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05:11 PM
一、為何蜀漢滅亡會讓人痛心?
無論看《三國演義》,還是深究正史。蜀漢的滅亡都是讓人非常痛心的一件事。也正是因此,後人對劉禪的評價,明顯存在兩極化――當然主流還是否認的,幾乎全部集中在瞭,劉禪最終不戰而降的這件事上。
所謂“此間樂不思蜀”。劉禪的這一句話,讓人五味雜陳。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人則無奈之下,玩瞭一把黑色幽默。
所謂:此間樂?不!思蜀也!塞入幾個標點符號意思大變!這既是對劉禪的鄙視,同時也是對蜀漢的愛之深恨之切。那麼,為何蜀漢的滅亡會讓人如此痛心?概括說來,有三點原因。
其一,蜀漢能圓人們一個英雄夢。蜀漢的創建者劉備,屬於草根一枚。彆看《三國演義》沒事就替劉備吼皇叔。但實則在東漢末年,皇叔堪稱遍地走,極少數者成瞭諸侯。
比如劉錶、劉焉(劉璋)。但絕大多數者都成瞭如劉備這般的“織履販席之輩”。須知連皇上都成瞭“橡皮圖章”,皇叔又算個啥?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劉備成就瞭“皇叔”,而非皇叔成就劉備。
因此劉備帶著強烈的草根氣息撲麵而來,再加上關羽、張飛,這兩位草根猛人的輔助。“王侯將相寜有種乎”?劉關張身上就透齣瞭這信息――能圓人們一個英雄夢。這讓絕大多數的吃瓜群眾,都産生瞭強烈的情感傾嚮。
其二,蜀漢齣瞭一位諸葛亮。有人總喜歡問:是蜀漢成就瞭諸葛亮,還是諸葛亮成就瞭蜀漢?其實在筆者看來,最公允的答案就是互相成全。還是劉備說得好,就是“魚水關係”,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比如司馬炎一統三國後,就曾公開錶示過:我手中咋就沒有諸葛亮這種人物啊?害得我這個纍。但最終司馬炎的這句話卻成瞭笑話――是啊,為啥沒有呢?因為你天天坐著羊車,在後宮佳麗從中跑,卻還想要諸葛亮,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因此“諸葛亮現象”,屬於曆史獨有。不排除後世之人想當諸葛亮,奈何皇上大哥不讓當,卻還喊著為啥沒有諸葛亮。三國因有諸葛亮的存在,而變得有瞭“溫度”,至今依舊溫暖著後人。
其三,便是劉禪不戰而降!隻因有瞭缺憾,纔能達到瞭完美!道理很簡單,強烈的反差和反襯,纔能造就豐富的話題性,形成持久不衰的熱度。
人們探討蜀漢滅亡,劉禪不戰而降時,總不忘劉備創業的九死一生,諸葛亮散發著強烈的理想光芒,高歌著《齣師錶》,而五伐中原(六齣祁山)。所以人們纔會痛,纔會恨。其實愛和恨,無非一枚硬幣的兩麵,也是互相促成,互相成就,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劉禪投降時,無論《三國演義》還是正史都寫得很明白,明明薑維尚在,手握數萬蜀漢精銳雄兵,可劉禪卻選擇瞭投降!那麼這到底為何?此問題的鑰匙,掌握在一人手中,他便是劉禪的女婿,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二、諸葛瞻:劉禪的最後希望
筆者曾經說過,劉備敢舉國托孤諸葛亮,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劉備死時,諸葛亮還沒有後代。懂得人,自然明白這意味著啥。不懂者也無所謂。就如筆者從來不信曹操和司馬懿,一齣娘胎就要篡權一樣――為子孫當牛馬,是曹操和司馬懿最終選擇的催化劑。
諸葛亮在四十六歲時,纔生齣瞭諸葛瞻。不到八年後,諸葛亮便星落五丈原瞭。所以,為何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那麼有齣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卻不行?還用解答嗎?就一個答案:諸葛亮沒時間去好好培養!
但這並不說明,諸葛亮不關注兒子的成長。比如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就流露齣瞭對諸葛瞻“過早優秀”的擔憂。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神童,不利於成長和成纔。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諸葛瞻必是非常聰明的。
奈何諸葛瞻還不到八歲,諸葛亮就去世瞭。此刻的劉禪已經28歲瞭,從此諸葛瞻就等於成瞭劉禪“義子”的角色。劉禪雖無雄纔大略,卻是一位人情味滿滿的皇上,這點無人能反駁吧。
當諸葛瞻17歲時,劉禪就把女兒嫁給瞭他。由此,諸葛瞻開始嶄露頭角瞭。先擔任羽林中郎將,後遷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顯然,劉禪對諸葛瞻異常信任和重用。
公元258年,尚書令陳祗病逝,大將軍薑維隨後返迴成都,諸葛瞻、董厥統領尚書台,朝政則更多掌控在黃皓手中。也就是說,在此刻黃皓代錶著劉禪,薑維代錶著軍方,諸葛瞻、董厥等則屬於朝中頂梁柱瞭。這明顯是一個三足鼎立的穩定架構。
隨後劉禪為瞭培養諸葛瞻,開始讓他掌控軍權,加封諸葛瞻為“衛將軍”等。對於諸葛瞻進入軍界,並節製諸軍,顯然有人是不高興的。比如《三國誌》載:廖化曾約鎮軍大將軍宗預,一起去拜會諸葛瞻,宗預對此卻毫無興趣,認為沒必要。
同時此刻的薑維,也在代錶軍方發聲,要求除掉黃皓!自然劉禪不答應,采取瞭包庇策略。那麼諸葛瞻對此啥態度?恐怕就是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內鬥!果然,薑維怕黃皓打擊報復,而避難於遝中屯田。這一係列的變化說明瞭什麼?
似乎隻有一條:無論劉禪還是諸葛瞻,都對薑維一味北伐心生不滿瞭。作為劉禪來言,他必須要找齣一人節製住薑維,而諸葛瞻便是人選。
奈何此刻的蜀漢,已經達到瞭“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守備”的地步。也就是說由於內鬥嚴重,齣兵打仗跟玩一樣,守備也鬆懈異常。劉禪想依靠諸葛瞻挽迴,顯然不現實,同時也沒人給他這個時間。
鍾會和鄧艾撲嚮蜀漢!鍾會大軍拖住薑維,鄧艾偷襲陰平得手,直撲成都而來。諸葛瞻成瞭劉禪的最後希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跟鄧艾的綿竹之戰爆發瞭。
這一戰劉禪連自己的禁衛軍,都交給瞭諸葛瞻,奈何諸葛瞻卻戰敗瞭!
三、諸葛瞻:我有三罪
諸葛瞻臨死前大呼:“吾內不除黃皓,外不製薑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麵而反?”隨後殉國身亡。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諸葛瞻臨死前這句話錶示,他跟薑維不和,甚至是爆發瞭內鬥。以至於還都非常奇怪,明明這兩位都是蜀漢頂梁柱,一個諸葛亮之子,一個號稱諸葛亮的學生,咋不團結呢?
其實筆者認為,這無非是錶明瞭蜀漢末期的失衡狀態,不能說諸葛亮跟薑維不和或內鬥。劉禪也好,諸葛瞻也罷,明顯瞭解蜀漢的局麵,都想極力改變,奈何力不從心。
但不論怎樣,諸葛瞻雖戰死瞭,但薑維尚在,為何劉禪卻選擇投降?聽聽當時蜀漢朝廷上的聲音就明白瞭,幾乎一片投降聲。那些蜀漢的主戰派在哪兒?全隨著諸葛瞻戰死沙場瞭。
比如諸葛瞻父子,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趙雲之子趙廣,李恢侄兒李球……人們總喜歡於把他們當成符號,已襯托蜀漢亡國前的悲壯,卻忽略瞭這樣一個事實。
劉禪並非沒有抵抗,而是他孤注一擲把所有的寶,全押在瞭諸葛瞻身上,以至於連禁衛軍都給瞭。所以,當諸葛瞻帶領著這些主戰派,幾乎全部殉國後,還如何能在朝廷上,聽到抵抗的聲音?劉禪投降時,幾乎已成孤傢寡人瞭,是被逼著投降的!
雖說薑維還手握蜀漢的精銳雄兵,卻正在跟鍾會大軍對峙――如今,我們都看過曆史劇本,知道鍾會已經有瞭退兵想法瞭。但當時誰能知道?也就是說,薑維被普遍認為根本迴不來的。
再者言就算劉禪要守,如今主戰派幾乎全隨著諸葛瞻殉國瞭,誰還聽劉禪指揮?
所以諸葛瞻臨死前大呼:吾有三罪。前兩條是對蜀漢內耗和內鬥的痛恨。而最後這條,“進不守江油”,則是對自己無能,未挽迴局麵的痛恨,且就算逃迴去,也已經無法改變一切瞭……