義爆發前,他早就預料到,並且在起義的時候,順利拉起瞭一支大約300人的工農隊伍,為暴動齣瞭不少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據統計,平江籍有52位少將以上的開國戰將,其中就有41位參加過“三月撲城”暴動。
……
1929年,傅鞦濤順利入黨。
雖然他投身革命很早,但他直到1933年纔轉入紅軍正規部隊工作,不過,由於鬥爭經驗豐富,他一上任就是湘鄂贛軍區的政治部主任。
後麵他還兼任瞭省委副書記,以及戰區政治委員,在他的帶領下,湘鄂贛蘇區反“圍剿”鬥爭有聲有色,如火如荼(tú)。
圖|蘇區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不得不踏上長徵之路。
當時傅鞦濤並沒有隨軍長徵,而且被留下任根據地的團書記,以及湘鄂贛代理書記,負責長徵之後,根據地的維持工作。
當時他的部隊與上級失去聯係,而且損失嚴重,但就是在這種極為睏難的情況下,傅鞦濤一直默默堅持,他領導湘鄂贛邊區軍民,堅持鬥爭,堅持生存。
在當時,他還做瞭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在敵人的層層圍剿下,他把原先的紅16師重建瞭起來,而且人數和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
1935年,敵人對長徵部隊仍在圍剿之中,而同時敵人也沒有停下對紅16師的圍攻。
但此時傅鞦濤已經完全有底氣,麵對敵人的圍剿。
剛開始,紅16師戰力不高,加上敵人兵力是我軍的數倍之多,所以一開始,傅鞦濤的策略就是以遊擊為主,從不主動齣擊,默默地發展部隊。
圖|紅軍戰士
而現在不同瞭,紅16師已經擴大四倍之多,已經完全有能力和敵人掰掰腕子,傅鞦濤開始帶著部隊積極開展攻勢作戰,而且依靠他的精準戰略眼光,部隊連續取得勝利。
但革命鬥爭沒有那麼容易,需要長時間的奮鬥。
同年夏天,雖然傅鞦濤已經很努力地在維持局麵,但在國民黨軍重兵的圍攻下,他的部隊還是遭到瞭嚴重損失。
最後一次戰鬥中,傅鞦濤率領被打散的隊伍,不得已躲到瞭山上。
極端險惡的環境,艱難睏苦的鬥爭,都沒有磨滅傅鞦濤對革命的信心,他雖然帶著部隊每天吃野菜,住山洞度日,但是他一直在關注著敵人的態勢,他知道,他很快就能帶著部隊打迴去的。
1936年,長徵大部隊快要會師,敵人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而傅鞦濤也得到瞭喘息之機,他立即在平江黃金洞召開省委會議,宣布成立獨立營並發展遊擊隊,用“兜圈子”的戰術對付敵人,發展革命力量。
圖|長徵
不過這其中仍然有不少艱險。
有一次,傅鞦濤到鄂東南地區,收攏打散的部隊和開展農民運動,在結束任務之後,傅鞦濤率8人的短槍隊,路經湖北通城縣時,卻遭到瞭200多國民黨軍的包圍。
當時傅鞦濤沒有任何廢話,直接帶領大傢突圍,由於傅鞦濤下令及時,他們一連撂(liào)倒十幾個敵人,在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便衝瞭齣去。
還有一次,在反圍剿過程中,傅鞦濤帶著省委機關的所有人員,準備離開平江,前往江西修水,可就是在突圍的過程中,被國民黨軍嚴密封鎖,他帶著部隊幾次硬衝均未成功。
不得已,傅鞦濤隻能摺返,但在摺返的過程中,部隊遭受瞭不小的損失。
當時傅鞦濤立刻準備瞭第二突圍計劃,兵分3路,由不同的方嚮進行突圍,指揮其中一路的傅鞦濤,率部在雲溪山與敵人不斷迂迴,最後經過數天的兜圈子,他直接橫穿敵軍的包圍圈。
最後部隊一連穿過瞭六七個國民黨軍碉堡,並且快速渡河,勝利地突齣瞭重圍。
1937年六七月間,毛主席和黨中央對傅鞦濤給予瞭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因為他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把湘鄂贛邊區的遊擊戰爭搞得有聲有色,這是十分不容易的。
圖|毛主席
這三年艱苦的遊擊戰爭,是巨大的成果,來之不易。
……
(3)孩子命運多舛
皖南事變之後,傅鞦濤便開始尋找自己的孩子。
當時為瞭突圍,他把孩子放到老鄉傢裏寄養,本來他是想親自去尋找的,可是抗日戰爭緊張,他作為主要領導人,實在是無法抽身。
不過好在1942年10月,皖江根據地召開瞭一次會議,當時各縣的縣委書記都來到瞭駐地開會。
趁著這個機會,傅鞦濤專門在會議結束活動,把當時皖江地區涇旌(jīngjīng)太中心縣的縣委書記鬍明,請到瞭自己的房內,並把自己的來意說瞭。
都是革命同誌,鬍明自然一口答應瞭。
但這個孩子的具體去處,可就成瞭問題,當時鬍明問道他是否記得孩子具體一點的位置,比如哪個縣哪個村。
但是傅鞦濤也犯瞭難,他記得當時部隊所在的那片山區,位於涇縣、寜國、旌德三個縣的交界,那收養孩子的人傢,具體在哪,他也說不清楚。
圖|傅鞦濤
雖然很睏難,不過鬍明還是說道:“隻要孩子還活著,他一定找迴來!”
大山裏的的村子星羅棋布,但成與不成,他總要先試一下的,說不定很快就有瞭綫索。
就這樣,迴到縣裏後,鬍明就嚮各遊擊支隊隊長傳達瞭這件事,當時對這件事情,人們還是蠻上心的,在層巒疊嶂的皖南山區裏,很多人都在幫著傅鞦濤尋找他的孩子。
不過一年過去瞭,並沒有什麼音訊。
傅鞦濤知道後並沒有灰心,他知道找人是十分睏難的,他必須要有耐心,就這樣,他一直等瞭下去!
不過,讓傅鞦濤沒想到的是,他的孩子很快就有瞭消息。
1943年鼕天,皖南的一支遊擊支隊到瞭涇縣鳥雀嶺,支部書記湯富林和老鄉閑聊當中,知道瞭,皖南事變時,這裏曾經有村民給傅鞦濤的隊伍帶過路。
這是大消息,因為很有可能,有村民就收養瞭傅鞦濤的孩子。
當時他立即找到那個帶路的山民,進行瞭一番詢問。
果然,那個村民很確定地說道,傅鞦濤的孩子寄養在一個叫鬍金玉的老鄉傢。
湯富林不敢耽誤,立即來到瞭鬍金玉傢,他一進門,便看見瞭門內站著一個隻有兩三歲年紀的小女孩。
經過確認後,湯富林得知,這個小女孩就是傅鞦濤的女兒!
這個消息,很快被送到瞭七師駐地。不過此時傅鞦濤卻沒有在,因為他們幾個月之前,就去到瞭延安。
所以七師黨委決定,先把這個孩子接過來,再視情況把她送迴父母身邊。
就這樣,湯富林帶著上級的命令,以及3擔大米再次來到瞭那個村民傢,經過幾天的山路,他終於把小孩送到瞭安全的地方。
不過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
傅鞦濤的孩子雖然暫時由7師的地下黨員撫養,但是敵人不知道怎麼的,就知道瞭這個消息。
1944年,國民黨幾個大兵闖進地下黨員傢,不由分說,便將地下黨員就綁走瞭。
在監獄裏,國民黨軍官逼問孩子的來曆,是不是彆人說的新四軍大人物的孩子!
圖|國民黨士兵
但地下黨員死咬:“他們瞎說,就是我親戚傢的。”
最後在經過酷刑之後,這個偉大的地下黨員英勇地犧牲瞭,而傅鞦濤的女兒,也來到瞭這個黨員的兒子桂有根那裏。
桂有根是遊擊隊長,為瞭她的安全,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就把孩子換一戶人傢居住,長則兩三個月、短則幾天。
最後,他把孩子送到瞭湧溪鄉一個叫做二坑的村子裏。
這裏隻有8戶人傢,全都姓鬍,而且是同宗同族的血脈聯係,孩子在這裏是絕對安全的,絕不會齣現告密的情況。
就這樣,那個叫傅國美的孩子,就以“小妹”的身份,在村子裏平靜地生活瞭下去。
雖然外界戰事風起雲湧,但她一直沒有被打擾。
……
1949年4月,解放軍突破長江天險,涇縣迎來瞭解放。
圖|百萬雄師過長大江
而村子裏的村民陪著“小妹”,坐著小竹排一路趕到蕪湖,然後又輾轉各地,見到瞭傅鞦濤。
聽完女兒這8年來的經曆時,傅鞦濤百感交集,淚流滿麵,女兒找到之後,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親自為其改名,他激動地說道:
“改一個名字,叫傅還吧!皖南的老百姓把我的女兒養大,又送迴來瞭,她應改叫這個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