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8:28:16 AM
前言
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提到過多種221結構的句式。
所謂的目的語倒置,類似賓語前置。這種221結構,他總結瞭以下幾種。相似的,也有212結構的這種目的語倒置句式。
一、中間2字為主語
前麵2個字是目的語,中間2字是主語,後麵1字是謂語。
1、nN-nN-V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
前幾篇介紹過,小寫為次要,大寫為主要,柳色,柳樹的顔色,柳是修飾語n,色是中心語N,春是修飾語n,山是中心語N。
目的語是柳色,也是賓語。春山是主語,映是謂語。所以是目的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春山-映-柳色。
這兩句詩齣自王維《春日上方即事》:
好讀高僧傳,時看闢榖方。
鳩形將刻仗,龜殼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鳥-藏。
北窗桃李下,閑坐但焚香。
2、fN-nN-V
這個句式區彆不大,第一個字改成瞭形容詞:用f錶示。例如
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也是目的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是春陰-覆-慈竹,曉勢-分-香爐
杜甫 (唐)《假山》:
一匱功盈尺,三峰意齣群。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
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惟南將獻壽,佳氣日氛氳。
3、bN-qN-V
這種和上麵兩種其實也區彆不太大。無非是修飾語有些變化,第一字為專名,用b錶示。第三字為數目字,用q錶示。
例如: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正常語序為: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荊門。
齣自王維 (唐)《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4、fN-BX-V
其實還是名詞+名詞+動詞,隻是第一個是形容詞+名詞的詞組,第二個是雙音專名。
例如: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正常語序是:蕭史--駐-彩雲-,魯恭--留-文字。
杜甫 (唐)《玉台觀》:
浩劫因王造,平台訪古遊。
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時過此山頭。
以上四種的結構其實一樣,都是:名詞+名詞+動詞,賓語(目的語)+主語+謂語。隻不過,名詞有偏正、有專名等。 也有平行名詞如:NN,就不舉例瞭。
二、中間2字為關係語
和上麵中間2字為主語不同,這裏的中間2字是關係語。
例如,BX-cN-V。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齣自王維的《早朝》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
城烏睥睨曉,宮井轆轤聲。
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
仍聞遣方士,東海訪蓬瀛。
正常語序是,金門--侍-方朔,玉輦--迎-班姬。金馬門下侍立著東方朔,(漢成帝用)玉輦迎接班婕妤。
這兩句詩,錶示臣子受到皇帝的重視,顯示齣大臣的尊貴。
《漢書・東方朔傳》:“使(東方朔)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
“ 成帝 遊於後庭,嘗欲與����同輦載,����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漢成帝寵幸班婕妤的時候,曾經邀請她與自己“同輦”,被班婕妤拒絕。
三、中間1字為主語
這種就不是221結構瞭,而是212結構。
例如: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用字母錶示為:fN-N-dV。
正常語序為:人-不見-神魚,語-真傳-福地。齣自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一: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
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
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結束語
今天提到瞭221和212句式,其實都是把賓語前置,後麵是主語和謂語。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主語-謂語-賓語,詩傢語為:賓語-主語-謂語。
老街的五律《遊古寺》頷聯使用過這種句式:
鬆門石徑轉,竹色古亭幽,燕影--堂前--過,鍾聲--天外--浮。
翻經與僧話,濯足對溪流。一日山中客,心同雲水儔。
這種隻有一個謂語的句式,仍然是簡單句。喜歡作詩的朋友,看看您自己的詩作中,有沒有用到過這種句式呢?
@老街味道
五律簡單句中,同一句詩,32結構與212結構的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