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0:31:58 AM
1911年10月28日,起義的槍炮聲已經在武昌城響瞭許久,革命黨領袖纔姍姍來遲。
同盟會二號人物黃興在宋教仁的陪同下,乘船從上海趕往武昌,救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
而孫中山,此時仍流亡海外,在美國猶他州四處演說,為革命募集資金,遠隔韆裏,發動這場起義的倉促在他意料之外。
起事的革命士兵們攻占瞭總督府,纔發現“革命既起,尚未得一首領“,於是將協統黎元洪粗暴的架瞭齣來,說白瞭,就是需要拉一個有頭有臉的人下水,促使革命成功。黎元洪自然是韆萬個不情願,造反可是死罪,於是找瞭個理由說,自己當首領沒關係,但用處不大,決定民意的是諮議局,要想把軍政府組織起來,還得讓彆人來。
誰來呢?於是,湯化龍登場瞭。
湯化龍何許人也,地道湖北人,1904年中進士,做瞭兩年刑部主事後,便留學日本學習法律,清朝廷宣布“預備立憲”時,他學成歸國,在湖北諮議局任參事,武昌起義前,他已經是諮議局的議長。
值得一說的是,湯化龍可是一個堅定的立憲派,諮議局正式清政府預備立憲中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清朝廷可以說是四麵楚歌,既有革命黨人武裝起事的壓力,又有預備立憲公會不斷請願,要求速開國會的呼聲,立憲之事,可以說已經箭在弦上。
1910年,在京師召開的諮議局聯閤會會議,湯化龍被推舉為會議主席,領導進行第三次立憲請願運動。
迫於各方壓力,1911年5月,清朝廷頒布內閣官製十九條,毫無誠意的“皇族內閣”齣爐,內閣人選名單中,滿清貴族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官僚僅4人,名為立憲,實則是打著藉立憲之名攬權的小算盤。
一時之間,士民嘩然,這場內閣被認作是清朝廷的排漢政策,湯化龍涼透瞭心,聯同各省諮議局動議彈劾,並組成請願團要求另組內閣,盡管湯的影響力之巨,但請願團還是被破解散,重組內閣之事也是遙遙無期。
或因為此,這個典型的舊官僚,這個支持君主立憲的立憲派激進人物,對清廷絕望,反倒對革命派更加同情和親近瞭。
從立憲派到革命派,湯化龍的思想悄然動搖,所以當武昌起義突然而至,他纔能挺身而齣,爽快錶示願意初敏組織新政府,除瞭軍事由黎元洪負責之外,其餘大小事宜皆由湯化龍大包大攬。
在革命形勢尚不明朗的時候,湯化龍挺身而齣,甘冒砍頭滅族的風險,這也正說明瞭他激進派的作風。
有瞭湯化龍的加入,湖北軍政府起事自然要容易的多,湯化龍通電各省谘議局,請求響應。電文雲:
清廷無道,自召滅亡,化龍知禍至之無日,曾聯閤諸公奔赴京都,代錶全國名義,籲請立憲,乃僞為九年之約,實無改革之誠。……維新絕望,大陸將沉。吾皇華神明之裔,豈能與之偕亡,楚雖三戶,誓必亡秦,非曰復仇,實求自救。武昌義旗一舉,軍民振臂一呼,滿酋瑞澄,倉皇宵遁,長江重鎮,日月重光。立乾坤締造之丕基,待舉國同心之響應,特此通電告慰,望即不俟劍履,奮起揮戈,還我神州,可不血刃。……一發韆鈞,時機不再,佇候佳音,無任激切。湖北谘議局議長湯化龍暨全體同人叩。
湯化龍通電道齣瞭很多人的心聲,也在他們的怒火中澆瞭一桶油,手中有權的立憲派紛紛響應,投身革命陣營。
正如他所預料,武昌起義很快遭到清廷反撲,陸軍大臣蔭昌率兵兩鎮,督師赴鄂,又令黎元洪的老師、海軍提督薩鎮冰率兵艦、長江水師提督程允和率水師赴援。
但讓清廷沒有想到的是,督師赴鄂的蔭昌很不給力,手握當時號稱最強的北洋新軍,卻畏畏縮縮,拖拖拉拉,沒有爭分奪秒撲滅起義的火種。
而海軍提督薩鎮冰,在與黎元洪兩軍對壘時,互通書信,這份師生情誼也是瞭得,書信中所言不得而知,但很快薩鎮冰就趨於中立,不久就藉口年事已高,喬裝成商人,隱退到上海瞭。
接棒海軍的是湯化龍的弟弟湯薌茗,當道北洋軍南下與起義軍交戰時,海軍艦隊卻將炮彈打嚮瞭清軍陣地。
如此一來,清廷纔重新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欽差大臣,負責剿辦。
但是,起義軍早已經站穩瞭腳跟,擴充瞭兵士,起義的消息通過各地報紙,在全國擴散,湖北各地紛紛響應,臨近的湖南、江西兩省先後宣布獨立,革命的火種已然燒瞭起來,大有燎原之勢。
湯化龍憑藉自己的雄厚的人脈與財力,一路為軍政府保駕護航,也正因為,軍政府猜得到湖北士紳階層的普遍支持。也正因為湯化龍的深度參與,那場革命溫和瞭許多,他的保安會在協調瞭各地的治安,避免瞭許多趁火打劫、嘩變生亂的社會動蕩事件。
但讓湯化龍沒有意料到的是,他的地位很快就開始發生變化,軍政府組織係統確定之後,湯的權利開始被削減,“事權削減,位同閑散,無復初起義時之重要矣”,這種變化,當然還是來自於革命黨人對他的不信任。
無可厚非,湯化龍主持政事時,大量采用立憲派人士,這引起瞭革命黨人的不滿和憎恨。另有一說法,直指湯化龍在革命軍和清朝廷隻見兩麵周鏇,甚至密電清廷錶明誌嚮,不管是流言還是真想,仇恨的的種子已經在一眾革命黨人心中埋下。
於是,很快,湯化龍和一眾立憲派人士便不辭而彆,到瞭上海。
不管是什麼原因,湯化龍離開湖北,但他的政治生命並未結束,反倒是到瞭更大的舞台,而迎接他的免不瞭那來自權利中央的漩渦。
曆史偶爾就是這樣吊詭,也注定要給湯化龍添上些悲劇的色調。
起義終獲勝利,南北議和,清廷走嚮末路,全新的中華民國即將誕生。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人事安排上未盡革命黨人之意,於是同盟會內部分化,一時之間,大小政團紛紛冒齣,比如黎元洪號召,又與其他政團閤並的共和黨;章太炎與程德全、張謇、熊希齡等人,組建的中華民國聯閤會,繼改為統一黨。還有湯化龍為中心的共和建設討論會。
結社自由,不一而足,局麵甚為壯觀,對於新生的民國來說,並非是一個不好的開局。
等到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政府北遷,第二年,全國進行普選,氣候,統一、民主、共和三黨閤並為進步黨,以期與國民黨抗衡,湯化龍為理事。
此後,湯化龍不可避免的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難以自拔。
二次革命中,袁世凱取得勝利,隨即成為正式大總統,然後下令解散國民黨,製定新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製,為瞭拉攏進步黨,袁世凱任湯化龍為教育總長。
係列操作讓湯化龍傻瞭眼,但沒有辦法,雖然湯“抑鬱非其所願”,但還是以國傢教育計,仍多有籌劃,未虛其職,盡力而為。
直至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欲稱帝製時,湯化龍纔如夢驚醒,甚至茲事體大,對袁世凱大失所望,書麵離職,並與黎元洪密謀討袁,自此,湯化龍及其進步黨,與袁世凱已經宣告決絕。
再後來,袁世凱患病身亡,黎元洪繼任,段祺瑞齣任內閣總理,國會參眾兩院重開,湯化龍復任眾議院議長。
然而,黎元洪政府裏的府院之爭愈演愈烈,終究爆發,湯化龍厭倦黨爭,辭任議長,國會很快便被黎元洪解散。
國會再次化作泡影,湯化龍則有點誌氣不衰,在他看來,中國尚未能有一個理想的政府和國會,若有一天能見諸事實,“則吾乃死心削跡矣”。
後來張勛復闢失敗之後,段祺瑞內閣成立,馮國璋代行總統,唐虎龍帶著進步黨國會議員入閣,迎來瞭進步黨的全盛時期,然而,等待他麼的確實盛極必衰的結局。
徐樹錚利用“安福係“暗中操縱國會選舉,湯化龍再次心會冷,1917年11月宣布去職。
至此,湯化龍終於從沉浮多年的政治漩渦中脫身齣來,他已經與紛亂的政壇再無關係,但他沒有如想象中度過一個安樂的晚年,等待他的,是革命黨人“正義的子彈”。
1918年3月,湯化龍前往日本憑吊亡妻易簀處之後,又搭日輪赴美考察,先抵加拿大,次日到美國。在美前後兩個多月,湯氏數度參加留美學生、華僑商會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並發錶演說,其內容包括“科學與人生的關係”、“中美國民性之比較”等,與國內的政治無涉;
8月22日,湯化龍抵加拿大多倫多,兩天後至維多利亞,候輪迴國。9月1日,湯化龍齣席湯氏之族於中華會館為其舉辦的晚宴,宴會結束之後,湯化龍與一眾友人在唐人街逛街,突然,幾聲槍響,他身中兩彈,倒地身亡,終年45歲。
凶手是僞裝成理發匠的革命黨人王昌,在追捕中難以脫身,飲彈自殺,留下遺書“我不忍坐視國亡,實行鐵血主義“。
革命黨人之刺殺湯化龍,說言之鑿鑿,堂而皇之,其理由是“誅鋤袁世凱之走狗”,但實際上,從湯化龍的政治經曆來看,實在談不上是“袁世凱走狗”。
對於熱衷於暗殺的革命者來說,王昌所謂的“鐵血”,何嘗不是一種難掩血腥的暴力。
後來的民國顯然繼承瞭這種“鐵血”,各路軍閥相互廝殺,你方唱罷我登場,1928年,蔣介石更是憑著武力蕩滌全國,開始瞭一黨獨大的時期。
而湯化龍,辛亥革命的大功臣,民主共和的推動者,又有多少人能記得他的願與冤?
他的願,是為中國謀一個理想的政府和國會,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他的冤,是平白無故被冠以“袁之走狗“的罵名,撞上革命黨人冷血的子彈。
他留給民國的,隻是一座寂靜的新墳!
-end-
執子末,90後野生撰稿人
全網平台:沐陽說
不知名簽約作者,自媒體小白
有溫度,有深度,不辜負每一個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