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軒轅黃帝的元妃嫘姐在花園裏休息,這時一個結在樹上的蠶繭被風吹進瞭茶杯裏,仕女急忙把蠶繭取齣。聰慧的嫘姐一下就發現瞭蠶繭中的絲,她就命令仕女把樹上的繭都摘下來,繅成絲,用絲做成漂亮的衣服。
黃帝看瞭大為贊賞,下令在全國推行這種做法,從此,
我們的祖先便開啓瞭一條植桑養蠶、繅絲紡織之路
(嫘姐養蠶繅絲)
這個傳說使繅絲的發明,聽起來非常偶然,但是否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現已無法探究瞭。
而從蠶吐絲做成繭、再被古人繅成絲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齣一個流傳韆古的成語,叫做“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捨弟五十韻》中寫道
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裹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也寫過“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兩位大詩人對“作繭自縛”說得非常形象啊。
“作繭自縛”本意是指蠶吐絲,把自己裹在裏麵。後來人們用“作繭自縛”來比喻自我束縛、自我封閉,比如因為做瞭某件事,而結果卻使自己受睏,成瞭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瞭
(很形象的“作繭自縛”)
當然,從另一方麵看,“作繭自縛”也形象而準確地說明瞭蠶吐絲、結繭的自然過程。
蠶絲的發現和利用,推動瞭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進步,也促進瞭我國同世界文化的交流
雖然“作繭自縛”比喻的是一個人做瞭某種事情,使自己受睏瞭,
但實際上它講的是蠶在生長中的一個特殊過程
。我們一起來看看~~
蠶在從由幼蟲變成蛹的時候,這個蛹是不能動的,它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作繭自縛”實際是說蠶成熟瞭以後,變成蛹,最後變成飛蛾,咬破繭飛齣來,這之前都是在給自己營造良好的保護場所。
成語“
破繭成蝶
”也就這麼來的。
人們在觀察它們的時候,卻把人的一些思想情感強加給瞭蠶,對蠶寶寶的生理過程並不特彆關注,因而産生錯誤理解,
也就造齣瞭“作繭自縛”“破繭成蝶”或“化繭成蝶”等成語。
前麵說瞭軒轅黃帝的正紀嫘姐偶然發現瞭蠶絲並製成衣服,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蠶繭中的蛹一直可作為美食被享用(現在也在吃蠶蛹)。
在用水煮蠶繭時,人們偶然發現經水浸泡過的蠶可以抽齣絲來,後來經過不斷的探索,繅絲技術纔得以産生
但,我們最終還是無法確切地知道,養蠶繅絲的技術究竟是怎麼産生的,但值得慶幸的是,祖先還是把這一偉大發現完整地流傳瞭下來。
那古代的養蠶繅絲技術究竟是怎樣的呢?這裏大緻說一下,先要由蠶的生長開始說起。
蠶一生隻吃桑葉,1000條蠶幼蟲期要吃掉25-30韆剋桑葉,吐齣的絲隻有0.5韆剋,每一條蠶吐齣的絲可達500-1000米長。
蠶絲織成的絲綢輕盈光亮、質地舒適,這是其他材料織物所不能達的。
(現在農村很多地方仍在養蠶)
古代甲骨文時期就齣現過許多與“絲”有關的字符,甲骨文中的“絲”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絲,細絲也”,
如果在右邊放一個巢字,就是一幅繅絲的場景圖
而說到繅絲,煮繭是關鍵,煮繭主要在於水溫控製,以稍低於100度為好,但古代又沒有測溫計,因此人們就以水麵冒齣氣泡的大小與多少來判斷溫度是否閤適。
隨著繅絲工藝的發展,秦漢齣瞭成型手搖繅絲車,宋代有瞭腳踏繅絲車。
如今腳踏繅絲車保存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裏,它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爐竈與鍋,二是轉動的繞絲架,可溶解錶麵的絲膠,也可以殺菌。
(博物館裏的腳踏繅絲車)
在繅絲過程中,把蠶繭錶麵淩亂的絲去掉,將絲頭與絲邊接起來,因蠶絲錶麵有絲膠,連接時不用打結,絲自然就會粘連在一起,最後用腳踏闆轉動繞絲架,絲就被纏繞起來瞭。
古人對蠶絲可說是妙用至極瞭,但絲綢這種美麗織物的意義已遠遠不限於它的直接功能瞭。而一提到絲綢,我們不能不想到我們著名的“
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綢之路最早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那時我們已經把絲和綢作為禮品贈送給國外友人瞭。
到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商人包括波斯商人,通過當時的長安即現在的西安,經陝西、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的海沿岸,把絲綢等物運到瞭西方
(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條路就是“絲綢之路”。
它將沿途的一些國傢和城市密切地聯係在瞭一起,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而它的命名並不是我們提齣的,而是1887年一個德國地理學傢提齣來的。
著名的“絲綢之路“一經提齣,幾乎立即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當然不是因為在這條路上隻有絲綢的交流。
而是在那個時候西方人對中國蠶絲的神奇感。
在他們的想象中,蠶絲有可能是長在樹上的,還有的認為蠶絲是通過對蠶解剖纔能得到的,而更讓人覺得誇張的是,鄰邦公主為瞭得到蠶絲還來求親。
這些都錶明,中華傳統文化實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老祖宗的聰明智慧令人嘆為觀止,而我們為能生在這樣的國度而驕傲和自豪。
大傢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